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5-08 发布
第25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考纲要求]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3.血糖调节(Ⅱ)。4.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5.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考点一 人体主要的激素和激素调节的特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
(3)结论: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调节的结果。
2.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与靶器官(靶细胞)
(1)
(2)
(3)
(4)
(5)
深化拓展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3.激素调节
(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 )
(2)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才能合成激素( × )
(3)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能分泌多种激素( × )
(4)各种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 )
(5)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其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不正常( × )
(6)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 )
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
(1)促胰液素的分泌和神经递质的释放都是通过胞吐方式进行的。
(2)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
这些途径表明机体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胰腺也能分泌激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胰高血糖素等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动态平衡的原因是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命题点一 动物激素的种类、化学本质及作用
1.(2018·滕州质检)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 B
解析 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 D
解析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A项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项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细胞外液)中,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C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项正确。
列表法比较激素与酶
项目
激素
酶
化学
本质
有些是多肽或蛋白质类物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有些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
细胞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或下丘脑的神经细胞
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作用
调节(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从而达到某种生理效应
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
作用
部位
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其生理过程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
作用
条件
需与膜上或膜内的受体特异性识别
受pH、温度等因素影响
联系
①都是微量、高效物质;②都不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和组成物质;③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而激素的合成代谢需要酶的催化,故酶与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命题点二 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探究
3.(2017·银川一中第四次月考)研究人员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2天后小鼠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既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B.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
C.将健康小鼠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小鼠
D.切除健康小鼠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答案 D
解析 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可知该实验设计还需要排除该实验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4.台湾塑化剂事件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人猜测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雌性激素,可能会引发性早熟。请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猜测是否正确。
(说明:性成熟的早晚可以用初次发情时间为指标)
(1)实验材料和用具: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雌鼠
若干,含适量浓度塑化剂的饲料(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饲料(乙),普通饲料(丙)等。
(2)实验目的:探究塑化剂的作用是否类似于雌性激素,可引发性早熟。
(3)实验原理:略
(4)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饲料甲,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饲料乙,C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饲料丙。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猜测正确,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龄、幼年 含适量浓度雌性激素 (4)①将实验材料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幼龄雌鼠随机均分3组,编号A、B、C ④观察记录每只雌鼠的初始发情时间,并取平均值 (5)A、B两组的平均初始发情时间都早(或短)于C组
解析 (1)应该选取发育程度相同的同龄、幼年雌鼠若干;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塑化剂的作用是否类似于雌性激素,因此要用含适量浓度塑化剂的饲料甲与含适量浓度雌性激素的饲料乙做对比。
(4)①本实验要做到平均分组,即将实验材料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幼龄雌鼠随机均分3组,编号A、B、C;④本题实验的因变量为各组雌鼠的初始发情时间,即观察记录每只雌鼠的初始发情时间,并取平均值。
(5)如果猜测正确,则实验结果是:A、B两组的平均初始发情时间都短于C组。
动物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1)分析激素功能的研究思路
采用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激素后实验动物恢复正常→
推测激素的生理作用。
(2)动物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摘除法(植入法)
饲喂法
注射法
实
验
设
计
实验组
摘除内分泌腺
饲喂动物激素
注射
动物激素
空白对
照组
不摘除内分泌腺
不饲喂动物激素
不注射动物激素(如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自身对照或条件对照组
对摘除内分泌腺的实验组补充激素(或植入内分泌腺)
饲喂动物激素抑制剂
-
实验目的
验证或探究某种内分泌腺的生理作用
验证或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验证或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举例
垂体、甲状腺等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
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3)注意事项
①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相同,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不能只有一只。
②在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对照实验中,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③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睾丸酮),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
⑤对于幼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或注射法,例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就应该采用饲喂法。
考点二 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
1.血糖平衡及调节
(1)血糖平衡
(2)血糖平衡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激素
分泌部位
生理功能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深化拓展 (1)血糖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①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A.血糖浓度——高浓度,即a途径;
B.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b途径;
C.胰高血糖素,即c途径。
②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A.血糖浓度——低浓度,即f途径;
B.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e途径;
C.胰岛素,即d途径。
(2)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降低并不明显。
③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④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⑤治疗: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2.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2)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拓展 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1)负反馈调节
①图解
②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
(2)正反馈调节
①图解
②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
(1)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去路,抑制血糖的来源来调节血糖的平衡( √ )
(2)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 )
(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降低( √ )
(4)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少饮、少食、少尿、消瘦( × )
(5)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 √ )
下图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图中激素①和激素②分别是什么激素?它们分别是由哪种细胞分泌的?
