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5-08 发布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国君的收入
B.承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确立封建制度
D.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要求
解析:鲁国的税制改革是为了满足国君增加收入的要求而进行的,客观上承认了私
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A
2.《吕氏春秋》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
也。”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私田的兴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规定,商人及其家属有单独的“市籍”,不能拥有土地,如果违
规,则没收其财产,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便农”,即限制商业发展保护小农经济,选 D 项。
材料没有提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A 项错误;对商人的限制不利于增加赋税收入,
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商人管理的目的在于“便农”,C
项不是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
答案:D
4.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明代政府为了整顿田赋,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
至和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因所绘田亩图形很像鱼鳞,所以称为“鱼鳞图册”,它是确
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答案:D
5.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
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太祖要求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
发展,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6.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
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
金不能循环利用,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C
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 )
A.禁止走私贩运的政策
B.抑商、“海禁”的政策
C.“重农抑商”的政策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的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后期,一是到处设关,关关收税,这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
展;二是限制大型船只出海,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海禁”政策,故选 B 项。
答案:B
8.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艰难而曲折,每前行一步都饱受束缚和痛苦。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陆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市”“坊”界限被打破
D.统治者禁绝对外贸易
解析:C 项有利于商业的发展;A 项不是主要原因;D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B 项。
答案:B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
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
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
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
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时势: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
政策。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能力提升
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故选 A 项。
答案:A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
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该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D.实行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土地私有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A 项“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不符合史实,封建土地私有制当时广泛存在;当时
农民除了交纳赋税之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B 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不
可能被消除,因而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只能缓解,故排除 D 项。本题选 C 项。
答案:C
★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
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致富
后,为了提高地位,往往投资土地,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特色作物、商品经济、战
乱等,所以 B、C、D 三项不正确。
答案:A
4.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
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
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材料反映的贸易政策( )
A.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直严格执行
B.严厉打击了国内的民间贸易
C.初衷是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D.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推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受政治形
势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也曾放松过“海禁”政策,故排除 A 项;“海禁”政策阻
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故排除 B 项;“海禁”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
民间进行资本积累,故排除 C 项,D 项正确。
答案: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 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
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
(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十二年(1655 年)、顺治十三年(1656 年)、顺治十八年(1661 年),清政
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规定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
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
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政策是否奏效?
(3)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
(4)应如何认识和评价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1)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限制对外贸易。
(2)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该政策并没有奏效,明朝
时仍有一些奸商勾结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2021-05-08 10:43:2515页
-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检测2021-05-08 10:41:585页
-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2021-05-08 10:40:5811页
- 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2021-05-08 10:38:1031页
- 2017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2021-05-08 10:37:546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2021-05-08 10:35:2015页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2021-05-08 10:14:246页
-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2021-05-08 10:12:096页
- 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2021-05-08 09:58:1413页
- 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检测题附答案2021-05-08 09:53: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