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 MB
- 2021-05-08 发布
中国的农业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
王乐义:寿光市高级农艺师,
1989
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
“
绿色革命
”
,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导入:
补充内容
:
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
水稻种植业
渔业
牧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农业:
林业
副业
讨论并回答
1
、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2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农业生产活动的
特点
①
、地域性
。
原则:因地制宜
②
、季节性、周期性。
原则:不违农时
练习、以下句子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1
、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
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
地域性
2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
3
、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4
、我国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
、
寒露种麦正当时 。
季节性、周期性
地域性
季节性、周期性
思考:珠江三角洲的花农,在种植鲜花
和盆景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哪些要素?
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
自然条件
(
热量、水分、地形、土壤、光照等 )
劳动力
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
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等)
产出:
农产品
区位:
绝对区位
——
事物的位置。
相对区位
——
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什么是区位呢?
区位=位置+该事物与其他 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
因素
的相互联系。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市场
交通
科技
政策
光、热、水
灾害性天气
对自然条件的
改造
社会经济条件
的变化
1
、农业区位选择
因地制宜
(
1
)宏观分析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劳力
农业区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
光热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不同农作物要求的水分不同
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山地发展立体农业、坡度大不发展种植业
平原、丘陵缓坡
—
种植业;山坡林业和牧业或经济林木
土壤
肥力、酸碱、厚度
酸性
—
茶叶、柑橘;
碱性
—
甜菜、枸杞
水源
充足
—
有保证;干旱、半干旱
—
制约因素(决定因素)
降水丰富;近河流;近湖泊;地下水丰富;有大量冰雪融水
----
农业有保证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需求大
----
提高单产或扩大播种面积
交通
便利的地区
园艺业、乳畜业要求便捷的交通
政策
干预农业生产
政策鼓励或限制影响农业类型
技术
机械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
化肥、良种
—----
提高单产;
冷藏车船
-------
扩大销售范围
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可改变自然条件和部分的经济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宏观)
(
2
)、微观角度分析原则
(针对城市郊区农业生产)
(
1
)地价的高低
(根本因素)
—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高,适合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花卉、乳牛、家禽等);
(
2
)单位面积产值
—
距城镇距离不同
—
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或蔬菜、果园、粮棉等;
(
3
)需水量
—
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
4
)对运输的迫切性
—
靠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
花卉、乳牛。
甲地每年
9
月下旬种植冬小麦,次年
6
月收获后再种植玉米。乙地每年
4
~
7
月种植早稻,
9
~
11
月种植晚稻,冬季种植绿肥或油菜。据此回答
1
题。
1.
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
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B.
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
C.
华北平原、江汉平原
D.
四川盆地、鄱阳湖平原
C
右图显示我国四个省
2004
年三种谷物的种植
面积。读下图,回答
19
~
20
题。
19.①
、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
小麦、水稻、玉米
B.
玉米、小麦、水稻
C.
水稻、小麦、玉米
D.
水稻、玉米、小麦
20.M
省可能是
A.
山西
B.
安徽
C.
广东
D.
甘肃
C
B
种植业
1
、影响条件
(自然)
气候
适宜,雨热同期
地形
平坦,面积广阔;
土层
深厚,土质肥沃;
水源
丰富,灌溉便利;
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
社会经济:
2
、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
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
我国的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
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
分 布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成 因
这些平原地区,属于我国季风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好,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同时平原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地区差异
北 方
南 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①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耕地
②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相应地建成立了
九大商品粮基地
,和商
品糖、油、棉等基地
,以贯彻
"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
的同时,还要贯彻
"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
和
"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
的方针。
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3
.根据我国农业部
2003
年
2
月的
《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
》
,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所示。图例
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D
3.
耕作制度
:
⑴
概念
:
一个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⑵
分布情况
: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三熟
4.
耕作方式
秦岭
—
淮河
南北方分界线
①
北方
:
旱田
②
南方
:
水田
(
1
)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集中分布于秦岭
——
淮河以北。
春小麦
——
长城以北,以黑龙江产量最多。
冬小麦
——
长城以南,华北平原产量最多。
(
2
)水稻:性喜湿热。秦岭
——
淮河以南是水稻的集中分布区。
(
3
)玉米:性喜暖湿,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至云贵高原的东北-西南向的长形
地带。以吉林,黑龙江等产量最多。
(
4
)大豆:喜温作物。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主要在东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春小麦
冬小麦
长 城
5.
农业特色
①
耕作业
:
东部季风区
②
坝子农业
:
云贵高原
③
灌溉农业
:
河套平原
.
宁夏平原
.
河西走廊
.
④
绿洲农业
: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
⑤
河谷农业
: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
商品棉基 地
江汉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黄淮平原
南 疆
生长条件:
1
、夏季高温、光照强、降水丰沛
2
、生长的后期降水少,利于后期成熟和采摘
3
、土壤呈沙性
南疆地区
长
江下游滨海
、沿江
平原
江汉平原
黄淮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商品粮基地建设条件
①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
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江淮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松嫩平原
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下图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读图完成
29-30
题
:
29.
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A.①
小麦 ②水稻 ③棉花 ④油菜
B.①
棉花 ②油菜 ③花生 ④水稻
C.①
小麦 ②油菜 ③花生 ④甘蔗
D.①
甜菜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水稻
30.