提示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
(2)胰脏属于人体中重要的腺体,它分泌的物质都是激素吗?
提示 不是,它还分泌多种消化酶。
(3)如果胰岛B细胞受损则会引起哪种疾病?能否用口服胰岛素制剂的方式治疗?
提示 糖尿病;不能,因为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
命题点一 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过程分析
1.(2017·东莞三模)下图是某同学在模拟活动中建立的血糖调节模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甲是胰高血糖素
B.激素乙是胰岛素
C.激素甲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激素乙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甲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A项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B项错误;激素甲即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而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项正确;激素乙即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项错误。
2.下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要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答案 B
解析 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错误;bc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正确;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
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D.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A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项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胰岛B细胞将胰岛素运输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项正确;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葡萄糖运入细胞被利用,降低血糖,D项正确。
命题点二 血糖平衡调节的图示分析
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体现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 C
解析 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囊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细胞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项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所以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
5.如图所示为参加马拉松赛跑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
B.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
C.a、b分别表示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是由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 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的激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A项正确;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可以促进肌肉等组织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B项正确;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来越少,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越来越高,故曲线a表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曲线b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C项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图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是由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
D项正确。
血糖平衡调节曲线模式图解读
(1)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胰岛素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含量多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2)图2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内的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3)图3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变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命题点三 血糖平衡调节的实验探究题
6.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药剂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有①号和⑤号家兔
B.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缓解的是②号家兔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
D.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D
解析 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A项正确;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B项正确;该实验能证明肾上腺素能够升高血糖,但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C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具有体液调节,D项错误。
7.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完全相同
B.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
C.注射用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要用生理盐水配制
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 D
解析 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保证所选家兔的生理状况相同;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前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为了不影响家兔的渗透压,激素需要用生理盐水配制;由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两者的生理作用刚好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
考点三 激素分泌的调节及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三级腺体:a.下丘脑、b.垂体、c.甲状腺。
(2)三种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3)两种效果:“+”“-”分别表示促进、抑制。
深化拓展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模型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有关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的判断
(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中,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 )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 )
(3)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 )
(4)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 )
(5)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 )
(6)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垂体,也可以作用于甲状腺( × )
2.有关下丘脑的功能判断
(1)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2)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 )
(3)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减少( × )
(4)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 )
(5)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 )
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
(1)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什么调节?
提示 存在分级和负反馈调节。
(2)若其他条件不变,给小鼠饲喂含②的食物,则③的量将变化吗?为什么?
提示 不变;②为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故若给小鼠饲喂含②的食物,促甲状腺激素会被分解,③的量将不变。
(3)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W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请回答:
①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如何处理?
