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2021-05-08 发布
PART 4
第四单元
专题十三 化学实验基础
高频考点探究
命题考向追踪
教师备用习题
·
·
·
考纲展示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
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高频考点探究
1
.三类
“
特殊
”
的仪器
(1)
四种“定量”仪器的刻度及精确度
【
核心透析
】
考点一 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及药品保存
量筒
选取原则:大而近。精确度:
0.1
mL
托盘天平
精确度:
0.1 g
滴定管
精确度:
0.01 mL
容量瓶
无零刻度线,有
100
mL
、
250
mL
、
500
mL
、
1000
mL
等规格
(2)
四种可
“
直接加热
”
的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和燃烧匙。
(3)
三种可
“
垫石棉网
”
加热的仪器
:
烧瓶、烧杯、锥形瓶。
(4)
三种使用前需检查是否
“
漏水
”
的仪器
:
分液漏斗、容量瓶、酸式
(
碱式
)
滴定管。
2
.试纸种类、用途及使用方法
种类
石蕊试纸
pH
试纸
KI
淀粉试纸
品红试纸
用途
定性检验溶液或气体的酸碱性
粗略测量溶液的
pH
检验
Cl
2
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检验
SO
2
、
Cl
2
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使用
方法
检测气体
:
先将试纸的
1/4
~
1/ 3
用蒸馏水湿润,再粘在玻璃棒的一端使其接近仪器口
检验溶液
:
取试纸→蘸待测液→点试样→观察颜色变化。将一小片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
若是测
pH
,则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
3
.化学试剂的保存
“
八防
”
图
131
例
1
[2017·
全国卷Ⅲ
]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
典例探究
】
目的
操作
A
取
20.00
mL
盐酸
在
50
mL
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
30.00
mL
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
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
pH
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
0.010 mol
·
L
-
1
的
KMnO
4
溶液
称取
KMnO
4
固体
0.158 g
,放入
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答案
】B
【
解析
】
酸式滴定管的最下方还有一段没有刻度,若将
50
mL
酸式滴定管中盐酸的初始读数调整为
30.00
mL
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则盐酸的体积大于
20.00
mL
,
A
项错误;碘单质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
B
项正确;用
pH
试纸测醋酸钠溶液
pH
时,
pH
试纸不能预先湿润,
C
项错误;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不能将所称量固体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
D
项错误。
变式
1
[2016·
全国卷Ⅲ
]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
KMnO
4
分解产生的
O
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
MnO
2
反应制备纯净
Cl
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
4
萃取碘水中的
I
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
答案
】D
【
解析
】
配制稀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A
项错误;排水法收集
KMnO
4
分解产生的
O
2
,应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可能会发生倒吸现象使试管炸裂,
B
项错误;浓盐酸与
MnO
2
反应制备纯净
Cl
2
,气体产物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后通过浓硫酸,否则不能除去水蒸气,
C
项错误;用
CCl
4
萃取碘水中的
I
2
时,振荡后分层,上层为水溶液,下层为
I
2
的
CCl
4
溶液,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D
项正确。
变式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2016·
全国卷Ⅲ
] Al
2
(SO
4
)
3
和小苏打反应能用于泡沫灭火器灭火
②
[2016·
浙江卷
]
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
[2016·
浙江卷
]
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
④
[2016·
浙江卷
]
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
答案
】D
【
解析
】
NaHCO
3
溶液和
Al
2
(SO
4
)
3
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Al
3
+
+
3HCO
3
-
=Al(OH)
3
↓+
3CO
2
↑,
Al(OH)
3
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O
2
能阻止燃烧,因此能用于灭火器灭火,①正确;
K
、
Na
、
