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 KB
- 2021-05-07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
高 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③。
【注】 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友左司郎中沈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③长安: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入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D.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
解析 B项,“四塞”指国境四周的天险屏障,形容地势险要,“天下”应为“
陕西”。
答案 B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首联,说汪广洋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从的人都是当代的俊杰。这里用此典,既称赞了汪广洋等人即将出发的浩大声势,又切合明朝乱后新建的局势。第二联歌颂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第三联写汪广洋此去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不像孟尝君当年靠鸡鸣狗盗之徒骗开城门才得以逃出。当他们从容渡过函谷关,驻马华山,遥望天空,乌云散去,心胸是何等开朗。尾联写一行此去的终点是长安,而时代已经改变,当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长安定会回望江左,委婉地称赞了他的朋友为官在外而时刻把君王挂在心上。
答案 ①对朋友旅途顺利、广受欢迎的祝愿。诗人想象朋友一行必将从容度过函谷关,受到陕西父老的热情欢迎,而不会像孟尝君一样狼狈。②对朋友出外为官、心念国君的赞扬。尾联写朋友西行之时回望江左,委婉赞扬了朋友把国君挂在心上。③对明朝全国统一、和平安定的喜悦。诗人写四塞之地归入大明版图,陕西父老重见汉官威仪,表现了江山一统的强烈喜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送董判官
高 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解析 B项“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错误,原诗中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答案 B
4.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塞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送郑户曹
苏 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痩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的担心。
解析 B项,诗人运用郑太、郑虔的典故是为了赞扬郑户曹的好客。
答案 B
6.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从内容上来说,首尾两联都是说的欣赏春天的美景,这样内容前后关联,抒情一致。从结构上来说,首尾两联内容关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内容上相互关联,首联写郑户曹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叮嘱归去应趁春天,以与美景相互辉映;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联都表达了对郑户曹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二、古代诗歌阅读(2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 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C.“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D.“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 B项,句中“亲人们”理解错误,不是家人对樊侍御使的询问,而是作者对他的询问。
答案 B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
答:
解析 根据诗句内容,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来抒发对友人的祝愿。句中的“引”和“催”
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回答此题,要确定好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写出使用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江风”牵引着“驿舫”前行,“海雁”催促着诗人早寄家书,使“风”“海雁”人格化,颇有情味;②又使用了借物抒怀(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高大华美的“驿舫”、浩荡怡人的“江风”以及殷勤传书的“海雁”抒情达意,含蓄委婉而又形象生动;③表现了诗人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也隐约传达出对友人奉命出使、衣锦还乡、显亲扬名的羡慕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3.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解析 C项,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答案 C
4.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
解析 “过”为“经过”,写一只自在的小鸟自由地飞过树林;“摇”为“摇落”,写落花自然从树藤之上坠落。通过鸟和花的悠闲自在,体现山居僧人生活的安闲,突出其心境的平和安宁。
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 B项,诗句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对古(人)今(我)的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答案 B
6.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