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9.50 KB
- 2021-05-08 发布
第14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提考能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生命观念
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能够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讨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科学探究
通过个体基因型的探究与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考点一 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②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③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9∶3∶3∶1。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1)方法:测交实验
(2)目的:测定F1的基因型或基因组成。
(3)遗传图解:
(4)结论: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相符,假说成立。
4.自由组合定律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重组类型的内涵及常见错误
(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6/16。
①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6/16。
②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细胞学基础的模型构建
3.(思维提升)观察甲、乙两图,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1)甲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哪组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
提示 Aa与Dd和BB与Cc分别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该定律。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遗传时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乙图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为什么?
提示 ④⑤。基因重组发生于产生配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而且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故①~⑥过程中仅④、⑤过程发生基因重组,图①、②过程仅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未发生基因重组。
教材高考
1.判断正误
(1)孟德尔所做的实验中,黄圆豌豆(YyRr)自交产生的4个配子,比例为1∶1∶1∶1。(上海高考)( )
(2)基因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子代中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2014·海南卷,T22D)( )
提示 (1)× 不是产生4个配子,而是4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
(2)√
2.深挖教材
(1)教材必修2P11“思考与讨论”:在豌豆杂交实验之前,孟德尔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 ①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②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③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2)教材必修2P10“旁栏思考”: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9∶3∶3∶1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有什么关系?
提示 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3∶1)2。
围绕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条件及过程考查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
1.若保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为9∶3∶3∶
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
A.F1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均为1∶1∶1∶1
B.F1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P的一方是双显纯合子,另一方是双隐纯合子
D.F2的个体数量足够多
解析 F1雌雄配子各有四种且数量比均为1∶1∶1∶1是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必要条件,另外还要遵循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的个体数量应足够多,才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但是亲本的一方是一显一隐纯合子,另一方是一隐一显纯合子也会得到F1双杂合子。
答案 C
2.(2019·山师附中模拟)现有4个水稻纯合品种,具有两对相对性状且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该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F1中这两对相对性状均为显性性状,且这两个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完全一致,为实现上述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必须自由组合
C.受精时雌雄配子必须要随机结合
D.每种基因型的受精卵的存活率必须相同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4个纯合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F1中两对相对性状均为显性性状,且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一致,说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相同的,因此这两对基因不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B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受精卵的存活率相同,才能保证F2的表现型和比例相同,C、D正确。
答案 B
围绕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验证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3.(2019·山东威海模拟)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叶片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
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杂交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
D.若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1∶1的四种花粉粒
解析 根据题意,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④或②×④或③×④,然后再自交;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选择亲本②×④;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Ttdd,由于只有非糯性和糯性花粉遇碘出现颜色变化,因此F1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的两种花粉粒。
答案 C
4.(2019·四川成都市一诊)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这种昆虫个体细胞的基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 。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图显示,控制长翅(A)与残翅(a)、直翅(B)与弯翅(b)的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正常情况下,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随着这条染色体一起遗传给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两两相同,为AbD、abd或Abd、abD。(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因此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A、a、b、b、D、d。(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分离的前提是着丝点分裂,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5)图示昆虫的基因型为AabbDd。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长翅(A)与残翅(a)、有刺刚毛(D)与无刺刚毛(d)这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既可采取自交方案,也可以采用测交方案,所以与图示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Dd或aaBBdd或aabbdd或AabbDd。
答案 (1)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AbD、abd或Abd、abD (3)A、a、b、b、D、d
(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孟德尔两大定律的验证三种常用方法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F1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9∶3∶3∶1(或其变式),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花粉鉴定法
F1若有两种花粉,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F1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二 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突破
一、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种类问题
配子类型(配子种类数)
2n(n为等位基因对数)
AaBbCCDd产生配子种类数为23=8
配子间结合方式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AABbCc×aaBbCC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1×4×2=8
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型),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的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现型)的种类的乘积
AaBbCc×Aabbcc,基因型为3×2×2=12种,表现型为2×2×2=8种
概率问题
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型(或表现型)概率,然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的比例为1×1/2×1/2=1/4
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AABbDd×AaBBdd杂交,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8
【方法体验】
1.(2015·海南卷,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解析
孟德尔指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他不支持融合遗传,A错误;孟德尔指出,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而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是减数分裂,B错误;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四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每对等位基因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基因型,所以子代基因型可以产生3×3×3×3=81种,C错误;同理,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每对等位基因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基因型,所以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2×2=8种,D正确。
答案 D
2.(2019·山东菏泽模拟)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4种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而所有植株中的纯合子约占1/4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解析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基因型有AaRr、Aarr、aaRr、aarr 4种,表现型有3种,分别为: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A项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3×3=9种基因型,而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由于aa表现为无花瓣,故aaR_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所以子代表现型共有5种,B项错误;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2/3×1/2=1/3,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约为1/4,C项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1/2=3/8,D项正确。
答案 B
二、“逆向组合法”推断亲本基因型问题
(1)利用基因式法解答自由组合遗传题
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基因式可表示为A_B_、A_bb。
②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用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性关系已知时)。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
规律: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
④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
【方法体验】
3.(2017·全国卷Ⅱ,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解析 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的比例,可拆分为××,可进一步推出F1基因组成为AaBbDd,进而推出D选项正确。
答案 D
4.
