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50 KB
- 2021-05-08 发布
www.ks5u.com
章末知识整合
一、我国能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布不平衡。
(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0%。
(4)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问题及成因
(1)问题
①石油供应紧张;石油进口依存度提高,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石油进口的可靠性差。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石油进口一半左右来自中东,1/4来自西非,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
③石油进口脆弱性强。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以油轮为主,大约占90%,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成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发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1)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2)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3)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4)稳妥发展核电。
(5)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6)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
(7)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8)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等。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C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对比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越高。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A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核能资源丰富
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源较少。
4.如图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我国新增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国内方面: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得知答案。第(2)题,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主要措施有:①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减少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②运输方式多样化,例如管道运输,减少海运中的不安全因素;③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增加石油产量;④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应对石油提价、石油供应紧张等不稳定因素。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名称
成因
特点
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域强烈发育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缓解旱情
加强预报,及时防护;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
水汽供应不断、强烈上升运动、持续时间长
来势迅猛,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灾害
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建设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开源节流”,加强防护林和农田水利建设
沙尘暴
植被稀疏、土壤干燥、大风;建筑扬沙
源地土壤肥力下降;袭击地影响生活生产
加强预报、增加植被、建设防护林
干热风
雨季尚未来临而蒸发旺盛或位于山地背风坡,空气干热
土壤缺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适时浇水、营造防护林、选用优良品种、喷洒化学制剂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剧烈降温
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初春与秋末危害最大
准确警报
地质灾害
火山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气体、固态物质从地壳中喷出
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实施减灾抗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地震
地壳运动、火山喷发
烈度同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破坏甚至淹没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下图为1977~2012年我国东部H省洪涝灾害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1998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B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解析:由图可得出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
2.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解析:H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强度大是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3.H省洪涝发生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夏季风的进退强弱变化
B.地形平坦
C.退耕还林还湖还草
D.人口、城市集中
解析:东部地区的气象灾害多由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引起。
4.下面图1、图2、图3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4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1)~(2)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A、C;在图4中,地区Ⅰ、Ⅱ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A、C(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C、D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E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D、E,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C、F,发生在水圈中的是A、B。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三例)
①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②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坝等;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解析:第(1)题,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洪水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4中可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区,因此在两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泥石流都多有发生。地区Ⅱ属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由于地质活动、降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则发生在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是水圈变化造成的灾害。第(3)题,可联系近几年我国的水利工程、生态工程作答。
相关文档
- --会考-高中物理会考模拟试题及答2021-05-08 15:03:0613页
-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2021-05-08 15:01:4514页
-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平面向量的数量2021-05-08 14:55:32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七章分子2021-05-08 14:54:267页
- 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1_示范教案(2_1_12021-05-08 14:54:066页
-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DNA、蛋2021-05-08 14:53:285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2021-05-08 14:50:3715页
-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2021-05-08 14:49:269页
- 【高中英语高考强化训练、一轮二轮2021-05-08 14:46:4446页
- 2020暑假最新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化学2021-05-08 14:46: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