- 886.50 KB
- 2021-05-08 发布
素养二 史料实证
——
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第二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第
1
讲 学科培优 五大核心素养引领备考突高分瓶颈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习的应有态度。
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
1
.学习历史的方法:
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
.
认知历史的途径:
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
.
论证历史的依据
:
史
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史料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
.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
“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
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
.
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
.
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
依
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
“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
的证据意识。
1
.史料实证考查理学思想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程颢诗云: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其体现的主旨是
(
)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命题意图:
本题以程颢的诗切入,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解。题干材料选取程颢的诗歌,程颢是宋朝著名理学家,他的诗歌自然反映了他的思想,意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
B
对: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
“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揭示了
“
理
”
是万物的本原。
A
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
C
错: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
“
道
”
,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
“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
。
D
错:
“
无为而治
”
是道家的治国思想。
答案:
B
2
.史料实证考查戊戌变法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命题意图:
本题引用
19
世纪
90
年代英文报纸的报道考查戊戌变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析:
D
对:材料中英文报纸的报道体现了对光绪帝的同情和对慈禧太后的批驳,说明其赞同光绪帝的改革变法活动。
A
错: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错: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态度。
C
错:材料中仅仅涉及英文报纸的报道,并非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答案:
D
3
.史料实证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
——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
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命题意图:
本题选取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记载的史料,以史料实证说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
解析: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
“
具有奋斗目标
”
,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
A
项正确。材料中的
“
减租减息
”
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
B
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战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
D
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
A
4
.史料实证考查不同史籍对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记述
出处
“
秦王
(
李世民
)
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
旧唐书
·
高祖本纪
》
“
薛举寇泾州,太宗
(
李世民
)
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
《
旧唐书
·
太宗本纪
》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
刘文静
(
唐朝将领
)
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
新唐书
·
高祖本纪
》
“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
》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命题意图:
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和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
解析:
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
《
旧唐书
》
提及
“
我师败绩
”“
不利而旋
”
,
《
新唐书
》
谈到
“
败绩
”“
诸将为举所败
”
,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C
项为正确答案。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
“
秦王
”“
太宗
”
,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
A
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
《
新唐书
·
高祖本纪
》
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
B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
》
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D
项可排除。
答案:
C
一、科学性原则
——
史料的可靠性
“
论从史出
”
1
.
史料来源的辨析
(1)
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真伪辨析。
(2)
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
.
推出结论的依据
(1)
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
高考历史大多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考生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二、典型性原则
——
论据的充分性
“
史论互证
”
1
.
史料具有典型性
:
高
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从目标上说,
“
大
”
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
“
小
”
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
远
”
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近
”
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
.
论据具有充分性
:
高
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史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史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
“
译文
”
材料,保留了西方人
“
含而不露
”
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
“
欧化语言
”
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史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三、系统性原则
——
论证的完整性
“
史论结合
”
1
.
有效信息的获取
(1)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
“
主题语
”
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
“
题眼
”
。
“
题眼
”
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史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
“
主题语
”
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2)
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
(
选
)
用材料
(
史料
)
的来源进行的说明
(
解说
)
,史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
(
说明
)
对于我们理解史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史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3)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史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史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史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史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
“
省略号
”
的方式进行取舍。
“
省略号
”
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
“
省略号
”
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4)
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
“
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
”“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
。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
四读
”
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阅读史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史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
(6)
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在史料信息的获取上,史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史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易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史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
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的关键:
2
.