Mg
均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②正确;蒸馏完毕后,通水可以让热的装置较快冷却便于拆除,③正确;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下
1
~
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④正确。
规律小结
仪器的选择方法
图
132
【
核心透析
】
考点二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
.物理分离提纯的
“
原理和注意事项
”
方法
原理或含义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结晶
蒸发法
加热蒸发溶剂,使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量较小的溶质析出
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降温法
使较高温度下的溶液冷却、析出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减小程度较大的溶质
分离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和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
方法
原理或含义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过滤
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开
一贴二低三靠
萃取
,
将溶质从原溶剂中转移至新溶剂中
两种溶剂互不相溶
分液
利用分液漏斗将已分层的液体分离开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
蒸馏
将沸点不同
(
相差
>30
℃
)
的液体混合物彼此分开
加碎瓷片防止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却水的流向为下进上出
洗气法
将气体混合物通过适当的试剂,除去某些成分
杂质气体不能转化为新的杂质
2
.化学分离提纯方法的原则和要求
(1)
化学分离提纯
“
两不、两易
”
①不能减少被提纯物质的量;
②
不得引入新的杂质;
③
易分离、易复原,即被提纯物质与杂质要易于分离和复原;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入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入过量的试剂除去。
(2)
常见化学分离提纯方法
“
举例
”
说明
方法
原理
典型杂质成分
沉淀法
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沉淀
CO
3
2-
、
SO
4
2-
、
Ba
2
+
、
Ca
2
+
及其他形成弱碱的阳离子
气化法
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气体
CO
3
2-
、
HCO
3
-
、
SO
3
2-
、
HSO
3
-
、
S
2
-
、
NH
4
+
杂转纯法
将杂质转化为需要提纯的物质
杂质为不同价态的相同元素
(
用氧化剂或还原剂
)
、同一种酸的正盐与酸式盐
(
用酸、酸酐或碱
)
方法
原理
典型杂质成分
氧化还原法
用氧化剂
(
还原剂
)
除去具有还原性
(
氧化性
)
的杂质
如用
KMnO
4
除去
CO
2
中的
SO
2
;用热的铜粉除去
N
2
中的
O
2
热分解法
加热使不稳定的物质分解除去
除去
NaCl
中的
NH
4
Cl
等
酸碱溶解法
利用物质与酸或碱溶液混合后的差异进行分离
用
NaOH
溶液可除去
Fe
2
O
3
中的
Al
2
O
3
电解法
利用电解原理除去杂质
含杂质的金属作阳极、纯金属
(M)
作阴极;含
M
的盐作电解质
例
2
[2016·
全国卷Ⅰ
]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
.将
Cl
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
2
【
典例探究
】
【
答案
】C
【
解析
】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A
项错误;
NO
能与空气中的
O
2
反应生成
NO
2
,收集
NO
应采用排水法,
B
项错误;为了抑制
Fe
3
+
水解,可将
FeCl
3
溶解在浓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C
项正确;
Cl
2
与
HCl
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后得到干燥纯净的
Cl
2
,
D
项错误。
变式
1
[2017·
天津卷
]
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答案
】D
【
解析
】
加热时
NaHCO
3
分解生成
Na
2
CO
3
,
A
项错误;
Al
3
+
能水解,蒸发
AlCl
3
溶液不能制备无水
AlCl
3
,
B
项错误;用重结晶法制取苯甲酸时,应将粗品的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项错误;
Cl
2
能够从
NaBr
、
KI
溶液中置换出
Br
2
、
I
2
,经萃取后有机层颜色不同,
D
项正确。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
NaHCO
3
固体中的
Na
2
CO
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
制备无水
AlCl
3
蒸发
Al
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
NaBr
和
KI
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
CCl
4
萃取
变式
2
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
2
(g)
NaOH
溶液、浓
H
2
SO
4
洗气
B.
NH
4
Cl(aq)
Fe
3
+
(aq)
NaOH
溶液
过滤
C.
Cl
2
(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
H
2
SO
4
洗气
D.
