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 MB
- 2021-05-08 发布
专题九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知识框架
内容索引
考点知识夯实
考向命题研析
压轴大题导练
考点知识夯实
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
世纪中期
)
(1)
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
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
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2.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
(1)
洋务运动
①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
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③
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①
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
②
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
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
世纪末
)
(1)
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
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
重点深化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原因
(1)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下的中国的冲击。
(2)
其他原因:
①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
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③
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
(3)
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
.
主要表现
(1)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
3
.
影响
(1)
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2)
社会结构的变动: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
(3)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
提供市场、劳动力
)
。
(4)
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
(5)
中国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6)
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真题导练
抓题眼
答案
1.(2016·
江苏卷,
7)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
洋舶互市
……
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
时期
A.
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
增多
B
.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
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
抵制
D
.
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找错
点
√
抓题眼
题干材料所说的现象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伴随着洋货冲击而逐渐歇业
(
衰败
)
。
找错点
“
店铺增多
”
,材料无此信息;
“
遭到抵制
”
与材料所述相左:
“
外来技术传入
”
,材料无此信息,传入的只是洋货
(
商品
)
。
抓题眼
答案
2.(2018·
江苏卷,
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
“
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
。这表明,洋务
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找错
点
√
抓题眼
材料主要反映洋务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
。
找错点
“
完善
”
说错误,
“
封建衙门
”
式管理非常落后,非完善;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主要是官办企业,始终不是
“
外资企业
”
;
“
皆为外行
”
过于绝对化,材料说
“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
”
,不是所有洋匠都不懂技术。
对点训练
1.(2018·
海门模考
)
以下是史料记载,
1840
~
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
表明
A.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D.
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
盛行
√
答案
解析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
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
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错误
;
从
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
1840
~
1886
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B
项正确
;
中国
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
;
D
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2.
下表为
1865
~
1871
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
(
单位:担
)
。据此
推知
A.
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
B.
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C.
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D.
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
优势
√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生丝
8 778
9 258
9 272
11 683
12 795
15 535
16 772
解析
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
A
项错误
;
生丝
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
B
项
正确;
材料
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实力,故
D
项错误。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
短暂春天
”
(
民国初年
)
(1)
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
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2.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
国民政府前期
)
(1)
原因: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
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3.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抗日战争时期
)
(1)
原因: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2)
影响: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4.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
解放战争时期
)
(1)
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2)
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
[
重点深化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
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
(2)
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
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
。
(4)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
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抓题眼
注意
“
1948
年
”
这个时间节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外国在华投资中美国投资总额超过了英国,占有明显优势。
真题导练
(2017·
江苏卷,
11)
据统计,
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
,英国
11.15
亿美元,占总量
34.88%
,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
。
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抓题眼
答案
找错
点
√
找错点
“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
不合乎二战后的时代背景,战争使英国沦为二流国家;
“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
不合逻辑,日本此时为战败国,国内经济凋敝,无对外投资条件;
“
完全掌控
”
说发不成立,材料数据只能反映外国在华投资比例的消长,不能说明已完全掌控中国的
“
经济命脉
”
。
对点训练
3.1928
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
“
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
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法币改革的实施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
经济危机的影响
答案
解析
√
解析
根据材料
“
1928
年
”
,与
1935
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
同理
,与
1935
年法币政策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国货啤酒
”
,以国货作为卖点,利用了国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
C
项正确
;
根据
材料
“
1928
年
”
,与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4.
从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148
家、机器设备
12 400
多吨、工人
2 100
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
。这
说明
A.
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
B.
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
解析
据材料
“
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
可以得出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故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考点三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原因
“
欧风美雨
”
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变迁表现
物质生活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工具
19
世纪
60
年代轮船出现;
19
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
20
世纪
20
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变迁表现
通讯工具
1877
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
1882
年电话出现;
1906
年无线电报出现;
21
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大众传媒
1873
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
20
世纪
20
年代广播开始出现;
1905
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958
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
1994
年互联网接通
变迁启示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
重点深化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
(1)
一般规律
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
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1.(2017·
江苏
卷
,
7
)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
表的相关文章,
如
右
表:
由此推断
A
.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
最早
创办
的
报刊
真题导练
B
.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
抓题眼
答案
找错
点
时间
主题
1880
~
1889
年
1890
~
1899
年
1900
~
1907
年
禁缠足
(
篇
)
3
11
17
兴女学
(
篇
)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
(
篇
)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抓题眼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万国公报》发表了很多与妇女解放问题相关的文章。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比较关注妇女问题。
找错点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
“
实现了言论自由
”
与史实不符,在满清专制统治下不可能言论自由;
“
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
说不准确,只能说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成立后割除了一些陋习,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割除。
2.(2016·
江苏卷,
10)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
(
流行的男式发型
)
,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
……
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
对此解读正确的
是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
选择
B
.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
习俗
D
.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抓题眼
答案
找错
点
√
抓题眼
材料描述的现象,说明当时某些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政府的限制。
找错点
材料背景出自成都城市,不会是当时妇女的
“
普遍选择
”
;妇女新潮发型出现,不是思想领域的变革,上升不到
“
男女平等
”
的思想高度,更何谈
“
深入人心
”
;通令是地方政府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干预,不是
“
民国法制精神
”
的体现。
3.(2018·
江苏卷,
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
如
图
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
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
陈
√
抓题眼
答案
找错
点
抓题眼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西式马车、长袍马褂、电灯电线等,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中西结合、新旧杂陈的特征。
找错点
传统绘画理念是得意忘形,不是
“
以形求神
”
;
“
追求时尚
”
只是开放大城市的市民生活观念,谈不上
“
国民共识
”
;清朝末年,最新交通成果出现了汽车,画中未呈现出现。
对点训练
答案
解析
5.
