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 MB
- 2021-05-07 发布
(建议用时:30 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 )
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
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
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
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
解析:选 A。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和西装,其中中
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从图一到图二是从传统到开放的表现,故选 A。
2.(2019·资阳高一检测)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
间亦往食焉”…… 到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
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解析:选 A。材料反映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和《大公报》上西餐的
广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选 A。
3.(2019·乌鲁木齐高一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面两图“报时”方式的变化
较能反映出( )
A.生活方式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化 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
解析:选 A。“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
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
选 A,排除 B。“报时”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变化,C 项错误;西安钟鼓
楼看不出殖民地化程度,D 项错误。
4.(2019·莆田高一质检)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
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
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
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解析:选 C。从材料中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改变可知,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采用,故“政治运动推
动历法改革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A 项错误;材料中百姓没有接受新的习俗,故“先进习
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从“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
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可知,西方节日没有得到推广,
D 项错误。
5.(2019·宿迁高一期末)阅读下图《变迁》。图片以中间为分界线,左右两边清朝、民
国时期的服装和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下列关于该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C.社会生活出现土洋并存特色
D.西式服装完全取代了传统服饰
解析:选 C。从材料“左右两边清朝、民国时期的服装和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可以看出,
当时社会生活出现了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并行的局面,故选 C。
6.(2019·佛山高一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
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
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
个现象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选 D。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
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
同志”的称呼,故 D 项正确。
7.(2019·徐州高一期末)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
者记述道:“1960 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 5 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
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 元钱也始终花不
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解析:选 D。材料中“5 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反映的现象是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人民
的生活用品受到政府的限制,由政府计划供应,故选 D。
8.(2019·洛阳高一统考)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
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
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解析:选 C。“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化大革
命”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 C。材料中
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名变更,B 项错
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的信息,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汕头高一质检)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
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
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
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
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 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
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
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
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 19 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
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回答。(2)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
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再具体分析原因。(3)第一小问 19 世纪
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
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
思想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
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
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相关文档
- 【物理】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2021-05-07 12:45:419页
-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题pdf苏2021-05-07 10:42:096页
- 广东省佛山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2021-05-07 09:52:435页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跟踪2021-05-07 09:44:326页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2021-05-07 09:35:291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1)滚动检2021-05-07 09:23:5125页
- 2020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尖子生112021-05-07 03:16:1224页
-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2021-05-07 03:09:1011页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中过关检测2021-05-07 02:54:487页
- 【生物】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20届2021-05-07 02:41: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