Na
2
CO
3
(s)
NaHCO
3
(s)
—
灼烧
【
答案
】
B
【
解析
】
混合气体通过盛有
NaOH
溶液的洗气瓶时,
CO
2
被吸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可将带出的水蒸气除去,得干燥、纯净的
CO
,
A
项正确;
NaOH
溶液可与
NH
4
Cl
溶液发生反应
NaOH
+
NH
4
Cl=
NaCl
+
NH
3
↑+
H
2
O
,
B
项错误;
Cl
2
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
HCl
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时
HCl
气体被吸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可除去带出的水蒸气,
C
项正确;灼烧时,杂质
NaHCO
3
发生反应
2NaHCO
3
Na
2
CO
3
+
CO
2
↑+
H
2
O
,
D
项正确。
方法技巧
图
133
【
核心透析
】
考点三 离子检验及物质的鉴别
1
.检验物质的常用方法
检验方法
适用范围
典型物质
物理方法
观察法
颜色、状态的差异
Cl
2
为黄绿色、
NO
2
为红棕色
嗅试法
气味存在着差异
SO
2
、
HCl
、
NH
3
等有刺激性气味
水溶法
溶解性存在差异
如
Na
2
CO
3
与
CaCO
3
焰色法
常用于鉴别碱金属
如钾、钠等元素的单质、化合物
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非胶体
Fe(OH)
3
胶体与
Fe(SCN)
3
溶液
化学方法
沉淀法
将待检离子转化为沉淀
SO
4
2-
、
Cl
-
、
CO
3
2-
、
Fe
2
+
、
Fe
3
+
、
Cu
2
+
气体法
将某些离子转化为气体
CO
3
2-
、
HCO
3
-
、
SO
3
2-
、
HSO
3
-
、
NH
4
+
显色法
将待检成分转化为有特殊颜色的成分
Fe
3
+
、淀粉、
I
2
2
.常见气体的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H
2
点燃
淡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的小烧杯中出现水珠
O
2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l
2
观察颜色;用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检验
呈黄绿色;能使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变蓝
(O
3
、
NO
2
也具有此性质
)
HCl
靠近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
冒白烟
SO
2
通入品红溶液中,再加热
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又变红色
NH
3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靠近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靠近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时产生白烟
NO
2
观察颜色;通入水中,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得无色溶液, 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
NO
观察遇空气的颜色变化
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
CO
2
观察颜色、闻气味,通入澄清石灰水
无色、无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点燃,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或将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
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灼热的
CuO
由黑色变成红色
C
2
H
4
点燃,观察颜色;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中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黑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例
3
[2016·
全国卷Ⅱ
]
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
A
.
NaHCO
3
、
Al(OH)
3
B
.
AgCl
、
NaHCO
3
C
.
Na
2
SO
3
、
BaCO
3
D
.
Na
2
CO
3
、
CuSO
4
【
典例探究
】
【
答案
】
C
【
解析
】
NaHCO
3
溶于水,而
Al(OH)
3
难溶于水,
NaHCO
3
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
CO
2
气体,
Al(OH)
3
能溶于足量稀盐酸,符合实验
①
但不符合实验
②
,
A
项错误;
AgCl
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盐酸,因此不符合实验
①
但符合实验
②
,
B
项错误;
Na
2
SO
3
可溶于足量水,而
BaCO
3
难溶于水,加足量的水
BaCO
3
固体未溶解,再加稀盐酸,
BaCO
3
、
Na
2
SO
3
与盐酸反应产生
CO
2
、
SO
2
气体,反应后固体全部溶解;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稀硫酸与
BaCO
3
反应生成
CO
2
和
BaSO
4
沉淀,既符合现象
①
又符合
②
,
C
项正确;
Na
2
CO
3
、
CuSO
4
均可溶于水,且能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铜、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碳酸铜、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均能溶于足量稀盐酸,且放出
CO
2
气体,符合实验
①
但不符合实验
②
,
D
项错误。
变式
下列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
①
[2017·
江苏卷
]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
KI
溶液,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
Br
2
②
[2016·
四川卷
]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
3
2-
③
[2016·
全国卷Ⅰ
]
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④[2016·
海南卷
]
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
CO
3
2-
⑤
[2015·
浙江卷
]
在未知溶液中滴加
BaCl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
SO
4
2-
或
SO
3
2-
⑥
[2015·
山东卷
]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则一定含有
Fe
2
+
⑦
[2014·
福建卷
]
只滴加氨水鉴别
NaCl
、
AlCl
3
、
MgCl
2
、
Na
2
SO
4
四种溶液
⑧
[2014·
福建卷
]
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A
.②⑦⑧
B
.①⑤⑥
C
.③⑧
D
.③⑦⑧
【
答案
】
C
【
解析
】
该黄色溶液还可能含
Fe
3
+
,
Fe
3
+
与
I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I
2
,①错误;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中可能含
CO
3
2-
或
HCO
3
-
,
也可能含
SO
3
2-
或
HSO
3
-
,②错误;蚕丝属于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属于纤维,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③正确;若溶液中存在
HCO
3
-
,则加入澄清石灰水也能产生白色沉淀,④错误;若该未知溶液中含有
Ag
+
,滴加
BaCl
2
溶液可生成
AgCl
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⑤错误;滴加氯水后再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该溶液可能含有
Fe
2
+
或
Fe
3
+
,⑥错误;
NaCl
、
Na
2
SO
4
与氨水不反应,均无现象,
AlCl
3
、
MgCl
2
与氨水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⑦错误;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胶体会出现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无此现象,因此可以鉴别,⑧正确。
方法技巧
图
134
1
.