史论结合的论证
(1)
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
“
由表及里
”
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
(2)
“
史论结合
”
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
《
世本
》
记载
“
黄帝见百物,始穿井
”
。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
)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
《
世本
》
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史学研究中古代书籍要与历史遗址相互印证,但并不能由此就说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故
A
项错误;材料
《
世本
》
中有记载穿井的史实,而在一些遗址中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故
B
项正确;考古遗址并非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
C
项错误;从古代书籍与遗址的印证来看,
《
世本
》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诸侯国
齐
楚
秦
赵
燕
韩
魏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百万
数十万
数十万
数十万
七十万
有学者根据
《
史记
·
苏秦列传
》
和
《
史记
·
张仪列传
》
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
(
上表
)
,并根据
“
把
‘
数十万
’
看作是
‘
六十万
’
,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
6
人,各出士兵
2
人
”
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
1 500
万。该推算
(
)
A
.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
.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
.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
.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解析:
史学名著的数据是近似数,该推断不完全合理,故
A
项错误;
“
把
‘
数十万
’
看作是
‘
六十万
’
,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
6
人,各出士兵
2
人
”
说明史料数据不充分,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史料依据不充分,不够科学准确,故
C
项错误;史料数据不充分,没有完整统计七国人数,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
(
雕刻之文
)
,铉
(
炫
)
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
白氏长庆集
·
序
》
(824
年
)
中和三年癸卯夏
(883
年
)
……
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
家训序
》
咸通九年
(868
年
)
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
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
《
金刚经
》
A.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
.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
.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解析:
材料引用文献均反映雕版印刷问题,故
A
项错误;同理,材料基本反映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情况,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模勒
(
雕刻之文
)
……
处处皆是
……
《
白氏长庆集
·
序
》
(824
年
)
”“
中和三年癸卯夏
(883
年
)
……
书多率雕版印纸
”“
咸通九年
(868
年
)
……
1899
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
《
金刚经
》
”
,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
C
项正确;
“
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
,表述绝对,且不符合事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围绕
《
兰亭集序
》
是否为王羲之真迹的论辩在学界展开。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证明
《
兰亭集序
》
非王羲之真迹的证据是
(
)
A
B
C
D
据
《
晋书
·
王羲之传
》
说其
“
尤善隶书
”
,而
《
兰亭集序
》
的书体无隶书笔意。
据南朝刘峻所注
《
世说新语
》
,对比
《
临河序
》
,
《
兰亭集序
》
凭空多出一段文字。
据出土的王羲之同族兄弟王兴之墓志,其文字的隶书笔意较
《
兰亭集序
》
的行书笔意明显不同。
《
兰亭集序
》
作为名篇,没有入选南朝萧统所编的
《
昭明文选
》
。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王羲之擅长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不能因为
《
兰亭集序
》
非隶书书写就认为非王羲之真迹,故
A
项错误;
《
兰亭集序
》
多出的一段文字可能是王羲之的创作,因而不能凭此认为
《
兰亭集序
》
非王羲之真迹,故
B
项错误;王羲之同族兄弟王兴之墓志为王羲之所作,而其隶书笔意较
《
兰亭集序
》
的行书笔意明显不同,很可能说明
《
兰亭集序
》
非王羲之本人所作,故
C
项正确;
《
兰亭集序
》
没有入选
《
昭明文选
》
可能与萧统的选择理由相关,不能凭此说明
《
兰亭集序
》
非王羲之本人所作,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
1949
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
20
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
1953
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
.口述记录缺乏真正的史料价值
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
.个体记忆与历史事实出现偏差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
1949
年一名工人被枪杀与
20
多年后的回忆有出入,与
A
项无关,故
A
项错误;
口述记录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
B
项错误;题干中
“
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
”
,却回忆失真,故
C
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历史事实与个体回忆的出入,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牧
《
阿房宫赋
》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司马迁
《
史记
》
“
(
始皇
)
三十五年
(
公元前
212
年
)
,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
上
(
始皇
)
崩,
雲
其作者
”“
(
二世
)
元年
(
公元前
209
年
)
四月,复作阿房宫
……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
”“
三年
……
二世自杀
”“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
。
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
(
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李毓芳
《
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
自
2002
年
10
月至
2004
年
12
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
35
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根据表格中材料可知杜牧在
《
阿房宫赋
》
中描绘阿房宫绵延三百余里,
《
史记
》
中记载阿房宫从开始建造到被毁灭只经历了
5
年,不可能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阿房宫只建了前殿,项羽烧毁的是咸阳的宫殿,因此得出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其次进行阐释,主要运用史学研究中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来说明。
《
史记
》
中确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记载,考古也发现了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
《
史记
》
中还记载阿房宫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
5
年,不可能建成,考古也未发现相应的遗迹和材料;
《
史记
》
记载项羽火烧秦宫,考古并未发现阿房宫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却发现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说明项羽烧的并非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殿。那么杜牧为何将阿房宫描绘的如此奢华,仿佛真的存在一样呢?结合所学不难得出杜牧意在讽刺晚唐的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最后进行总结,对阿房宫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学记述,而要经过文献和考古的检验和印证。
答案:
示
例:
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
阐释:
《
史记
》
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
《
史记
》
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
5
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
《
史记
》
记载项羽确曾
“
烧秦宫室
”
,但对阿房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房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
因此,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