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8 KB
- 2021-04-29 发布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 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刑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
A.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 B.反对商鞅变法
C.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 D.加强君主专制
2.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该创作精神体现了[来源:学+科+网Z+X+X+K]
A.孔子的中庸之道 B.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
C.孔子的克己复礼 D. 老子道生万物思想
3. 《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墨子说“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孟子反对战争的理由是
A.仁政 B.徳治 C.守礼 D.非攻
5.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
6. 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 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
7.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3.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4.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5. 王国维在《观堂林集》中对清代学术作过透彻的分析, “我朝三百年学问……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之学新”,其中“国初之学大”
A.根源于明清社会的历史变迁 B.对古典文化严谨系统的整理
C.改变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1.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2. 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幼稚”的根源是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儒家纲常思想的束缚作用
C.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3.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4.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说明
A. 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 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 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D. 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5. 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具得之矣。”由此可见其
A.强调书法的独创性 B.追求充满书卷气的文人书法
C.追求古雅之风和自然之趣 D.追求酣畅不羁、纵逸奔放的豪情
6. 唐代高适有诗云:“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下列各项与诗中的“骚”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是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 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2.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3. 演说曾经是雅典人最引以为荣的一项技能。但是,公元前5世纪末期以后,演说家们在演说开始前,往往都要先表白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说对手很会演说。这是因为古雅典
A.公民的民主自觉性增强 B.民主制度日益走向没落
C.公民参政范围有所扩大 D.演说家们大都谦虚谨慎
4.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5. 普罗塔哥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否认道德的社会意义
6.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1. 中世纪罗马教廷炮制了一个被称为《君士坦丁赠礼》的文件,并以此作为教皇权力的凭证。长期以来人们—直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个案例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诉求是
A.要求取消宗教信仰 B.否定教权主义解放人性
C.抨击神学禁欲主义 D.批判一切权威崇尚理性
2.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有许多战斗性的口号,比如“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彼特拉克),“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拉伯雷),“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等。对这些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来源:Zxxk.Com]
3.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4.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 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5.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 倡导理性主义 B. 否定基督教
C. 宣扬自由精神 D. 否定教皇地位
1. 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
A.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C.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2.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3.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 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 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C. 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 D. 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来源:学#科#网Z#X#X#K]
4.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构建了资本主义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5. 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6.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来源:学科网]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二、材料解析题(37题18分,38题13分,39题15分,共46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 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原因? (1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6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类别
西方
中国
天文
1615年左右发现太阳黑子。
1848年,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首次提出用黑子相对数来表示日面可见半球黑子的多寡。
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人早了1500年。
数学
法国数学家霍纳于1819年建立了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医学
18世纪中国种痘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19世纪初,爱德华·真纳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公元4世纪的葛洪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中国人在11世纪已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6世纪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表中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其他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9分)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5:ABBCD 6-10:CDCBD 11-15:BADAA
16-20:BBBCC 21-25:AABBB 26-30:CDCDD
31-36:CBADCD
二、材料解析题(33题25分,34题10分,35题10分,共3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6分。)
原因:政治上,分封、宗法制度濒临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文化上,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6分)
(2)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分)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论题: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西方近代科学倾向于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把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与安排,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
西方科学家注重于实验和理论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深远发展。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外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促使中西方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出现了重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的发展历程。
(论题要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入手,如果只从中国或西方单方面表述,最高分值为6分。论题3分,阐述部分10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背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3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6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