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2.00 KB
- 2021-04-29 发布
关键词
设问方式
引文出处
试题来源
宋代,包拯
(
包青天
)
原因类
漆侠主编
《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
;徐忠民
《
包公叙事
》
等
2014
全国卷
Ⅰ
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梁启超
《
王荆公
》(
1908
年
)
2013
全国卷
Ⅱ
唐代,韩愈、古文运动
背景类、作用类
卞孝萱等
《
韩愈评传
》
2013
全国卷
Ⅰ
清代,郑板桥、艺术风格
特点类、背景类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2016
全国卷
Ⅱ
唐朝,高仙芝、功过
背景类、评述类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2016
全国卷
Ⅰ
近代,德国、俾斯麦、
《
非常法
》
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
孙炳辉、郑寅达
《
德国史纲
》
2015
全国卷
Ⅱ
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
原因类、作用
(
意义
)
类
《
元史
》
等
2015
全国卷
Ⅰ
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
措施类、评价类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2014
全国卷
Ⅱ
关键词
设问方式
引文出处
试题来源
经济思想、新中国经济建设
背景类、评述类
金冲及主编
《
陈云传
》
2017
全国卷
Ⅲ
颜回最为孔子看重,受到后世尊崇
原因类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2017
全国卷
Ⅱ
尊季札为
“
贤人
”
、季札出使、文化融合
原因类、作用
(
意义
)
类
《
史记
》
2017
全国卷
Ⅰ
民国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务改革
原因类、评价类
周天度
《
蔡元培传
》
2016
全国卷
Ⅲ
关键词
设问方式
引文出处
试题来源
(1)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其中白寿彝的
《
中国通史
》
从
2013
年开始成为重要的选材出处。
(2)
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
(
因素
)
。
(3)
从人物所处年代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从注重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及其历史意义。而
2017
年全国卷
Ⅰ
、卷
Ⅱ
均选择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更切合了当下弘扬优秀和先进传统文化的热点。
(4)
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命题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