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9.50 KB
- 2021-05-08 发布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汾湖高级中学期中考试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卷(合格性测试)
试卷分值: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一、单选题(共 35 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丹麦奥胡斯大学用中国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大阳有一天可能会
用比往常强烈数千倍万倍的超级耀斑“轰炸”地球,导致地球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材料中的超级耀斑,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B. 每 11 年必爆发一次
C. 温度比周围区域低 D. 肉眼可以直接观测
2. 超级耀斑导致地球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会产生极光现象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通信
C. 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 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1. A 2. C
【解析】
【1 题详解】
太阳黑子温度比其它区域低,耀斑爆发时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C 错误;“超级耀斑”用肉
眼不能直接观测,D 错误。“超级耀斑”出现在太阳色球层,A 正确。通常说的耀斑多发的年
份大约 11 年出现一次,关于材料中比往常强烈数千倍万倍的“超级耀斑”不会 11 年爆发一
次,更不是 11 年必爆发一次,B 错误。选 A。
【2 题详解】
太阳耀斑爆发会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会导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与生命灭绝无关,D
错误;耀斑发生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通讯,但是不会导致生命灭绝,B 错误;“超级耀斑”会发
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带来大量能量,使得地球大气异常升温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
命灭绝,C 正确;太阳耀斑发生会产生极光现象,但是不会导致生命灭绝,A 错误。故选 C。
【点睛】耀斑是太阳能量释放的最激烈显示,不能肉眼直视,大约 11 年一次。耀斑会带来大
量能量,使得地球大气异常升温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太阳活动对气候、磁场、
电离层等会产生干扰,在两极地区还会产生绚丽极光。
2018 年 2 月 19 日,印度尼西亚锡纳朋火山持续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 5000 米,岩浆则流至
火山周边,景象蔚为壮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锡纳朋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在地球内部主要存在于( )
A. 莫霍界面上部 B. 古登堡界面下部
C. 上地幔上部 D. 地核内部
4. 锡纳朋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
A. 地球的外部圈层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岩石圈
【答案】3. C 4.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3 题详解】
一般认为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C 正确。故选 C。
【4 题详解】
注意关键词“熔岩流凝固”,熔岩流凝固后应位于岩石圈,D 正确。故选 D。
【点睛】地幔是指地壳至地核的部分;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深度在
80km-400km 左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
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计划”
中,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比邻星属于
A. 行星 B. 卫星 C. 彗星 D. 恒星
6. 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
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A. 隶属于岩石圈 B. 是岩浆发源地 C. 横波无法传播 D. 处于莫霍
界面
【答案】5. D 6.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地球圈层。
【5 题详解】
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
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选 D.
【6 题详解】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
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 33 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
2900 千米。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
城中,位于地壳,隶属于岩石圈。故选 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 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 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 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8.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 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答案】7. B 8.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7 题详解】
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 A 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故 C 错;山
谷冬季日温差约 11℃,夏季日温差约 13℃,故 D 错。冬季、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最平
直,变化最小,B 正确。
【8 题详解】
一天中最低温出 现在山谷,约 4 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C 正
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
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小明暑假到烟台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然没有空调,但白天因“穿堂风”而感
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 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 温室效应原理 D. 热胀冷缩原理
10. 此时“穿堂风”近地面气流的运动方向是( )
A. 由西向东 B. 由东向西 C. 由北向南 D. 由南向北
【答案】9. A 10. C
【解析】
【9 题详解】
堂屋北侧的植被区和南侧的水泥地的热力性质不同。白天水泥地比植被区升温快,气流上升,
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水泥地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水泥地比植被区降
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该原理属于热力环流,故选 A。
【10 题详解】
此时为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区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
气流由北向南流。选 C。
【点睛】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受热区域为上升气流,对应低压;近地面
受冷区域为下沉气流,对应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风总是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
压区。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 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
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 9—10 米 B. 7—8 米 C. 6—7 米 D. 4 米以下
12. 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 题详解】
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 4—8 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 8m
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 7-8 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
免受霜冻影响,故选项 B 正确。
【12 题详解】
根据图所示,在 8 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
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近地面(0~4 米)存
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防霜冻风扇转动
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结合选择项可知,D 正确。
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关于图中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M> N> P> Q B. M> Q> P> N
C. N> Q> M> P D. N>M>Q>P
14. 下列关于图中四点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 N 点温度较高,大气由 N 点向 M 点运动
B. 由于 N 点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C. 由于 Q 点气压高于 P 点,大气由 Q 点向 P 点运动
D. 四点之间大气运动方向为逆时针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 题详解】
图中显示,N 点位于 990hPa 等压面之下,海拔越低,气压越高,因此 N 点气压大于 990 hPa;
M 点位于 990hPa 等压面之上,因此 M 点气压小于 990hPa,大于 970 hPa;Q 点位于 950hPa 等
压面之下,因此 Q 点气压大于 950hPa,小于 970 hPa;P 点位于 950hPa 等压面之上,因此 P
点气压小于 950hPa;由此判断,四点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N>M>Q>P,选项 D 正确,选
项 A、B、C 错误。故选 D。
【14 题详解】
如果当地的近地面气压变化是受热不均导致的,图中 N 地气压较高,应是空气冷却下沉导致,
A 错误。如果 N 点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则 N 地形成低气压,与图中信息不符,B 错
误。上题判断可知,Q 点气压高于 P 点,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大气由 Q 点向 P 点运动,C 正
确。图中显示,Q 点气压高于 P 点,大气由 Q 点向 P 点运动,N 点气压高于 M 点,大气由 N 点
向 M 点运动,垂直方向,N 处下沉气流,大气由 P 向 N 运动,M 处盛行上升气流,由 M 向 Q 运
