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05-08 发布
专题
一
审准题意
第
十
章
写作
——
厚积薄发,善于表达
[
专题引语
]
现在的作文审题越来越容易,但是,审题容易不代表不要审题。相反,随着任务驱动和隐性审题的增加,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审准题意,更要切准题意。
Ⅰ
精审真题,体悟审题真义
1.(2015·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
“
言为心声
”“
文如其人
”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
“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
注意
①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
不得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请分别提取出两段文字中的关键词,再从两段文字中提取出共同的关键词。
答案
答案
第一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一致。
第二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背离。
共同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
(
文品
)
、作者人品
(
人品
)
。
②
如何理解
“
作品
”“
格调
”“
趣味
”“
人品
”
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答案
a.
作品,重在理解其范围。可以指文学作品,还可以指艺术作品
(
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喜剧和影视作品
)
,甚至扩大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
b.
格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c.
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这里应为审美趣味。
d.
人品,意谓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一般性要求: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一是
“
对此
”
发表看法,这个
“
此
”
应指上面两段文字,两种观点,也就是说不可只选其中一个材料谈,忽视另一个材料,不能只讨论材料的一方面,两方面的材料,不要偏废,在比较中突出观点、看法。二是暗示了写作文体
——
论述文。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2.(2016·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
VR(
虚拟现实
)
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
“
现场目击者
”……
当虚拟世界中的
“
虚拟
”
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
现实
”
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
注意
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
标题自拟。
③
不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材料中最关键的一段话是哪一段?请从中提取出关键词。
(
可以圈出
)
其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答案
第三段话
(
当虚拟世界中的
“
虚拟
”
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
现实
”
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
关键词:虚拟现实、拥抱、远离、保持距离。
核心关键词:虚拟现实。
②
如何理解核心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答案
虚拟,虽说有虚构之意,但在本材料中,它是从
“
虚拟现实
”
沿用过来的,是指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与
“
虚拟现实
”
几乎同义。它与虚构、虚幻有一定的差异,也不可直接理解为
“
虚实关系
”
中的
“
虚
”
。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一般性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一是对材料提出的
“
问题
”
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要在材料针对
“
问题
”
提出的三种态度中作出选择;二是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3.(2017·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
“
有字之书
”
,一本是
“
无字之书
”
,一本是
“
心灵之书
”
。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作家的话语中包含了哪几个关键词?其中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答案
关键词: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核心关键词:心灵之书。
②
如何理解
“
有字之书
”“
无字之书
”“
心灵之书
”
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a.
有字之书指书籍,包括电子书等。阅读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填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
b.
无字之书指社会生活,读社会这本书,体验思考人生,从
“
活书
”
中直接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
上面两本书古已有之,与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的意思相似,已成为人生的经验常识。
c.
心灵之书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心灵,曾子
“
吾日三省吾身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它与前面两本书构成外与内、实与虚的并列关系。
答案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一般性要求:题目自拟。
重点性要求的关键在于
“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
‘
评说
’”
。
a.
应全面理解作家的看法。作家的看法包括
“
有字之书
”“
无字之书
”“
心灵之书
”
,不可只讨论一本书,应该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一本书的讨论。
b.
“
评说
”
一词不只是暗示要写论述文,更在于你可以顺应作家的看法,也可以评议、否定作家的看法。
答案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Ⅱ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审题是写考场作文的第一步,关乎写作的成败,极其重要,不可不慎。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工作:审读材料和审准要求。
一、审读材料
审读材料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二是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1.