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
中国
A.
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
近代工业集中于
沿海地区
√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
铁路
1876
年
1934
年
电报
1871
年
1886
年
电灯
1882
年
1906
年
解析
在东部沿海城市上海与西南内陆城市重庆时间上的对比,不难看出重庆应用西方科技发明比上海要晚,故
C
项正确。
6.(2018·
南通二模
)
民国后,
“
婚礼铁路
”
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
“
人情味和生意经
”
,效仿西方推广
“
蜜月旅行
”
。这一现象反映
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
深入人心
B
.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
效仿
D
.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
解析
“
婚礼铁路
”
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
;
“
婚礼铁路
”
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
B
项正确
;
“
蜜月旅行
”
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
C
项错误
;
效仿
推广西式
“
蜜月旅行
”
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考向命题研析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命题点
1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读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
(
单位:百分比
)
这
表明
轻工业
(
纤维、食品等
)
重工业
(
机器、金属等
)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912
年
54.7
10.9
13.7
3.6
1926
年
43.6
25.2
18.9
2.9
1930
年
33.6
21.6
27.9
2.9
1933
年
20.4
25.8
32.6
5.2
1936
年
14.3
13.5
47.0
6.5
A.
中国工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
B.
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
通过材料图表不难看出,从
1912
年至
1936
年,重工业的进口比重逐渐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且重工业的出口比重也出现了缓慢的增长,这就表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故
A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
命题点
2
南京临时政府改历改元
1912
年
1
月
2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
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
表明
A.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答案
解析
√
解析
“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
说明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具有开放性,
“
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
说明兼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把迷信部分去除,具有科学性,故
A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迅速颁布新的纪元方式和新的国旗,使中国第一次具备一个近代国家应有的外观。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意义
命题点
3
抗战时期的民族企业
对下表某时段中国钢铁产量统计表
(
部分
)
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
是
时间
(
民国年
)
生铁
(
吨
)
钢锭
(
吨
)
铸品
(
吨
)
30
4 444.611
113.000
——
31
12 994.433
10 000.000
877.271
32
13 392.924
4 088.943
1 137.474
33
2 254.989
6 559.274
1 632.964
34
1 2987.823
7 825.835
1 512.653
A.
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
B.
民族工业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
C.
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
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成效显著
解析
民国
30
~
34
年
(
即
1941
~
1945
年
)
正处在中国的抗战时期,民族工业仍然保持较高的钢铁产量,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的支持,故
B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
方法点拨
⊙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马克思说:
“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
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
(1)
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
(2)
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
(3)
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
(4)
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
引领
平等和自由意识
命题点
4
民国前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材料反映实质问题
是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
件数
百分比
(%)
1917
~
1918
24
44.4
30
55.5
1919
~
1920
27
40.9
39
59.1
1921
~
1922
25
34.2
46
63.0
1923
~
1924
39
38.2
55
53.9
A.
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
淡薄
B
.
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
C.
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
增强
D
.
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
解析
材料中民国时期北平离婚案逐年上升,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故
C
项正确。
√
答案
解析
1925
~
1926
41
36.0
72
63.2
1927
~
1928
42
33.3
84
66.7
1929
~
1930
49
24.0
150
76.0
1931
~
1932
58
15.5
304
81.0
史论链接
⊙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命题点
5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
上
A.
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
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
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
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
B
项错误
;
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
C
项错误
;
这些
政策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
D
项错误。
史论链接
⊙
辛亥革命使得民族工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思想层面看,社会民主氛围提升,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命题点
6
国民政府保障专利权
1931
年
9
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
“
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
”
,得依本条例
“
给以专利权
10
年或
5
年,前项专利权以全国为区域
”
。这一
举措
A.
是抗战时期的应急
措施
B
.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发挥了政府的经济
职能
D
.
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
解析
国民政府颁布文件实施对专利权的保障,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史论链接
⊙
1928
年
7
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等,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
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将所属一些厂矿内迁外,对自愿内迁的民族工业,也给予贷款和运输的便利,还强制一批抗战所需工厂内迁,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
压轴大题导练
常规型大题
(2018·
江苏卷
)(14
分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6
分
)
指导语
经济上的准备:从材料一找信息,限定经济范畴。历史背景:注意
1935
~
1937
年,从日军侵华、抗日民主运动、国民经济建设等大处着眼。
答案
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
分
)
指导语
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限定在
“
新的
”
经济举措,
1938
年前的除外。
答案
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答案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5
分
)
指导语
“
影响
”
没有范围限定,思路应宽广一些。主要从军事战争、经济布局、经济结构等方面思考。
答案
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小论文型大题
(2018·
江苏六市高三二模
)(13
分
)
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
——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答案
国际经济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消极影响:洋务工业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得到拓展,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
(4
分
)
指导语
国际经济背景应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方面考虑;
“
消极影响
”
应从列强资本输出的危害方面思考。
答案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
字左右
)(9
分
)
指导语
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这两句话中:中国内部因素具有主体意义;改善内部体制机能可以实现现代化。论据要找出支持此观点的史实,例证如洋务运动、民族企业的出现等,要揭示出其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答案
答案
论点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2
分
夸大西方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属于错误论点。
论据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清末新政
5
分
超过时间范围的史实酌情扣
1
分。使用
3
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5
分;
使用
2
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3
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1
分
民族实业家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9
世纪末掀起办厂热潮
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
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论证
普通论证,并结合
2
个史实论证
1
分
论证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
0
分
结合
3
个以上史实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