动,因此四点之间大气运动方向为 N-M-Q-P-N,是顺时针,D 错误。故选 C。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
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
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 年,在该河河口建
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 1~3 月 B. 3~6 月 C. 6~9 月 D. 9~12 月
16.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 径流量增大 B. 河道淤积 C. 流速加快 D. 河床展宽
17. 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 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15. D 16. B 17. A
【解析】
试题分析:
【15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
为主,河床抬高;有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
答案选 D。
【16 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
积加重,河床抬高。故选 B。
【17 题详解】
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
闸修建在河口,是为了拦截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故选 A。
考点: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
读右侧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8. 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有关水循环意义 叙述,正确的
①塑造地形地貌 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交换和物质转移 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
新 ④促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A. 海洋蒸发 B. 地表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凝结降水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 题详解】
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虞美人》中写道:“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江春
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④,地表径流,D 对。图中①是海水蒸发,A 错。②是水汽输送,是
由海洋吹向陆地,B 错。 ③是降水环节,C 错。
【19 题详解】
水循环意义是塑造地表的地形地貌,①对。促进海陆间能量交交换和物质转移,②对。使地
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③对。不能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④错。A 对,B、C、D 错。
的
【20 题详解】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主要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
调水影响,B 对。人类活动对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的影响小,A、C、D 错。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
50—300mm,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1. 下沉式道路建设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地表径流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下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 城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利用和调蓄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 题详解】
下沉式道路建设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①地表径流、④下渗,故 D 对;不会影响到水汽输
送和降水。
【22 题详解】
根据材料“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可知城
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核心功能是利用和调蓄雨水,C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
温差最高可达 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
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23. “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B. 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C. 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 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24. “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
A. 年降水量增多 B. 热量交换变缓
C. 水汽蒸发加快 D. 地面风速增强
25.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 是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23. A 24. B 25.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热力环流。
【23 题详解】
根据材料,“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
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
质差异,A 正确。该效应大气不会形成热力环流,B 错误;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C
错误;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D 错误。故选 A。
【24 题详解】
“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
B 正确。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 错误;绿洲温度低,水汽蒸发减
慢,C 错误。故选 B。
【25 题详解】
的
.
读图,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 “冷岛效应”最显著,D 正确。图中甲、乙、
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 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
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
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27. 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 海洋 B. 空气 C. 岩石 D. 植物
【答案】26. C 27. A
【解析】
【2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
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 3 个,C 项
正确。故选 C。
【2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及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
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
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 项正确。故选 A。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
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9. 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全球( )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28. B 29. D
【解析】
【28 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
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 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 错。与地壳下沉、火
山喷发无关,C、D 错。所以选 B。
【29 题详解】
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
D 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 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 错。随着蓝洞
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 错。所以选 D。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0. 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被侵蚀的河岸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1. 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利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30. D 31. B
【解析】
【分析】
本题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0 题详解】
河流的左右岸要面向河流的流向来看,图中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则宫殿遗址分布在右岸;
在弯曲的河道中,河水受河道影响很大;一般侵蚀凹岸,在凸岸堆积;宫室遗址刚好处在凸
岸.D 正确。
【31 题详解】
根据课本相关知识,河流对村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供灌溉水源,二是河流两岸泥沙堆
积形成的土壤较肥沃,利于农业发展,所以 B 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2.下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A. 地势低洼,曲流多
B.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 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D. 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
慢,且多洼地,易积水,排水不畅,A 正确;该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 错误。荆江是长江
的一段,由入海河道,C 错误。支流南北走向,汛期由南向北推进,支流汇入干流位置不同,
洪峰叠加现象不严重,D 错误。选 A。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下列问题。
33. 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 干旱 B. 台风 C. 洪涝 D. 寒潮
34. 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7、8 月 B. 甲——3、4、5 月
C. 乙——5、6 月 D. 乙——12、1、2 月
35. 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降水集中,多暴雨 B.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 气温高,蒸发量大
【答案】33. A 34. B 35. C
【解析】
