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5-06 发布
2020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汴河亭①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 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
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
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全诗运用借古讽今和铺陈夸张的手法。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
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颔联写杨广离宫时的景象。诗人先正面写皇帝之志得意满,又从随行的队伍着笔,
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
答案 ×
解析 诗人没有正面写皇帝如何自得意满。
2.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
其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
刺之意。
B.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
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C.“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
着历史教训。
D.“迷楼”一句表达了对隋炀帝因奢侈荒淫而被大唐灭国的结局的嘲讽,抒发了对大唐
强盛国力的赞颂之情。
答案 D
解析 “抒发了对大唐强盛国力的赞颂之情”错。该句意为隋炀帝因奢侈荒淫导致亡国,
与陈后主的结局相似;许浑为晚唐诗人,当时唐朝国力已衰,本诗实为借古讽今之作。
2.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6 分)
答:
答案 ①想象(或者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
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
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
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
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以鼓声和日月浮动描写了盛大的东
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 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拂开波浪,
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
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
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句中的“动”“浮”,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
境以活动的体态,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描写的感觉角度进行解读,分析
视听结合手法的效果。注意分条列写。
【白话诗歌】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于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拂开波浪,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炀帝迷楼倾覆恰似后主景阳楼。
Ⅲ 读写结合
成由勤俭败由奢
隋炀帝游幸江都,前拥后簇;唐代许浑凭吊古迹,婉转劝讽。墨子有言:“节俭则昌,
淫逸则亡。”这是说俭可以治国。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这是
说俭可以持家。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
铭。这是说俭可以修身。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
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
败由奢。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归石湖
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第一句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第二句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
和水塘景象。
2.“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正面点出“初归”二字,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
分真切。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首诗的感情变化是从颔联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开始
变化的。( )
答案 ×
解析 应该是从颈联开始的。
2.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
色,流露出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
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
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
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
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答案 C
解析 C 项“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错,从诗歌整体来看,该诗写诗
人回到石湖的欣喜之情,没有“孤单寂寞”之意。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答:
答案 (1)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蝉声的清脆喧鸣;(2)两句运
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3)
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 答题区间是“尾联”,考生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当时”
写以前,“无数”“翠扫空”写如今,形成对比;“鸣蜩”与“翠扫”视听结合;“当时手种斜
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以景结情,抒写诗人的喜悦之情。
【白话诗歌】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令人惊心的是着意辨识的竟是昔时的邻翁。
斜桥水畔的柳树,当年亲手所种;如今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Ⅲ 读写结合
最爱是故乡
最美是家乡,最爱是故乡。范成大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写出了
不事雕琢的诗篇。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或短暂或漫长
地要离开自己的家乡,青春年少时义无反顾匆匆忙忙地奔赴自己梦想中的地方,在异国他乡
不知疲惫地为学业为事业劳碌奔波。然而每个人在面对漫漫长夜时,总会想起故乡的山山水
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亲人,十里画廊,还有那一碗老臊粉,一杯香醇米酒,故乡泥
土的芬芳总会沁入我们的心脾。走得越远就越看见故乡,看得越多就越想回故乡。
最爱是故乡,一草一木都在我们心上,无声的土地告诉我们,故乡是最美的地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安定城楼①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③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④竟未休。
[注] ①公元 838 年,李商隐入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做幕僚,同年,李商隐参加吏部博学
宏词科考试时,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不幸落选。本诗即写于此时。②王粲:东汉末年人,
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
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江
湖、扁舟:此联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
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④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非梧
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此诗首二句写登楼所见之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
眼底。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2.“更”字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
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隐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涕”字既是对贾谊上疏论时事,却没被当权者采纳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
感叹。( )
答案 ×
解析 应该是“虚”字。
2.贾谊和王粲这两人都是怀才不遇,忧时念国而无可奈何,李商隐在自己落第远游的
时候和这两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引古人自况,表达自己不幸的遭遇。(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
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
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
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凤凰自比,
这是诗人对自己清高自守的人格的自况。
答案 C
解析 C 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
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表达的是对前途的隐忧。颈联表达的情感较为积极,说自己总想着
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6 分)
答:
答案 (1)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2)想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
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3)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
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
解析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
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
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果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入王茂元
幕,都属寄人篱下。五、六句揭露志趣和抱负。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
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鄙视功名利禄,
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白话诗歌】 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想要在扭转乾坤后乘扁舟逍遥于江湖。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Ⅲ 读写结合
不气馁,不放弃
李商隐虽然仕途受阻,遭受小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他
的遭遇虽然堪悲,可是他的凌云之志从未减损。
石头虽强,总有被水滴穿之时;水虽弱,必有穿石之能。所以,我们也要像水一样坚持,
专心去做一件事情,磨炼自己的毅力。放弃,是一个念头;而永不放弃,则是一种信念!生
活中,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前者,因此我们极易成为普通得没有一点棱角的人,而
有些人却近乎倔强地选择了后者,这种人虽然是少数,但他们往往能赢得无数人的掌声。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 ①药:芍药。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前三联通过王昌龄旧居的环境描写,借清溪、孤云、青松、苔纹等意象表达了对王
昌龄人品的褒扬。
2.整首诗表面上似乎表达了对王昌龄追求隐逸的仰慕,但此时王昌龄已登仕路,所以