提示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②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提示 如图所示
③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也可检测甲状腺功能,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 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而且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故可以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命题点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分析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答案 D
解析 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大都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A、B项正确;在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的,但是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C项正确;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神经系统调控,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以神经调节为主
答案 C
解析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项正确;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项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项错误,D项正确。
命题点二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的模型分析
3.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
B.a、b、c均靠体液运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
C.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
D.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A项错误;a、b、c均靠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项错误;寒冷或紧张时,激素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
含量过多时,对甲垂体、丙下丘脑分泌激素a、b有抑制作用,C项正确;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D项错误。
4.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甲患者
乙患者
T3(ng/dL)
4.1
345.1
10~200
T4(ng/dL)
2.8
15.8
5.5~12
TSH(ulu/mL)
22.7
0.1
0.2~7.0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答案 C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偏高。
命题点三 下丘脑的功能分析
5.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④正确;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⑤正确。
6.下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是________________,运动能调节体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调节。
(3)与激素④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4)人在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神经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下丘脑 大脑皮层 运动时肌肉的细胞呼吸加快,释放的能量增多,同时散失的热量也增加 (2)(负)反馈 (3)胰岛素 (4)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汗液分泌较少
解析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器官A是大脑皮层。运动时肌肉细胞的呼吸加快,释放的能量增多,同时散失的热量也增加,所以运动能调节体温。
(2)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B垂体的分泌活动。
(3)④是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而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表现为拮抗关系。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人在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天汗液分泌较少。
以下丘脑为“中心”的各类调节归纳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信息传递功能;二者发挥作用后都可被分解或灭活,另外有些游离的神经递质可被重新吸收。
2.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作用原理不同,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
3.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只运输给靶细胞
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因只有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或细胞内才有其受体),但激素分泌后会广泛运输或弥散于体液中,并非只运输给靶细胞。
4.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
5.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6.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1.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分化和成熟;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饭后,血糖有所升高,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其调节过程是: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
4.糖尿病病人出现“多尿”的原因是:原尿中含有大量的糖,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困难,导致尿液增多。
5.激素调节的三大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神经调节主导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6·全国Ⅱ,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D
解析 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来影响激素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D项错误。
2.(2017·德州质检)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 B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故选B项。
3.(2015·全国Ⅰ,30)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填“
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或均具有高效性、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或转移)
解析 (1)能被特定的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本题中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因此心脏就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构成,本题中心肌细胞可以看成效应器的组成成分。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转移。(3)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均需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可发挥作用,且均具有高效性,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或被转移,此为两类信号分子的共同特点。
4.(2017·全国Ⅲ,3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1)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
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2)(3)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1.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作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胃酸―→促胰液素胰腺―→胰液
A.①过程肯定为神经调节
B.②过程肯定为激素调节
C.小肠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D.①②过程都属于激素调节
答案 B
解析 胃酸刺激小肠导致小肠分泌促胰液素,既可能是神经调节,也可能是体液调节,A、D项错误;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肯定属于激素调节,B项正确;小肠不属于神经系统的部分,不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C项错误。
2.(2018·六安一中月考)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
C.激素种类多,但只能为机体提供少量能量
D.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 C
解析 激素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A、B、D项正确。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C项错误。
3.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答案 C
解析 垂体能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如果摘除了垂体无法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发育受到影响,故C项正确。
4.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 C
解析 胰腺里面分布着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项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项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项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项正确。
5.(2017·乌鲁木齐第一中学质检)细胞膜上有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下列所述功能是膜蛋白才具备的是( )
A.能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
B.能调节血糖降低或升高
C.能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
D.能与性激素特异性结合
答案 C
解析 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蛋白质(酶)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酶,而这两个阶段发生的具体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项错误;能调节血糖降低或升高的蛋白质分别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不属于膜蛋白,B项错误;能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是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属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项正确;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其受体蛋白位于细胞内,即不在细胞膜上,D项错误。
6.如果饮用水中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