该题考查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33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故判
断为旱灾,所以 A 正确。
【34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甲地为
华北平原,春旱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7、8 月受伏旱影响,所以 B 正确。
【35 题详解】
图示丙位于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故下渗严重,导致了地表水不足,导致了
干旱较周边地区严重,所以 C 正确。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36.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
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
一现象。
(3)A、B 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口感较好的是
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 处 B 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足,蔬菜生长状况好。
A 处 A 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原理及对农作物的影响等知识点,学生据图中分析不难解答。
【详解】(1)采用温室大棚主要是为了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温室效应主要是利用大气
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以玻璃温室为例,玻璃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大,可见光射入玻璃室后
被物体吸收。物体放出的是红外光,而玻璃对红外光透过率低。通过玻璃温室可以让可见光
入射但不让红外光出去,这样就保住了能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2)棚内洒水增加棚内水汽含量,可以吸收更多地面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增强大气逆辐
射。
(3)图中 B 距工作门较远,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利于蔬菜生长;A 处在门口位置,温差
较大,利于蔬菜多储存糖分,口感好。
【点睛】温室大棚棚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原因:白天,塑料薄膜能够透过太阳辐射,照射到
地面、墙体产生长波辐射;薄膜能有效阻隔大部分地面、墙体等发出的长波辐射,使墙体、
地面能蓄积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薄膜可以保留更多水汽、二氧化碳、增强大
气逆辐射)。
37.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完成相关问题。
2011 年 1 月 3 日 4 时 20 分,智利中部地区(38.2°S,73.3°W)发生里氏 7.1 级强烈地震,
震源深度约 30 公里,震中距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约 590 公里。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 A 为______,B 为_______,地震波通过 B 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
特征?__________。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 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__,F+G___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的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地幔;地核。
(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
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博得特点以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图示不连续面 A 位于软流层之上为莫霍界面;B 位于地
下约 2900KM 的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经过 B 也就是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的速度
迅速下降。
(2)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也就是图中 C;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之下、
古登堡界面以上,也就是图中 D+E;地核是在古登堡界面(B 界面,2900km 处)向下,也就
是图中 F+G。
(3)横波和纵波波速不同,且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
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当地震波传播至古登堡界面时,由
于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深度较深,
压力较高,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可能为熔融状态或液态。
38.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______,它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它主要分布在______。
(2)在乙图中,与甲图中①处位置相同的是_____,C 处河谷横剖面往往呈____型。
(3)读乙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 A 河段,河谷横剖面呈“V”型
B. 在 B 处往往形成河漫滩平原
C.在 C 河段,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D.在 C 河段,河流侵蚀主要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
(4)下列城市所在地的地貌类型与图中 A 处相同的是( )
A.拉萨 B.北京 C.上海 D.大连
【答案】 (1). 冲积扇 (2). 流水的堆积 (3). 河流流出山口处 (4). B
(5). “V” (6). D (7).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流水的堆积地貌、河流的侵蚀地貌等知识点。
【详解】(1)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沉积物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它是由流水的
堆积作用形成的,它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处。
(2)首先根据乙图中等高线数据判断此处是山地,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出 B、C 所在
位置为山谷,B 位于河流流出谷口的位置,甲图中①处冲积扇与乙图中的 B 处对应。C 处位于
河流的上游,河流的流速快,落差大,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所以河谷呈“V”字形。
(3)在河流的不同位置,由于受到的流水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A 位
于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河流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谷多呈槽形;B 位于山口位置,往往堆积
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C 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段,地处山区,河流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
主,并且形成“V”字形河谷。D 正确。
(4)A 处是河口三角洲平原,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C 正确。拉萨位于河流上游,A 错误。北
京不是位于河流入海口,B 错误。大连不是河流入海口,D 错误。选 C。
【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
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流水作用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比较广泛,在河流上游流出山口地
区,由于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流水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颗粒物大的先沉积,颗粒物
小的后沉积,在山口地区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形成河口三角洲。
39.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
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 。在图(四)中,地
区 I 与地区 III 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多项选择);在地区 II 内 、
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
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
【答案】(1)A C A C F C D D
(2)D、E C、F A、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 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
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坝等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解析】
【详解】(1)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最典型,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多发,因此在我国分
布地区最广的是洪涝和干旱,据图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可知,地区Ⅰ为我国北方地区,旱
涝灾害和台风的发生频率较大,地区Ⅱ为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和水土流失分布地区最广;其
中与其他地区相比,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李素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发生在岩石圈的称为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泥石流;发生在大气圈的称为气象灾害,
如干旱和台风;发生在水圈的称为海洋灾害,如洪水和风暴潮。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
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坝等;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
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
只要掌握世界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基本防治工程措施等基本内容,并能抓
住图示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类型的分布差异。做题需明确:
(1)自然灾害按其性质可分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气象灾害(如干旱、
洪涝、暴雨、寒潮等)、海洋灾害(如海啸、风暴潮)和生物灾害(蝗灾、鼠疫等)。(2)我
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实例主要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建设等方面举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