农作物④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不足
B.
水份不足
C.
土壤贫瘠
D.
地势低洼
C
A
读下图,回答
2
~
3
题
2.
图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及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别是
A.
季风水田农业;土壤贫瘠
B.
商品谷物农业;光照不足
C.
商品谷物农业;水源不足
D.
季风水田农业;光照不足
3.
当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A.
水土流失、酸雨
B.
土壤盐碱化、荒漠化
C.
热带雨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
D.
风沙危害、寒潮
D
A
西北内陆地区
胡麻:
主要在河南
芝麻: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
“
北移南迁
”
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油菜: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花生:
油料
作物
基地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花生: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地位
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地位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油菜分布范围
南迁北移
黄淮海平原
辽宁
黑龙江
华南地区
长江流域
生长习性: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
生长期短。
分 布: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甜菜
生长习性: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
生长期长。
分 布
:台湾、
福建、
广东、广西、
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
产区(热带、亚热带)
甘蔗
糖料
作物
中国糖料生产分布图
南蔗北菜
甜菜
甘蔗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自治区
新 疆
蚕桑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四川盆地
太 湖 平 原
珠 江 三 角 洲
闽南三角地区
出口商
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
太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
发展花卉、蔬菜、水果、鱼、禽畜生产,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
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比较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出口商品基地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台湾、
福建、
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甘蔗
糖料
作物
西北内陆地区
胡麻
主要在河南
芝麻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
“
北移南迁
”
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油菜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花生
油料
作物
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商品棉基地
①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粮基地
分 布 地 区
基地类型
建国以来,长江沿岸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的一个工业地带。据此请回答
4
~
5
题。
4.
有关长江流域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流域有六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重要分布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于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5.
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广大
②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方便,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
③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全国商品棉基地
④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C
4
、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有近
13
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
400
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
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
参与国际粮贸市场,调节国内供求关系。
⑤
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
⑥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的能力
二、 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
经济效益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
环境效益
。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
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
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
“
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
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加快实施
“
141
”
绿色工程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A
涵养水源
1.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
1 000
千克二氧化碳,放出
730
千克氧气,净化空气
18 000
万立方米。
2.
每天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
34
吨,每公顷阔叶林能滞留粉尘
68
吨。
3.1
公顷林地蓄水比
1
公顷裸地多蓄水
3 000
立方米。
4.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
70
~
100
吨水,化为水蒸汽。
5.
林区降水中一部分被树冠截留,一半以上渗入地下,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土壤大量流失。
6.
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
40
%~
50
%,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
23
千克至
53
千克。
7.
由于
“
三北
”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北京地区大风天数减少了
50
%;使周围许多流动沙丘固定下来。
8.
一条宽
40
米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
10
~
15
分贝。
9.
森林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10.
我国已建立了
900
多处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得以正常生存下去,尤其以林区自然保护区更多。
B
保持水土
C
防风固沙
D
美化环境
E
净化空气
F
吸烟滞尘
G
调节气候
H
保护农田
I
减弱噪声
J
野生动物栖息地
A
—
3 B
—
5 C
—
7 D
—
9 E
—
1
F
—
2 G
—
4 H
—
6 I
—
8 J
—
10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①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温带的苹果
(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
(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
(产于南方各省丘陵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
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
天然橡胶
(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七大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
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护林,
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
三北
”
防护林体系;
包括西北、华北、东北;
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止水土流失。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包括长江中上游;
森林植被大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沿海防护林体系
防御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下图,回答
1—2
题。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
方向是
A
.增大坡耕面积,提高粮食
产量
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
耕地面积
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
粮基地
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
饲养殖
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D
A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
牧区畜牧业
和
农耕区畜牧业
两类。
我国的
牧区
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
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
大体接近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三、 牧业
草场资源
①我国草场资源面积居世界第
2
位,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我国五大草原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区。
③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代表畜种有蒙古马、蒙古羊、三河马、三河牛等);新疆牧区(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区,代表畜种有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伊犁马等);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属高原牧场、高山草甸,代表性畜种有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
④我国草场资源利用现状: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天然草场的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场沙化和碱化面积增加;草场载畜量越来越少,一些地区已达到饱和状态。
⑤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大力建设人工草场。
四、 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
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
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
第一位
。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
①
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
3/4
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
1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比较低;
(
2
)“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
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
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
3
)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
比重太小。
(
4
)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
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如耕地减少、土
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化;
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三、 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图
11
和材料回答问题。
(
1
)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
城市主要沿
_____
、
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分布。
(
2
)
A
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
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
自然条件。
(
3
)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
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海岸
江河
铁路干线
边境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
流丰富(水源充足)。
(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
毗邻港澳。
(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
10
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
31
~
32
题
31.
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
SO
2
污染的贡献率,
正确的叙述是
A.
广东省以薪柴最小
B.
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C.
江苏省以煤炭最大
D.
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32.
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A.
发展沼气
B.
开采小煤窑
C.
利用核能
D.
种植薪柴林
B
A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07 16:13:1240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6 16:02:395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06 12:05:31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6 11:46:035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06 09:35:38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8 15:49:20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13-2中国地2021-04-28 09:35:5879页
- 高考同期声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2021-04-27 14:04:2514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27 12:18:1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25 21:21:2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