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据表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红种皮
抗病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①×
感病红种皮②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③×
感病白种皮④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⑤×
感病白种皮⑥
140
136
420
414
A.由组合二可以判定白种皮为隐性性状
B.由组合三可以判定抗病为显性性状
C.亲本①和③的基因型不相同
D.亲本②和⑤的基因型相同
解析 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假设感病与抗病基因用A、a表示,种皮颜色基因用B、b表示,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组合二中,红种皮×白种皮→后代红种皮∶白种皮=1∶1,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组合三中,感病×感病→后代出现抗病,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B错误;组合一子代感病∶抗病=1∶1,红种皮∶白种皮=3∶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组合二子代感病∶抗病=1∶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因此亲本①和③基因型相同,C错误;组合三子代感病∶抗病=3∶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因此亲本②与⑤基因型相同,D正确。
答案 D
三、“十字交叉法”解答自由组合的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根据序号所示进行相乘得出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①
同时患两病概率
mn
②
只患甲病概率
m(1-n)
③
只患乙病概率
n(1-m)
④
不患病概率
(1-m)(1-n)
拓展求解
患病概率
①+②+③或1-④
只患一种病概率
②+③或1-(①+④)
【方法体验】
5.(经典考题)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
(1)只患并指的概率是 。
(2)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3)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 。
(4)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
(5)患病的概率是 。
解析 由题意知,第1个孩子的基因型应为aabb,则该夫妇基因型应分别为妇:Aabb;夫:AaBb。依据该夫妇基因型可知,孩子中并指的概率应为1/2(非并指概率为1/2),白化病的概率应为1/4(非白化病概率应为3/4),则:(1)再生一个只患并指孩子的概率为:并指概率×非白化概率=×=。(2)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白化病概率×非并指概率=×=。(3)生一既白化又并指的男孩的概率为:男孩出生率×白化病概率×并指概率=1/2×1/4×1/2=1/16。(4)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并指概率×非白化病概率+白化病概率×非并指概率=1/2×3/4+1/4×1/2=1/2。(5)后代中患病的概率为:1-全正常(非并指、非白化)=1-1/2×3/4=5/8。
答案 (1)3/8 (2)1/8 (3)1/16 (4)1/2 (5)5/8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对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区分不清
点拨 (1)发生时期:自由组合发生于配子形成(MⅠ后期)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发生自由组合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而不仅指“非等位基因”,因为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
易错点2 不能用恰当的方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点拨 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本的方法有
(1)杂交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自交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除此之外假设推证法也很常用,即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易错点3 误认为YyRr×yyrr和yyRr×Yyrr均为测交
点拨 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称为测交。
易错点4 对分解组合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运用不灵活
点拨 所谓分解组合法是在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不同相对性状之间却存在着随机组合。因此,在解遗传题时,可先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进行组合。该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如下:
(1)分解:将两对或多对基因(或性状)分离开来,分别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分析。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组:Aa×Aa,Bb×bb。
(2)组合:将分析结果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通常相乘)。
[规范答题]
(2018·全国卷Ⅰ,32)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有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1/2无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 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
答题采样
错因分析
忽视题干中关键信息“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
正确答案:不能
(1)不清楚上表中杂交子代无眼果蝇与有眼果蝇的基因型导致错误的确定杂交组合。
(2)由于杂交组合确定错误而导致预期结果出现错误。
正确答案:杂交组合:无眼×无眼
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1)忽视了“黑檀体长翅”显隐性的确定依据;(2)不能灵活地利用分离组合法解决该问题。
正确答案:隐性
随堂·真题&预测
1.(2018·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D、AADd、AaDD、AaDd;雄蜂 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
A.AADd和ad B.AaDd和aD
C.AaDd和AD D.Aadd和AD
解析 一对亲本进行杂交,所有子一代雄蜂是AD、Ad、aD、ad,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即雌蜂亲本形成AD、Ad、aD、ad四种配子;由于雄蜂是由单倍体形成的,因此个体只能形成一种配子,由于所有子一代雌蜂的基因型有AADD、AADd、AaDD、AaDd四种,从基因型可以看出,每个子代的基因型中均有AD,因此可知这个AD就是精子的基因型,即亲本中雄蜂的基因型是AD,那么蜂王可以提供AD、Ad、aD和ad四种配子,其基因型是AaDd。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Dd(蜂王)和AD(雄蜂)。
答案 C
2.(2018·11月浙江选考)某种昆虫的正常翅与裂翅、红眼与紫红眼分别由基因B(b)、D(d)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裂翅紫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1表现型及数目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红眼与紫红眼中,隐性性状是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本裂翅紫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