尾联的“亦”字乃虚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这从其屋前有松、屋边
种花、院里芍药可以看出来。( )
答案 √
2.作者以诗写王昌龄的隐居,目的是表达自己为国效力的心志。这可从诗歌的最后一
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中看出来。( )
答案 ×
解析 目的应是表达自己“归隐”的心志。
Ⅱ 解答题目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
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
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
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
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D 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
作者归隐的愿望生发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对“与鸾鹤在一起”的
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 分)
答:
答案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
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
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
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颈联意为花影投映在茅亭里,芍药茂盛,青苔滋生,主要是借景抒情;从诗句看,
“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先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
句阐释,最后点明此手法的效果,以及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白话诗歌】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是为君。
花影投映在茅亭里,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辞别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Ⅲ 读写结合
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王昌龄的隐居佳境,别有洞天: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独居而情不孤,遁
世而爱生活。夜宿此地的常建,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他心有顿悟,浮
想联翩。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懂得欣赏人生中的每一处风景,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并珍惜与每
一位亲朋好友一起度过的时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心胸宽广似海,他们包容一切并勇于献出
自己的一片爱心;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从不抱怨,并且敢于承担、敢拼、敢闯;真正热爱生活
的人善于培养自学的能力,且从不停止学习;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天都充满着激情,不仅对
自己有信心,也对别人有信心;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永远心存感激,感激亲人对自己的养育之
恩,感激同学或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感激同事领导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感激那一双双伸向
自己的援助之手……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 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门
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2.“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
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
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
答案 ×
解析 “愁”乃因樱桃碰破而愁,表现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一说无从谈起;而且,
面对樱桃诗人内心是喜悦的,而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2.“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
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西蜀樱桃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
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B.“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
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C.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第三联忆“昨日”,第四联回到“今日”。其中第
三联诗人回忆的,是昔日得到皇帝所赐樱桃。
D.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
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了感情厚度。
答案 A
解析 A 项,“自”理解错误,这句诗意思是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
垂下鲜红的果实,“自”是自然之意,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有人评价此联“门下省、大明宫”两个专有
名词的使用,点铁成金,意蕴丰富。试结合此联与尾联诗意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这一联是在小小樱桃基础上引发的回忆:诗人当时在门下省任职,在门下省内接
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大明宫门。“门下”“大明”两个专有名词既表现了时间、
空间的纵深感,也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给人以堂皇之感,与“赐沾、擎出”两个动词连
用,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诗人对皇恩的感戴;与尾联形成今昔对比,今日虽尝食樱桃,但却今
非昔比,衬托出诗人今日如蓬草般漂泊天涯的无奈。
解析 首先要理解颈联诗意,即在回忆在门下省供职时皇上赏赐樱桃的生活细节,而这
一细节正是由飘泊地野人赠朱樱引起。“门下省”“大明宫”显然代表了一种荣宠的生活,诗
人忆及,感戴之情深蕴其中;而如今“任转蓬”的生活,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时空的纵深
感,增添了诗歌的感情厚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白话诗歌】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村民送我满满一竹笼。樱桃熟得很透,
我细心清洗仍有损破;令人惊讶的是万颗樱桃竟圆得如此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
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的生活早已相隔
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蓬草。
Ⅲ 读写结合
情圣杜甫
杜甫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画出一
个飘零中的诗人,表达了一种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
梁启超曾在《情圣杜甫》中如此评价杜甫:“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
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诗歌不仅
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
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
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②。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③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天教”句:
一作“天教懒慢带疏狂”。③慵:懒。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最能表现主人公品性的词语是“疏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写主
人公醉心诗酒,鄙视名利;“我是清都山水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崇尚。
2.“我是清都山水郎”,是神奇的想象;“诗万首,酒千觞”,是大胆的夸张;且“插梅
花醉洛阳”,奇特的行为。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在诗歌中的体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天教分付与疏狂”,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
法改变。( )
答案 √
2.“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
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清高。(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以下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几曾着眼看侯王”一句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D.本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 D
解析 “语言含蓄蕴藉”错。这首词的语言风格:诙谐质朴,抒情直白。
2.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 分)
答:
答案 (1)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
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2)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梅花”来象征
自己的品行。(3)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
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的性格。(每点 2 分)
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也要注
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例如“玉楼金阙慵归去”的
“慵”是“懒惰,懒散”的意思,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态度。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
“梅花”喻示着词人的高洁,“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只想纵诗饮酒,表明了其疏狂
的品性。另外,答题的时候要先概括形象特点再结合词句分点作答。
【白话诗歌】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上天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
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
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我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Ⅲ 读写结合
与山水为伴,做一个高洁的人
家境优越、才气纵横的朱敦儒,在洛阳如鱼得水。因为家境好,他不需求官求财,就能
支付起自己自由又诗意的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的清高与闲适便成为他身上最醒目的标
签。朱敦儒曾经过着纵情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他坦荡直爽,豪气四溢。他对大自然有着
由衷的热爱,对世俗则有着发自内心的鄙弃。他有赛神仙的淡泊胸怀,也有对功名富贵的鄙
夷,面对王侯时又有傲骨铮铮。他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
紧张忙碌的生活,日复一日,当一地鸡毛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不忘初心的简单与诗意
的栖息,便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有一个地方让你忘却世界的烦躁,与诗酒山水为伴,与明月
清风共舞,你愿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