[2017·
全国卷Ⅰ
]
实验室用
H
2
还原
WO
3
制备金属
W
的装置如图
135
所示
(Zn
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命题考向追踪
【
历年动态
】
图
135
A
.①、
②
、
③
中依次盛装
KMnO
4
溶液,浓
H
2
SO
4
、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
.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
④
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
.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
K
,再停止加热
D
.装置
Q(
启普发生器
)
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
答案
】B
【
解析
】
从焦性没食子酸溶液逸出的气体中一定会混有水蒸气,因此浓硫酸应放在最后用来干燥氢气,
A
项错误;进入管式炉的气体为氢气,若氢气与管式炉中的氧气混合,不经验纯直接加热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在加热前,用试管在
④
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当听到
“
噗
”
的一声,表明氢气纯净,可以加热,
B
项正确;为防止生成的钨被氧化,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等钨冷却后再关闭
K
,
C
项错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
D
项错误。
2
.
[2017·
全国卷Ⅱ
]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
2 mL 0.1 mol·L
-
1
的
FeCl
3
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
1
滴
KSCN
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
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
Fe>Fe
2
+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
CO
2
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
2
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
NH
4
HCO
3
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
4
HCO
3
显碱性
D
向
2
支盛有
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滴相同浓度的
NaCl
和
NaI
溶液
一支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
sp
(
AgI
)<
K
sp
(
AgCl
)
【
答案
】C
【
解析
】
向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
1
滴
KSCN
溶液,发生的反应为
2Fe
3
+
+
Fe=3Fe
2
+
,加
KSCN
溶液颜色不变,说明
FeCl
3
与
Fe
反应完全,还原性
Fe
>
Fe
2
+
,
A
项正确;集气瓶中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有碳单质生成,则
CO
2
中碳元素化合价降低,
CO
2
表现氧化性,
B
项正确;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气是碱性气体,而不是
NH
4
HCO
3
显碱性,
C
项错误;向银氨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
NaCl
和
NaI
溶液,
Ag
+
与相同浓度的
I
-
和
Cl
-
作用仅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
K
sp
(
AgI
)<
K
sp
(
AgCl
)
,
D
项正确。
3
.
[2017·
海南卷
] (
双选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
.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
.蒸馏完毕时,先关闭冷凝水,再停止加热
D
.分液时,下层溶液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上口倒出
【
答案
】BD
【
解析
】
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A
项错误;为了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B
项正确;蒸馏时,应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
C
项错误;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溶液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D
项正确。
4
.
[2017·
江苏卷
]
下列制取
SO
2
、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制取
SO
2
B
.验证漂白性
C
.收集
SO
2
D
.尾气处理
图
136
【
答案
】B
【
解析
】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A
项错误;
SO
2
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
SO
2
具有漂白性,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
B
项正确;
SO
2
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项错误;
SO
2
在饱和
NaHSO
3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达到吸收尾气的目的,
D
项错误。
5
.
[2016·
全国卷Ⅱ
]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
Fe(OH)
3
胶体
将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
3
溶液中
B.
由
MgCl
2
溶液制备无水
MgCl
2
将
MgCl
2
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O
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
答案
】D
【
解析
】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
3
溶液中,生成难溶于水的
Fe(OH)
3
沉淀,应将饱和
FeCl
3
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制备
Fe(OH)
3
胶体,
A
项错误;加热蒸干
MgCl
2
溶液时,
MgCl
2
会水解生成
Mg(OH)
2
和
HCl
,无法制备无水
MgCl
2
,应将
MgCl
2
溶液在
HCl
气流中加热蒸干制备无水
MgCl
2
,
B
项错误;稀硝酸具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能与
CuO
和
Cu
同时反应,应用稀硫酸或盐酸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O
,
C
项错误;由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可知,同样质量、大小的钠投入同温同压下的水和乙醇中,根据产生气泡的快慢可以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D
项正确。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
SO
2
中的少量
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
K
2
Cr
2
O
7
标准溶液
6
.
