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50 KB
- 2021-05-07 发布
课时作业 12 群落的结构
1.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A.种群种类的多少
B.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C.种群密度的大小
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C 项是种群的特征,而 A、B、D 项涉及的都不是同一地
点的同一个物种,故不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而是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问题。
答案:C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
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
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
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
越复杂。
答案:A
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植物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可以改变的
D.一个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包括无
机环境。
答案:B
4.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每个层次(包
括土壤)中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
( )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B.产生重要影响的优势物种
C.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森林群落分林冠层和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每个层次中又有不同的生物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
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
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
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
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
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使生存斗争
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
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C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
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解析: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是由光照强弱不同引起的,上层光照
强,有利于高大乔木生长,乔木之间光照减弱,适于灌木生长,林下
光照弱适于耐阴的草本植物生长;而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
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不同的动物因食性的差别而分布于不同层
次,如杜鹃吃高大乔木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林冠层,而以草籽为食的
则在林下层活动,如画眉等。
答案:D
7.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
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
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又具有竞争
关系,故 A 选项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藻类
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时属于第
三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
B 选项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
的垂直结构,故 C 选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
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D
8.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
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 4 幅营养关系
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
解析: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4
幅营养关系图中,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 表示寄生关系;C 表示甲、
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 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答案:D
9.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
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
C、D 项错误。
答案:A
10.如下图所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
a 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 b 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
以 c 表示(图 B 表示图 A 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 c 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个种群中的一个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由于这两个种群所吃的食物有共同的,故存在竞争关系;c
变小,说明自然选择使以 c 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自然选择不会使两
个种群中的一个灭绝,因为现存的生物是对环境适应的,两种群在竞
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C
1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
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磷虾主要以南极
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 1975 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
高达 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
大
解析: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
物,A 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
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 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
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 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
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 正确。
答案:A
1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
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食物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
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
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
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13.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
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
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
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解析:竹林中的不同种类的竹子为不同物种;动物在群落中垂直
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
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等;
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林下层分布着画眉等;淡水鱼的分层与
陆地动物的分层原因是一样的,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
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
度也有差别。
答案:B
14.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
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
加剧
解析: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此关
系,A 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 生物与 a 生物共同进化,B 错误;
据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
“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 正确;丙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
在,后期因消失了一个物种,X 种内斗争会加剧,D 正确。
答案:B
15.(2019 年山东实验中学一诊)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
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 cm 11 79
5~10 cm 4 20
10~15 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解析:表中结果显示,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种
类的物种,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分布与光
照有关;小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土壤中的蚯蚓是分解者;物种
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只要该物种
不消失,就不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A
16.(2019 年江西鹰潭一中月考)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
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1) 图 中 横 轴 表 示 该 群 落 的 __________ 结 构 , 表 明 由 于 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
__________种类往往有所差别。
(2)图中__________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最丰富。该生物群落中植
物由高到低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层次,这
种群落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3)群落的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
__________称为物种丰富度。
解析:(1)图中横轴是群落水平方向的植被分布,表示该群落的水
平结构,表明由于受地形、阳光、水分(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
段的植物种类往往有所差别。(2)图中热带雨林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最
丰富。该生物群落中植物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层次,这种群落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3)物种丰富度是指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1)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2)热带雨林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垂直
(3)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的多少
17.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
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
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种群数量增
减情况如下图中曲线 a、b、c 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
构成________关系。
(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情
况。
(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
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
种内斗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
曲线 a 表示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 b 表示双小核草履虫种
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 c 表示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
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种
群数量减少
18.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
虫,即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两个容器中,各给以细菌
作为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
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 天后,结
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
(2) 试 分 析 高 斯 实 验 结 果 的 原 因 , 生 物 学 上 称 这 种 现 象 为
__________。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在这
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
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 16 天后,大草履虫消失,只
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
(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
履虫比大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
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大
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
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竞争。
(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
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
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争斗,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其食用细菌
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增
加后减少,然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变
为种内斗争。
(4)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
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例如,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
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两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
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
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消灭另一种
草履虫的。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竞争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 竞争 种内斗争
(4)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