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 MB
- 2021-05-06 发布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政治试题
命题学校:重庆市实验中学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或许在某个星夜,当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宇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冲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 )
①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是哲学产生的根本源泉
③会推动人们进一步的探究
④说明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哲学与具体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从中可以看出(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综合
C.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 )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具备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一定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4.佛系青年,是指那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都行”、“可以”、“随他去”、“没关系”,这些佛系观念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借助佛系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找寻力量温暖内心。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一首名为《那些时间的空气》的诗一经出版就开始备受争议。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开始涉足人类最引以为豪的文化艺术领域。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人工智能的胜利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可以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
④人工智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可以独立思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中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分发,证明粒子间“遥远地点间的诡异互动”在这样大的尺度上依然存在。回答6~8题。
6.“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探测活动( )
①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②属于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实验
③是变革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④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它粒子。爱因斯坦不相信存在“遥远地点间的诡异互动”,他认为量子力学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是不完备的;而量子力学的另一位创始人玻尔认为量子力学没有问题,这种奇异现象是存在的,量子力学就这样在争论中发展起来。这启示我们 ( )
①真理越辩越明 ②真理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③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要崇尚权威、追求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墨子号”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了“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这启示我们( )
A.有变化就有发展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一切事物间都存在联系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9.科学家具有天生好奇的品质,这种优秀的品质使得他们善于( )
①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从事物的个性中发现共性
③创造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 ④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对于正确看待人与人的差异、处理好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很有启发
②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要正确看待福祸,顺应、静待、接受福祸的自然转化
③如果一个人目光短浅,墨守成规,那么他应该思考一下《韩非子·五蠹》中“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的道理
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道理可以体现在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右图为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 → 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12.我国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这种表达方式与下列哲理相通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平衡 B.矛盾双方相反相成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该企业认为危中有机通过改变营销策略,调整海外布局等方式使企业效益不降反升,推动了企业长远发展。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同决定事物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并寓于斗争性之中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14.美国商务部2018年4月16日宣布,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导致中兴通讯停摆。这一事件,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从哲学角度看,要解决中国通讯行业“缺芯少魂”的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辩证否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②善于统筹兼顾,分清通信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③注重量的积累,引进技术并扩大生产规模
④抓住主要矛盾,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观察中国企业家“创世纪”之路,如撰写新时代的“货殖列传”,尽管各有千秋,却都蕴含“企业家精神”——爱国是灵魂,创新是特色,拼搏是常态。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B.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C.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16.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始终与整体改革捆绑在一起并服从服务于整体改革的需要,这里强调的是( )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④部分区别于整体,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述分析体现了(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下列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 )
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②我国的“孝”文化
③法律体系 ④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9.在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放在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是( )
①可以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凝聚力
②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推动社会进步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将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六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调节个人收入,促进社会公平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损害生态环境,要追责赔偿,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生态环境具有社会属性,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②生态环境具有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④生态环境因为人的价值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2.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坚持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说明( )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从唯物史观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③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④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得民心,聚民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4.“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步伐。”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25.材料: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到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1956年
党的八大报告指出:“三大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杜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12分)
26.材料: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8分)
27.材料: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一一一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我们坚信,尽管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发展的“时”依然总体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奋力关夺,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坚信,论遇到什么国难,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这是厚积薄发的发展之势,经过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深厚积累和不懈探索,我国经济有足底气应对风险挑战;这是合作共赢的开放之势,中国坚定不移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各国深化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12分)
28.材料:《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短片,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节目一播出,反响巨大,好评如潮。
请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12集《平“语”近人》的标题所折射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8年7月18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文章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无论是“天眼”探空、神舟飞天,还是“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无不凝聚着青年人才的奋斗与汗水。让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创造力竟相迸发,需要弘扬科学精神、鼓舞奋斗豪情,需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文章强调,让科技人才创造力竟相迸发,需要厚植创新的沃土。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竟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
(1)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应如何“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8分)
(2)当前,某市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仍显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请你从哲学角度为该市解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问题提两点合理化建议。(4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政治答案
一、选择题:
1-5ADADA 6-10BABBC 11-15BBABD 16-20BCDBC 21-24DCDC
二、主观题:
25.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分)
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反复,但是总体来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3分)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3分)
26.①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按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办事。(3分)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要认真研究、科学对待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健康运行。(3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2分)
27.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3分)
②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中国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3分)
③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3分)
④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式。(3分)
28.(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为大》等告诉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告诉我们党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分)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国无德不兴》等说明上层建筑对国家兴衰有着重大的影响,治国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分)
29.(1)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1分)国家推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2分)
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1分)国家弘扬科学精神,引导青年一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理想信念。(2分)
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国家创造有利于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一代努力提高个人素质。(2分)(此问重阐述)
(2)①从实际出发,考虑领军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在积极培养领军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和用好外来人才。(2分)
②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把发现、培养青年作为一项重要责任,着培养本市自己的领军人才。(2分)
③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要有用才的胆识给年轻代以重任,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其他角度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