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50 KB
- 2021-04-29 发布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指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 318 国道,这条大致
分布在如图所示 Q 纬线附近的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
景观。读图,完成 1~2 题。
1.Q 纬线的纬度数是( )
A.20° B.30°
C.40° D.50°
2.318 国道沿线很难见到的自然景观是( )
A.海滩浴场 B.湖光山色
C.大漠孤烟 D.险峰飞瀑
解析:1.B 2.C 第 1 题,根据 Q 纬线沿线的地理事物位置可知其纬度数是 30°。第 2
题,大漠孤烟常见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而 318 国道主要经过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
区,因而很难见到此景观。
(2019·桂林月考)下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 3~
5 题。
3.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4.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5.有数据表明,青藏地区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影响是( )
A.使岩石风化速度减慢
B.使地表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C.使冻土期延长
D.短期内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3.D 4.C 5.D 第 3 题,结合图例分布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图中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
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第 4 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
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受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的影响而形成的;山东半岛
北部的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多雪带的形成主
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关。第 5 题,积雪日数减少,地表岩石裸露日数增加,
会加快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类型受多种因素影响;积雪日数减少,说明气温升高,会使
冻土期缩短;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气
温上升,短期内会使冰雪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 6~7 题。
6.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区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解析:6.C 7.B 第 6 题,据图可知,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
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A 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 错误;③
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C 正确;④水热充
足,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 错误。第 7 题,据图可知,①②同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A 错误;②到③由半干旱过渡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B 正确;
③到④人口密度都比较大,相差不大,分布不均匀,没有递增的特点,C 错误;④到⑤的
植被变化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带性规律,D 错误。
上海的小华利用暑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如下的游览线路图。据此回答 8~
9 题。
8.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图示地形剖面草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小华沿丙线路到延安旅游时,有时看到景点近在眼前,却要绕道行驶,原因是该地
地形特征为( )
A.沟壑纵横 B.一望无际
C.丘陵广布 D.山河相间
解析:8.B 9.A 第 8 题,根据地形剖面特征即可判断该地形剖面经过我国的地势三级
阶梯,故判断为乙线路。第 9 题,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故地貌特征:千沟万壑,从而“有时看到景点近在眼前,却要绕道行驶”。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 10~11
题。
10.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
11.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解析:10.B 11.C 第 10 题,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
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第 11 题,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
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且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
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据此完成下题。
12.下列区域易形成热融滑塌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三江平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解析:选 C 由材料可知,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
的热融地貌,说明形成热喀斯特地貌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冻土,二是冻土中的冰开始
融化。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没有冻土分布,故 A、D 项错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不易发
生滑塌,故 B 项错误;青藏高原冻土广布,地表崎岖不平,易发生热融滑塌,故 C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昆明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茶马互市主要在甘南地区,易马的茶叶取于川蜀。茶树具有喜温暖、好雨雾,
怕积涝,耐酸怯碱的特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西域等
地向中亚、西亚等国输送。下图为甘肃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四川盛产优质茶叶的自然原因。
(2)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析历史上甘南地区茶马交易兴盛的原因。
(3)分析祁连山北侧城市分布较多的原因。
(4)简要分析黑河下游径流量较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四川自然特征和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图
中甘南北方为内蒙古高原、南部为四川;两地分别出产马匹和茶叶;则在此交易距离都较
近。第(3)题,城市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注意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的影
响很大;还有材料中提及丝绸之路的影响。第(4)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以冰川融水补给
为主,河流下游为沙漠区,气候干旱,蒸发、下渗多,使之水量逐渐减少。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多低山丘陵,利于排
水;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2)位于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与干旱区交界地带;为农耕区与牧区交界处;其以南产
茶叶,以西以北产马匹。
(3)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多冰川融水(北多河流),水源较充足;古丝绸之路经过,
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4)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流经干旱区,蒸发量大;沙质土壤,下渗强;中上
游地区引水截留。
14.(2018·贵阳检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河流与某月均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沿 26°N 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气温的变化特点。
(2)丙地、丁地何处年降水量较多?并说明原因。
(3)简析 A 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从图中找出沿 26°N 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所穿越的等温线,然后描述
气温变化特点即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盛行东
南风,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丁地位于背风地带,故丙地降水量较多。第(3)题,
分析 A 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类型对降水量的影响以及河流所在区域落差两
个方面入手。
答案:(1)由低于 28 ℃升高到 28 ℃以上,再降到 26 ℃以下。
(2)丙地多。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丁地处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地带,
且地势较低平。
(3)A 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A 河发源地到入海口的落差
大。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8 15:49:20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13-2中国地2021-04-28 09:35:5879页
- 高考同期声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2021-04-27 14:04:2514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27 12:18:1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25 21:21:2146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5 16:37:5844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