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50 KB
- 2021-05-07 发布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u:64 Mg:2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3分,共54分)
1.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常见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
A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B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C
《本草纲目》:釆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
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D
《天工开物》: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
研硝性质不稳定,撞击易爆炸
A.A B.B C.C D.D
2.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装置①依据两容器内气体颜色变化,不能判断反应2NO2(g)N2O4(g)平衡移动的方向
B.装置②依据U管两边液面的高低判断Na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C.装置③测定中和热
D.装置④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合成氨的速率
B.新制的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N2(g)和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C.在1 L的容器中发生反应,10min内N2减少了1 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O)=0.1 mol/(L·min)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
⑥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6.某核素X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组成HmX分子。在ag 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A. B. C. D.
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一部分,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
C.X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Z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弱
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8.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是( )
序号
事实
推论
A
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
金属性:Na > Mg
B
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
金属性:Ca > Mg
C
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非金属性:S > C
D
稳定性:HBr> HI
非金属性:Br > I
A.A B.B C.C D.D
9.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
C.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W与X形成的化合物只含离子键
10.X、Y、Z、P、Q为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的氧化物一定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B.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Z<Y
C.P的最低价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体
D.Y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11.有A,B,C,D主族元素,有关它们的一些信息如表所示
元素
A
B
C
D
相关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元素符号为At,与稀有气体元素相邻,但半径比I大
其在周期表的周期数和族序数比K的均大1
元素符号为Tl,名称是铊,原子核外有六个电子层,与Al同主族
可形成双原子分子,分子内有叁键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素A的单质可能是一种有色的固体物质,其氢化物HAt易溶于水,很稳定
B.常温下B的单质能与冷水发生剧烈反应,其硫酸盐可能易溶于水
C.铊氧化物化学式为Tl2O3,是离子化合物,Tl2O3和Tl(OH)3均是两性的物质
D.元素D的一些氧化物在大气中会产生光化学烟雾,还会破坏臭氧层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4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B.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D.某元素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该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13.已知:2X(g)+Y(g)2Z(g),反应中ω(Z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T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时,v正>v逆
B.正反应的ΔH<0
C.a、b两点的反应速率v(a)=v(b)
D.当温度低于T1时,ω增大的原因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4.下面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图像和实验结论表达均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较低温度下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较高温度下升温平衡正向移动
B.图②是在平衡体系的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后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C.图③可能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也可能是其它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图④是一定条件下,向含有一定量A的容器中逐渐加入B时的图像,压强p1>p2
15.下列有关图像,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Ⅰ知,反应在 T1、T3 处达到平衡
B.由图Ⅰ知,该反应的△H<0
C.由图Ⅱ知,t3时采取降低反应温度的措施
D.由图Ⅱ知,反应在t6时,NH3体积分数最大
16.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L 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气体的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17.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排水法收集NO、NO2气体
B.X是N2O5
C.工业上以NH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
D.由NH3→N2,从原理上看,NH3可与NO2反应实现
18.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还原过程中生成0.1mol N2,转移电子数为0.5 NA
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xHy、NOx三种成分的净化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9.(10分)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
(1)f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d、e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用化学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比较g、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______________。
(3)任选上述元素组成一种四原子共价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4)已知1mol e的单质在足量d2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5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验证:“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设计使用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的溶液体积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球内充满空气),经A、B、C反应后,气体进入D中,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 ;进行此步操作时应关闭 ,打开 (填K1、K2或K3,上同)。
(2)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D中加入CCl4至满。则D中一定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
(3)若E装置中出现倒吸,可采取的应急操作是 ;
(4)若测得反应后E装置中HNO3的浓度为0.072mol/L,F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139.00 mL,则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填“有”或“无”)NO生成。
21.(10分)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其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因此改善能源结构、机动车限号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M2.5、SO2、NOx等污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尾气中NOx和CO的生成:已知汽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N2(g)+O2(g)2NO(g)—Q。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C.N2、O2、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
D.氧气的转化率不再变化
(2)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减少NOx的排放,这使NOx
的有效消除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某研究性小组在实验室以Ag—ZSM—5为催化剂,测得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若不使用CO,温度超过775 K,发现NO的分解率降低,其可能的原因为 ,在=1的条件下,为更好的除去NOx,应控制的最佳温度在 K左右。
(3)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5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假设无杂质),一定条件下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n/mol)如下表:
物质
温度(℃)
活性炭
NO
E
F
初始
3.000
0.10
0
0
T1
2.960
0.020
0.040
0.040
T2
2.975
0.050
0.025
0.025
①若T1<T2,则该反应的△H 0(填“>”“<”或“=”)。
②上述反应T1℃时达到化学平衡后再通入0.10molNO气体,则达到新化学平衡时NO的总转化率为 。
22.(14分)某学生实验小组用50mL 1.Omol·L—1的盐酸与50mL 1.1mol·L—1的NaOH溶液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I .(1)图中装置缺少的一种仪器,该仪器名称为 。
(2)如果改用60mL 1.Omol·L—1盐酸跟50mL 1.1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则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 (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所求中和热数值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II.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速率进行实验探究。
(初步探究)
示意图
序号
温度
试剂A
现象
①
0℃
0.5 mol·L-1稀硫酸
4min左右出现蓝色
②
20℃
1min左右出现蓝色
③
20℃
0.1 mol·L-1 稀硫酸
15min左右出现蓝色
④
20℃
蒸馏水
30min左右出现蓝色
(1)为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中试剂A应为 。
(2)写出实验③中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对比实验②③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继续探究)溶液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查阅资料:
i.pH<11.7时,I-能被O2氧化为I2。
ii.pH>9.28时,I2发生歧化反应:3I2+6OH-=IO3-+5I-+3H2O,pH越大,歧化速率越快
(4)小组同学用4支试管在装有O2储气瓶中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序号
⑤
⑥
⑦
⑧
试管中溶液的pH
8
9
10
11
放置10小时后的现象
出现蓝色
颜色无明显变化
pH为10、11时,试管⑦和⑧中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填序号)。
A 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歧化反应速率大于氧化反应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
B 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歧化反应速率小于氧化反应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
C 发生了氧化反应,但没有发生歧化反应
D 发生了歧化反应,但没有发生氧化反应
化学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B
B
A
B
C
C
B
C
A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D
C
B
C
B
B
A
D
19.(10分)【答案】(1)第三周期第ⅢA族
(2)O2->Na+ HClO4>H2SO4
(3)(或,答案合理即可)
(4)2Na(s)+O2(g)=Na2O2(s) △H=-511kJ·mol-1
20.(12分)【答案】
(1)排出D中的空气 关闭K3 打开K1、K2
(2)Cu + 2NO3-+ 4H+=Cu2++ 2NO2↑+ 2H2O
(3)关闭K3 (或调节量气管,回答一种即可)
(4)有
21. (10分)【答案】
(1)D (2) NO的分解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870K(850-900K之间均可) (3) < 80%
22. (14分)【答案】I、(1)环形玻璃搅拌棒 (答“环形玻璃搅拌器” 同样给分)
(2)增加 不变
II.(1)0.5mol/L稀硫酸 (2) 4I-+O2+4H+=2I2+2H2O
(3) KI溶液被O2氧化成I2,c(H+)越大氧化反应速率越快 (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