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00 KB
- 2021-05-07 发布
第三讲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备考指津
1.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b
c
结合生活中优秀文化遗产或古村落、古村镇的消失等事例,以判断题、选择题形式考查传统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b
b
a
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a
b
b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b
a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12 -
②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内涵及其要求
特点
内涵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向 传统文化
1.(2019·4月浙江选考)传统文化中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F )
2.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 )
3.(2019·1月浙江学考)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如果你赞同是财富,可以支持的论据有( )
①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②传统文化提供了我们的精神栖息地
③传统文化制约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④传统文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传统文化制约了我们的创新能力说的是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③,故选C。
4.(2017·11月浙江选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其目的是(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 12 -
③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5.(2017·4月浙江选考)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中国二十四节气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入选;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并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体现了③;②④说法错误。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 12 -
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考向一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应先继承后发展。( F )
2.(2019·6月浙江学考)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性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伦理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发展。从中可以认识到(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材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①②④符合题意。
3.屠呦呦几十年来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
B.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C.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选C。屠呦呦把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应选C项。A项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D两项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科学技术决定文化的性质。( F )
5.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T )
6.(2017·4月浙江选考)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的一款APP(移动客户端)游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故宫+互联网”的模式( )
①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②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 12 -
④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故宫+互联网”的模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传播了传统文化,①②入选;该模式并未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③不选;④材料未体现。
7.近年来,“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表明( )
①网络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既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②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媒体是大众传媒之一,①说法不准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 12 -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考向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2016·10月浙江选考)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就可以创作出鲜活多彩的文化作品。( F )
2.文化创新能决定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F )
3.开封是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在这里,游客扫描街头语音导览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开封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 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材料未体现社会实践推动了文化创新,①排除;网络文化不一定都是先进文化,③排除。②④正确,故选D。
4.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解析:选C。网络的迅速发展属于社会实践,网络文化是一种文化创新的形态,材料说明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中国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值得大加推广。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
- 12 -
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②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成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融入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说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①当选;《中国成语大会》引发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④当选。②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的几对关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必须克服的错误倾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
- 12 -
考向 文化创新的途径
1.(2017·11月浙江选考)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F )
2.(2018·4月浙江选考)近年来,中国音乐家叶小钢的交响音乐会《中国故事》系列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为了创作其中描绘西藏独特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喜马拉雅之光》,他7次前往西藏等地考察,深入民间采风,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这表明( )
①文化走出去要创新表现形式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创新源自创作者的灵感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交响音乐会《中国故事》系列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入选;“前往西藏等地考察,深入民间采风”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入选;①与题意不符;文化创新源自实践,③错误。
3.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材料表明(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克服“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材料强调,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又不能丧失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②④入选;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③错误。
4.Q县老张是善于创新的农民画家:其创作的新闻漫画,直面现实、描摹世态,针砭时弊、褒扬正义;既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拙朴,又融入了现代漫画的幽默;既富有浓郁的乡土艺术味,又汲取了西方政治漫画迅捷、准确传达新闻要旨的特点。这些新闻漫画的传播,在为群众送去优秀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发挥了“群众监督干部”的作用,因而受到广泛的肯定,老张也连续两届当选为Q县的人大代表。
结合老张的事例,简析我们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解题时要紧扣“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文化创新”这一指向,调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对应把握材料中老张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信息,对接材料与知识。
答案:老张的作品直面现实、关注时事,说明文化创新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
- 12 -
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老张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拙朴,又融入了现代漫画的幽默,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老张的作品既富有浓郁的乡土艺术味,又汲取了西方政治漫画的特点,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专题强化训练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T )
2.科学技术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F )
3.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保护的研究,同时为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记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①说法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说法错误。
5.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6.每逢农历新年,在不少地方都有舞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闹色彩。但青少年中会舞狮表演的实属凤毛麟角,不禁让人担心“狮艺”这一国粹会不会慢慢失传。有人认为,
- 12 -
可否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既能让同学们强身健体,又可以更好地传承“狮艺”这一国粹。这样建议的合理性是( )
A.对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和发展
B.文化创新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C.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解析:选A。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
②重视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关系
③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④推动文化创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即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干肢不符。
8.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完全脱离传统文化
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艺术的重要性,应选A项。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D两项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
9.央视公益广告 《有爱就有责任》虽简短,但内涵深厚。作品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挖掘外词Family的内涵: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将外词字母幻化成人物角色,演绎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故事。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
①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
③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要反对文化渗透,捍卫文化主权
- 12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选A。题中事例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同时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并没有强调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也未强调反对文化渗透,捍卫文化主权,③④与题意不符。
10.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绍剧等剧种的特色。近些年来,更是吸收了西方话剧的元素,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新戏曲。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解析:选C。A、B、D表述都正确,但都只涉及题干中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材料强调嵊州越剧通过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戏曲,深受观众喜爱,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1.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选A。“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体现不出。
12.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创新而不忘古”,说明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①正确。“尊古而不泥古”,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
- 12 -
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②错误。③干肢不符。
三、综合题
13.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浙江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打造了一个以宋朝文化为核心的仿古建筑群,并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为主题打造了大型演艺节目《宋城千古情》。其打造的以宋朝文化为主题的IP,成为该景区的重要名片,并以异地复制的形式在三亚、丽江、九寨沟等旅游景区进行推广。这一传统文化IP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不仅使产业链延伸,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城市和文化旅游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资本、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融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宋城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如何成功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
答案:(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宋城主题公园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批判性地打造了仿古建筑群,并创造性地打造了《宋城千古情》大型演艺节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做到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宋城主题公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正确把握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传统的宋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享用,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 12 -
相关文档
- 2018届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8文化的2021-04-23 00:02:4628页
- 2018届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八文化的2021-04-22 00:38:3831页
- 2018届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7文化的2021-04-20 14:33:2344页
-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8 文化的2021-04-17 21:17:475页
- 浙江省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2021-04-17 13:38:5314页
- 浙江省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2021-04-17 12:23:224页
- 浙江省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2021-04-16 13:19:22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训练八2021-04-14 23:38:036页
- 专题08+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2021-04-14 15:14:239页
-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8 文化的2021-04-13 19:32:2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