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
(1)
拎关键,括中心
一般而言,新材料作文给的材料很简练,但再简练的材料也有它的关键与重点所在,只要拎出这些关键,就可以说是审准了题意。材料中的关键既指关键句,更指关键词。审题,不仅要找出关键句,更要提取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例如:
【
例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
“
丰满
”
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
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分析
此题的关键句是
“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重点在于对
“
缝隙
”
一词的理解。
“
留一条缝隙
”
,关键在于一个
“
留
”
字。为什么要
“
留一条缝隙
”
?如何才能
“
留一条缝隙
”
?应该在哪些方面
“
留一条缝隙
”
?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提到,装修如若要求
“
丰满
”
,反而会失败;留一条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
例
2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不要写成诗歌
)
。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分析
“
微光
”
是整篇材料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为何我们曾经将
“
微光
”
舍弃,而天才却将
“
微光
”
积聚为惊人的才华?这便是
“
凡人
”
与
“
天才
”
的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我们为什么会将
“
它
”
舍弃呢?就是因为
“
它
”
的两点特征:一是微小的,二是因为它是
“
自己
”
的。
文章可立意为
“
拾起心灵闪过的微光
”
,
“
微光
”
可象征我们需要拾起的曾经遗忘或忽视的事物,可由人及物,衍生至社会、文化等等
。
对于那些无关键词句的材料,尤其是那些叙事性材料,概括中心是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概括中心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中心
(
人物+事件+结果
)
;第二步,提炼道理
(
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
;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例如
:
材料
2007
年
8
月
24
日,
6
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
3 000
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
月
21
日,
35
岁的兹韦列夫和
28
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
25
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
3
人遇难,
1
人失踪
。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
(
白天温度
30
℃
以上,夜晚-
5
℃
以下
)
、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分析
三步概括中心:
(1)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
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
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2)
找关系,寻关联
①
找关系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或二元关系,或多元关系。如
2016
年高考作文题:
a.
全国卷
Ⅰ
漫画的核心元素:人、分数、吻和巴掌。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下列
“
二元
”
关系:奖与罚、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终点、数量与质量、外因与内因等
。
b.
江苏卷中的
“
二元
”
关系有:说与不说、个性与创新。
有些新材料作文,其中的
“
二元
”
关系不甚明确,稍加思考,也可以间接抽取出
“
二元
”
关系。
如
2016
年浙江卷作文题核心问题:对待
“
虚拟现实的态度
”
。从这个
“
态度
”
中可以抽取出
“
人与科技
”“
人与物
”“
人与自我
”
等
“
二元
”
关系,但核心的
“
二元
”
关系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②
寻关联
“
关联
”
是
2017
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热词,用关联思维来审题立意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由多个关键词或多个名句组成的作文题中,核心在于
“
寻关联
”
。要学会从不同的关键词或名句中找同类、找同质,或者叫合并同类项。如
2017
年全国卷
Ⅰ
作文题中的美丽乡村、中华美食、长城可以合并为
“
美丽中国
”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可以合并为
“
科技创新中国
”
。
“
寻关联
”
更善于在看似毫无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在一般性联系的地方找到潜在的逻辑性线索。例如,一带一路和食品安全有什么联系呢?在其现成的状态下,可以说一点联系都没有。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看,一带一路是最先进的科学实绩,是世界性倡议发展蓝图,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它的对立面,恰恰是由最先进的发展带来的。这种联系是因果性的。如能这样寻找关联、联系,不但审题准确,而且立意深刻
。
(3)
列对象,找角度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
(
对象
)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缘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墙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得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
“
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
”
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思
……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分析
这则材料涉及多个人、物,于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审题立意的角度。
①
主体对象
——
小爬山虎,可以提炼出
“
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见到峰顶的风景
”
等立意。
②
其他对象:
a.
小爬山虎的妈妈
——
可以提炼出
“
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
等立意。
b.
竹笋、小草
——
可以提炼出
“
在批评中学会长大
”
等立意。
c.
牵牛花、太阳伯伯、风姑娘
——
可以提炼出
“
鼓励与信任才能成功
”
等立意。
d.
孩子
——
可以提炼出
“
乐观地看待生活
”
等立意。
(4)
依现象,找原因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其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分析
本题可以采取
“
依现象,找原因
”
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为什么会有楼下邻居种了葡萄回馈年轻人的结果呢?追究原因就会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种植的紫藤花给邻居带来了阴凉,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邻居,邻居心存感恩也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年轻人,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
——
学会分享、懂得感恩、邻里和谐相处等
。
2.
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找出材料的中心、关键,只能算审题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要精准理解这些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只有把这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完整、准确地审题。不少考生对材
料的关键、核心找得很准,可是找出来,不假思索,落笔就写,往往会出现偏离题意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未做好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这一工作。许多偏离题意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一环节上。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呢?
(1)
结合材料语境,确定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
2017
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
“
车
”
。什么叫车?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如果要写
“
风车
”“
纺车
”
,算不算车?写
“
时代之车
”“
心灵之车
”
,算不算车?根据对材料中
“
车
”
的理解,写这些车,均属偏离含义,因为材料中的
“
车
”
已限定在实指意义上,即指一种运输或代步工具
。
(2)
结合积累,联想社会人生,理解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
2017
年浙江卷作文题,
“
三本大书
”
中的
“
心灵之书
”
这一核心词语的含义抽象、模糊,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透,那么写作中很难做到符合题意。我们可以联系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句话,叫
“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可以联想曾子所说的
“
吾日三省吾身
”
,从而可以确定
“
心灵之书
”
指的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
二、审准要求
新材料作文由材料与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审题的重心自然放在材料上,而写作要求无非是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之类,不大会引起考生的重视。可是,随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诞生,审准写作要求越发重要,甚至超过了材料的阅读。那么审准要求,这个
“
准
”
应放在哪里
?
