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6 MB
- 2021-05-08 发布
14
在柏林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人教部
编版小学
语文六年级
1939
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
提到战争,你想到了什么?
奥莱尔
(
1873—1939
年),
美国
女作家,
记者。
微型小说
《
在柏林
》
堪称名篇中的
精品。
它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
,以
极小的
篇幅深刻
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
指手画脚
: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
动作。
本课指两个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不停数数,肆意地嘲笑、说话。
造句
:
他什么都不懂
,
还在这里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
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
,
用不着考虑
。
本课指小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举动,立即就嗤笑起来。
造句:
每次面对老师的提问,班长都是
不假思索地
回答
。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战火硝烟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 颠沛流离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词语积累(
写战争的词语
)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
微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以小见大
(
1
)这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什么?
一个在战争中( )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
失去三个儿子
精神病院
寂静
(
2
)微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微型小说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
3
)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列小标题?
老妇人数数
小姑娘嗤笑
老兵说
出原因
车厢一
片寂静
互动课堂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柏林
,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
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
?
战争使很多健壮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
,现在连年老的也要上战场了,这是为“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作铺垫。这让人感到辛酸:战争给人带来的是
痛苦和无奈
,战争是
残酷
的。
句中“
几乎
”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几乎
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不能去掉,“几乎”一词意思是“差不多”,车厢里的健壮的男子极少极少,
去掉就变成“一个也没有”,与原文情况不符
。
老 兵:头发灰白
老
妇人:身体虚弱而
多
病
老妇人和老兵的外貌是什么样的?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
心灵造成巨大
伤害。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
头发灰白
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
身体虚弱而多病
的老妇人。
老妇人的什么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天真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个老妇人在干什么,所以才
笑。
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
悲喜对照
,
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
,
缺乏同情心。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
”
的原因是什么?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老人家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
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
强烈控诉。
“走之前,我总得把
他们的母亲
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
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
,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
直指人心
,
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
如果我是车厢中的一个,开始我看到老妇人在重复数数,我会不理解,也会发笑,当我听了老兵的话后,我深深震撼了:战争是残酷的,给人类造成极大伤害,珍爱和平吧!
如果你是车厢中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怎样理解这句话?
大家
为什
么都不
说话
?你觉得他们都
在想什么?
大家
都在思考,思考战争的可怕,思考战争的罪恶。
这两
处
“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
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
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
,是内心的流血。
文章
以小见大
,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叙述老兵在痛失三个儿子以后,把老妇人送进病院,再上战场,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灾难
,以及人们对战争的
痛恨
。
交流: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
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都是小小说
对比
《
桥
》
和
《
在柏林
》
,它们
有哪些相同点?
都是最亲的人死去
都注意设计悬念,结局都是出人意料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战火硝烟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 颠沛流离
枪林弹雨 草木皆兵 炮火连天
词语积累
(
写战争的词语
)
结构梳理
老妇人数数
小姑娘嗤笑
老妇人数数
小姑娘傻笑
老兵说明缘由车厢一片寂静
在柏林
珍爱和平
这篇(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映
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
的( )和
对和平的
( )
。
主题概括
微型小说
老妇人
厌恶
渴望
拓展延伸
春 望
[
唐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
(威尔斯)
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
(格兰特)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这篇(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人们深思了。反映
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
的( )和( )的
愿望。
微型小说
老妇人
厌恶
渴望和平
她总随身带着那盆仙人掌,据说是父亲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她把仙人掌晒在阳台上,摆在办公桌旁,放在火车窗边,还经常和它聊天
…
或许父亲去世的噩耗对她打击太大,这些天,她手指上的创口贴越来越多,好友们都担心她:“别拿仙人掌来自残啊
!”
她没回应,只是低头对仙人掌说:“爸,你的胡渣好扎人。”
爸,你的胡渣好扎人
远离战争
珍爱和平
谢谢观看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
文六年
级
相关文档
- 2020年7月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2021-05-08 02:53:564页
- 语文计划总结之《我的信念》教学反2021-05-08 02:53:443页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常考附加题汇总2021-05-08 02:52:3910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2021-05-08 02:52:3022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现代2021-05-08 02:51:338页
-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2021-05-08 02:51:2110页
- 2020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6巨人2021-05-08 02:50:0633页
- 1.3运动的快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2021-05-08 02:49:4520页
-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32021-05-08 02:43:303页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6课 美丽的2021-05-08 02:42:3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