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上升
C.雌性个体分泌雌性激素含量上升
D.对雌性个体的卵泡刺激增强
答案 D
解析 由于雌性激素对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A项错误;由于雌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B
项错误;由于反馈调节,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雌性激素含量下降,C项错误;由于雌性激素能促进卵细胞的形成,因此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对雌性个体的卵泡刺激增强,D项正确。
7.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置),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不需要完善的是( )
A.为使反应现象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昏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进一步观察
答案 C
解析 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进行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故A项需要完善;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故B项需要完善;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故C项不需要完善;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由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作为对照比较,故D项需要完善。
8.人体的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分别分泌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下图表示的是人体血钙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降钙素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过程
B.人体血钙浓度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C.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
D.甲状旁腺素只能通过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而提高血钙浓度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降钙素作用的靶器官是骨,通过作用于骨而降低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的,而不是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过程,A项错误;图示说明人体血钙浓度在激素的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B项错误;甲状旁腺素通过作用于骨和肾而提高血钙浓度,降钙素通过作用于骨而降低血钙浓度,所以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C项正确;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和肾提高血钙浓度,D项错误。
9.(2018·临川二中模拟)下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当兴奋传至突触后膜时,该处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Y代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泌增强,其分泌活动与图中调节途径________密切相关。
(3)人在青春期时,体内性激素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是图中X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增多;维持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的M代表血糖,在调节途径三中Z代表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激素的作用下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答案 (1)神经 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甲状腺 肾上腺 一、二 (3)垂体 促性腺激素 反馈调节 (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肝脏
解析 (1)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属于神经调节;突触后膜的信号变化为从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2)在寒冷环境中,分泌增多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因此Y代表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和肾上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过程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即途径一和途径二。
(3)图中X表示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4)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为肝脏,当血糖升高时能够合成肝糖原,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原能够分解成血糖。
10.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 B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故A项错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故B项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血糖的消耗速率大于补充速率,血糖浓度下降,故C项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故D项错误。
11.“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 )
①胰岛B细胞受损 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 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①错误;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不能与足够多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②正确;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靶细胞不能感受到胰岛素,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③正确;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④错误。所以B选项正确。
12.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验证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手术/处理方法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重量(mg)
1
不做处理
68
216
2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生理盐水溶解的雌性激素
37
219
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生理盐水溶解的促性腺激素
66
218
4
A
36
93
请回答:
(1)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________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2)本实验的空白对照组是第________组。
(3)第4组实验表格A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够证明垂体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发育的是第__________组。
答案 (1)雌性 (2)1 (3)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等量(适量)的生理盐水 (4)1、3、4
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所以应选择雌性幼鼠进行实验。
(2)表中第1组不作处理,是本实验的对照组。
(3)第1组不作处理;第2组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卵巢重量减轻,但是由于注射雌性激素,故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第3组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促性腺激素,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和对照组相差不大。第4组的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相应减轻,可见没有激素释放到卵巢和子宫中,故表中第4组的A处理方法应为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综上分析可知,能够证明垂体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发育的是第1、3、4组。
13.现代工业污染物十溴联苯醚(BDE-209)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某小组欲研究不同剂量的BDE-209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生理状况相近的健康小鼠若干、低剂量(120 mg/kg)BDE-209溶液、高剂量(1 000 mg/kg)BDE-209溶液、花生油、灌胃装置、水和普通饲料等。
(说明:用BDE-209处理小鼠的时间为每天上午;对照组用花生油处理;所有小鼠都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饲养;实验开始21天后,测量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具体方法不做要求)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请以柱状图形式呈现可能的实验结果(可建立多个坐标系)。
(3)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BDE-209在小鼠体内经化学转化可形成类似甲状腺激素的物质,试分析BDE-209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将生理状况相近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测量并记录三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
②每天上午,给甲组小鼠灌胃适量花生油,给乙组和丙组小鼠分别灌胃等量低剂量(120 mg/kg)和高剂量(1 000 mg/kg)的BDE-209溶液,持续21天
③将三组小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给予等量的普通饲料和水
④实验开始21天后,测量并记录三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如图所示
(3)BDE-209在小鼠体内转化形成甲状腺激素类似物,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下降
相关文档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在2021-05-06 09:33:0418页
-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2021-04-27 11:51:416页
- 创新设计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检测2021-04-25 20:49:4310页
-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21-04-16 21:38:445页
-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4-14 18:20:28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4-14 09:12:34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学案免疫调2021-04-12 23:59:566页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第2021-04-12 11:11:375页
-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测试2021-02-26 19:59:048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7植2021-02-26 19:49: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