[2016·
天津卷
]
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答案
】C
【
解析
】
水与电石反应非常剧烈,应该用分液漏斗加水,既能控制水的滴入又能防止乙炔气体溢出,故
A
项错误;锥形瓶作蒸馏时的接收装置时不能用橡胶塞,用橡胶塞后,蒸馏的液体不能顺利流下,故
B
项错误;
HCl
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
SO
2
,从而除去
HCl
又不引入新杂质,故
C
项正确;
K
2
Cr
2
O
7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所以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应用酸式滴定管,故
D
项错误。
7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操作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中一定不含
K
+
B
.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都要检漏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D
.
0.84 g
铁和
50.00
mL
1.00 mol/L
的稀硝酸反应,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只有
Fe
3
+
【
答案
】B
【
解析
】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但没有再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能确定是否含
K
+
,
A
项错误;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均需检查是否漏水,
B
项正确;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可能是
CO
2
或
SO
2
,则该溶液可能是碳酸盐溶液、碳酸氢盐溶液、亚硫酸盐溶液或亚硫酸氢盐溶液,
C
项错误;根据方程式可知:
Fe
~
4HNO
3
~
Fe(NO
3
)
3
,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0.05 mol
,
Fe
的物质的量为
0.84 g
÷
56 g/mol
=
0.015 mol
,
Fe
过量,反应生成的
Fe
3
+
会与剩余的
Fe
反应生成
Fe
2
+
,故最后溶液中有
Fe
3
+
和
Fe
2
+
,
D
项错误。
【2018
预测
】
8
.
下列实验操作和所用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b) (c)
(d)
图
137
A
.实验目的:检验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中有
CO
2
实验操作:将浓硫酸滴入圆底烧瓶中,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所用装置:如图
137(a)
所示。
B
.实验目的:证明
Fe(NO
3
)
2
溶液中存在
Fe
2
+
的水解平衡
实验操作:将稀硝酸滴入
Fe(NO
3
)
2
溶液中
所用装置:如图
(b)
所示。
C
.实验目的:检验某溶液中含有
Ag
+
实验操作:向待检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所用装置:如图
(c)
所示。
D
.实验目的:比较非金属性
S>C>Si
实验操作:将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Na
2
SiO
3
溶液中
所用装置:如图
(d)
所示。
【
答案
】D
【
解析
】
反应中还有
SO
2
生成,
SO
2
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
项错误;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
Fe
2
+
,不能检验是否存在水解平衡,
B
项错误;加入稀盐酸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
AgCl
,还可能是硅酸,
C
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根据较强酸制取较弱酸原理,可知非金属性
S>C>Si
,
D
项正确。
1
.
下列选项中,利用相关实验器材
(
规格和数量不限
)
能够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B
【
解析
】
乙酸乙酯的制备需要加热,缺少酒精灯,不能完成实验,
A
项错误;
MnO
2
作催化剂,加速
H
2
O
2
的分解,所给仪器能够完成实验,
B
项正确;缺少胶头滴管,
C
项错误;缺少泥三角,
D
项错误。
选项
实验器材
相应实验
A
试管、铁架台、导管
乙酸乙酯的制备
B
锥形瓶、漏斗、双孔塞、导管、带余烬的木条、药匙
检验
MnO
2
对
H
2
O
2
分解速率的影响
C
500 mL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天平
配制
5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
D
三脚架、坩埚、酒精灯、坩埚钳
钠在空气中燃烧
A
B
C
D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
KMnO
4
标准溶液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观察
Fe(OH)
2
的颜色
证明非金属性
S>Si
2
.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答案
】C
【
解析
】
A
项,仪器为碱式滴定管,盛放碱性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B
项,研究某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其他条件不变,错误;
C
项,苯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溶液中,可以长时间观察
Fe(OH)
2
的颜色,正确;
D
项,
SO
2
溶于水生成
H
2
SO
3
,其中
S
显+
4
价,不是最高价,溶液变浑浊,说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硅酸,但不能说明
S
的非金属性大于
Si
,通过含氧酸酸性的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应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