写作要求由两部分构成:任务性要求与警戒性要求。警戒性要求主要是指不得抄袭、套作之类的要求,与写作关系不大。而任务性要求很重要,任务性要求有两方面。一是一般性要求,主要指
“
自拟题目
”“
自定立意
”
之类,这类要求很笼统、空泛,审题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重点性要求,如
2017
年全国卷
Ⅰ
作文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又如
2017
年浙江卷作文题: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这些就叫写作指令,任务驱动。所谓审准要求的
“
准
”
主要指这部分要求
。
什么是
“
审准
”
?就是对重点性要求逐字逐句地读,既要明白明示信息,更要明白潜在信息。如对
2017
年全国卷
Ⅲ
所给的两个副标题所暗示的文体信息一定要读出,对
2017
年浙江卷
“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
要咬文嚼字:
“
作家的看法
”
指什么?
“
评说
”
的明示信息与潜在信息各是什么?
随着隐性审题的增加,随着任务指令的增强,审准写作要求越来越重要。
Ⅲ
实战演练,练出训练实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1)
细读材料,思考:
①
请提取出关键词
。
②“
山
”“
水
”“
太阳
”“
萤火虫
”
各比喻什么?
答案
答案
做人、像山、像水、做太阳、做萤火虫。
答案
参考:山喻沉稳,水喻灵动,太阳喻大爱,萤火虫喻小爱。
1
2
3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其意。
(
可以圈出
)
(3)
确定立意
。
答案
答案
要求
①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这一要求的意思是对
“
上述文字
”
要完整理解:材料写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可以逐一写四种,也可以融合写
(
如将
“
山
”
与
“
水
”
融合
)
,如写其中一种,需兼及其他。
要求
②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这一要求暗示可以写成记叙类文章,也可以写成论述类文章。
答案
略。
1
2
3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
比尔
·
盖茨说:
“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
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
1
2
3
(1)
细读材料,请提取出关键词
。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写作要求。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第一段:高尚的品格、自尊心。
第二段:成就、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答案
重点性要求: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这一要求可分两点来理解:
①
要求对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发表看法
,
②
写论述类文章。
1
2
3
(3)
确定立意。
答案
1
2
3
答案
①
苏霍姆林斯基是站在人类的品格角度强调自尊的重要性,比尔
·
盖茨则是站在对人的评价的角度谈没有成就以前,不要过分强调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比较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心;比尔
·
盖茨则认为自尊是建立在成就之上的,没有成就而过分强调自尊是没有意义的,讲自尊是需要条件的。
②
顺着材料的指向,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当世界不在意你的自尊时,你还在意自尊吗?成就和自尊是什么关系?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什么是不过分强调自尊?那些在追求成就的途中失败的人,他们有无自尊?对这些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即使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能抛弃自己;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孤单脆弱的;过分自尊是一种自卑;成功让你更有自尊;我的自尊与成功失败无关,等等
。
1
2
3
综上所述,可有如下立意:
①
无论成败,自尊永远至高无上;
②
成就不是尊严的尺子;
③
人最高贵的品格是尊严;
④
在没有成就以前,我们更应该讲自尊;
⑤
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脆弱的;
⑥
一味讲自尊是为了掩盖自卑。
两者结合的最佳立意:捍卫自尊,追求成功。
1
2
3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
“
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
”
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他们也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
明确观点,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1
2
3
(1)
细读材料,思考:
①
请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并从中提取出两个关键词。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关键句: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他们也很有面子。
关键词:底子、面子。
②
如何理解
“
底子
”
和
“
面子
”
这两个关键词?
答案
提示:面子,指名望、名声、成就;底子,指基础、积累等。
1
2
3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写作要求。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要求
①
:综合上述材料。意思是全面、完整地理解材料,不可只写
“
底子
”
或
“
面子
”
,应把
“
底子
”
与
“
面子
”
联起来思考。
要求
②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3)
确定立意。
答案
(
参考立意
)
①
面子与底子
;
②
要面子,更要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