(2)F1的基因型共有 种。F1正常翅紫红眼雌性个体的体细胞内基因D的数目最多时有 个。F1出现4种表现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从F1中选取裂翅紫红眼雌性个体和裂翅红眼雄性个体交配。理论上,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解析 (1)亲本均为紫红眼,子代出现红眼,可知红眼是隐性性状。逐对分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裂翅∶正常翅=2∶1,紫红眼∶红眼=2∶1,且雌雄无明显差异,可知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裂翅纯合致死、紫红眼纯合致死,因此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Dd。(2)由第(1)小题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共有4种。F1正常翅紫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Dd,考虑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因此其体细胞内基因D的数目最多时有2个。F1出现4种表现型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F1中选取裂翅紫红眼雌性个体(BbDd)和裂翅红眼雄性个体(Bbdd)交配,逐对分析,子代中BB致死、Bb∶bb=2∶1,Dd∶dd=1∶1,因此纯合子bbdd为1/6,杂合子的比例即为5/6。
答案 (1)红眼 紫红眼与紫红眼交配,F1出现了红眼 BbDd (2)4 2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5/6
3.(2016·全国卷Ⅱ,32)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
解析 (1)确认两对性状显隐性的关键源于实验过程。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2)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例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进而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3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
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和ddFF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答案 (1)有毛 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4.(2020·选考预测)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克了沙漠种水稻技术之后,2018年首次大范围试种海水稻(耐盐碱水稻),若成功可缓解粮食危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农场种植的数十亩纯合矮秆水稻中,出现了若干株高秆水稻,已知该性状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若要判断该突变性状的显隐性,应选择的杂交组合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突变性状为隐性。
(2)水稻一般借助风力传粉,实现自交或者杂交。但水稻花小,人工杂交困难,杂交育种工作量巨大。某品种水稻幼苗为紫叶鞘的植株为高产个体,紫叶鞘基因A对绿叶鞘基因a完全显性,且基因型为Aa的个体抗病性较强。现欲以叶鞘颜色为观察指标培育优良杂种,设计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实现甲(纯种紫叶鞘水稻)、乙(绿叶鞘水稻)间的杂交以获得杂种植株。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将甲品种的水稻按行种植,每两行甲品种水稻的中间种一行乙品种的水稻。
②使植株 ,待种子成熟后,对 品种植株上的种子进行收获。
③种下种子,在 时期进行挑选, 的个体即为高产杂种个体,予以保留,其余除去。
(3)为进一步研究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取纯合紫叶鞘矮茎水稻和纯合绿叶鞘高茎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观察统计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叶鞘高茎∶紫叶鞘矮茎∶绿叶鞘高茎=3∶1∶1,重复该实验依然得到这个结果,(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推测这两对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基因型 个体致死。
解析 (1)
判断高秆性状的显隐性,应让高秆水稻与矮秆水稻杂交。由于矮秆水稻为纯合子,若后代全为矮秆,则说明高秆为隐性性状;若后代出现高秆,则说明高秆为显性性状。(2)由于幼苗紫叶鞘和绿叶鞘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紫叶鞘对绿叶鞘完全显性,所以要实现甲、乙间的杂交,获得杂种植株,可将甲、乙间行种植,令其自然传粉。乙品种植株上的种子有的是与甲品种杂交得到的,幼苗期叶鞘为紫色;有的是自交得到的,幼苗期叶鞘为绿色。甲品种植株上的种子,不管是自交得到的还是杂交得到的,在幼苗期叶鞘均为紫色。故应收获乙品种植株上的种子,种植后在幼苗期根据叶鞘颜色选苗,保留紫叶鞘幼苗即为杂种植株。(3)由题干可知,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无论两对基因的分布情况如何,F1均为双杂合子(AaBb),F1自交得F2分两类情况分析。第一类情况为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即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则F2不会出现3∶1∶1的性状分离比。第二类情况即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那么F1雌、雄配子均有4种类型(即AB∶Ab∶aB∶ab=1∶1∶1∶1),则理论上后代应为紫叶鞘高茎:紫叶鞘矮茎∶绿叶鞘高茎∶绿叶鞘矮茎=9∶3∶3∶1,但实际后代没有出现绿叶鞘矮茎,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推测绿叶鞘矮茎(aabb)致死,此时存活个体即为紫叶鞘高茎∶紫叶鞘矮茎∶绿叶鞘高茎=9/15∶3/15∶3/15=3∶1∶1。
答案 (1)让该高秆水稻与矮秆水稻杂交 ①后代出现高秆水稻 ②后代全为矮秆水稻
(2)②自然传粉 乙 ③幼苗 紫叶鞘
(3)不同对 aabb
相关文档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在2021-05-06 09:33:0418页
-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2021-04-27 11:51:416页
- 创新设计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检测2021-04-25 20:49:4310页
-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21-04-16 21:38:445页
-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4-14 18:20:28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4-14 09:12:34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学案免疫调2021-04-12 23:59:566页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第2021-04-12 11:11:375页
-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测试2021-02-26 19:59:048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7植2021-02-26 19:49: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