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9.50 KB
- 2021-05-06 发布
专题0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主干梳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成果
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背景: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②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
①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②成果: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②原因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b.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开展土地革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
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重难点睛】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基本依据
(1)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历程
(1)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共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建立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成熟原因
(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到了1919年,中国的政治主体——学生、教育者、农村有实力者、城市商人、政府公务员、工会以及——军人——充满着被压抑的爱国主义激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深重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工人阶级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答案】A
2.(2017·
湖北八校联考)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北大学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进步报刊和参与五四运动,体现了文化斗争对政治革命的先导作用,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力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故C项错误; 材料重心是介绍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故D项错误。
3.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A.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
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
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的这句话,可知国民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4.(2017·眉山一模)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一政策( )
A.有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形成了成熟的土地革命原则
C.满足了农民土地私有的愿望
D.否定了苏俄革命经验的指导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体现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有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选A项。
5.(2017·郴州高三质检)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 )
A.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
B.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答案】D
6.(2017·资阳模拟)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尝试”( )
A.开始创建中国人民军队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C.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D.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说明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共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式革命道路,是中国的革命胜利之路,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2017·宁波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事变的领导者,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中共一直怀着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1)根据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图中①、②、③位置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图中③位置发生的事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牢狱”指的是什么?西安事变结局如何?请用一句话概括西安事变的意义。
【答案】(1)事件:图①:召开了遵义会议。
图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图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2)“牢狱”指的是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或蒋介石的围剿、对红军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内战等)。
结局: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
2.(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
国民党自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 )
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
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
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答案】B
3.(2017·重庆高三调研)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
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标志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A
【解析】1926年7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因而题干中所提到的1926年2月的农民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故A项正确。
4.(2017·信阳高三调研)“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答案】B
5.(2017·武汉调研)下表为中央苏区对商人按资本额划分等级、征收商业所得税的税率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资本额(元)
1931年12月后税率(%)
1932年7月后税率 (%)
101
免
6
200
2
6
400
2.5
7
1 000
3.5
9
5 000
6.5
12
10 000
8
13
100 000
18.5
23
A.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
B.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日益艰难
C.国民党加强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D.中央苏区经济政策一度“左”倾
【答案】D
【解析】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A项错误; 1930年到1931年,随着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故B项错误;1932年是第三次围剿和第四次围剿之间的空隙,不存在围剿加强,故C项错误;1932年7月后税率成倍增加,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仅不会解决经济困境,还会导致工商业者的抵制、歇业,从而使经济萧条,故D项正确。
6.2011年《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主要理由是( )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B.会议开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
【答案】D
【解析】遵义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开始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被视为中共的“成人礼”,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2017·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
——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12分)(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社会主2021-04-29 02:09:0811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二历2021-04-28 22:46:0684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航路2021-04-28 19:51:2111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4-28 19:29:2613页
- 苏州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十二2021-04-28 18:59:302页
- 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312021-04-28 17:40:4352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2021-04-28 11:00:3220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二 题型一 2021-04-28 09:14:0112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2021-04-28 02:51:0610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毛泽东2021-04-28 01:11:3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