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0 KB
- 2021-04-28 发布
第30讲 中国的文化
考点1| 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以及一些器物上的铭文。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书法的发展: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1)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2)唐代
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②怀素、张旭的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3)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4)元代:书法家首推赵孟,创赵体。
(5)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有共同的渊源,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2)从创作风格上看,中国书画都追求神韵,讲究意境,注重诗意。如山水画是国画的精粹,通常描绘自然风景,普遍具有气势雄伟、意境深远的特色。北宋以后的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注重诗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中有诗”);书法艺术也强调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3)从创作工具上看,中国传统书画都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等。
(4)从创作主体上看,中国传统书画都以文人为基本的创作群体,强调个性化创作。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1)形成
①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艺术特点已经形成。
(2)艺术特点: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发展:京剧艺术不断成熟,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1.(2016·浙江选考)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B [本题考查中国书法,材料描述的是小篆字体的特点,故选B项。]
2.(2015·浙江学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该画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
A.强调个性表现 B.追求抒情写意
C.融多种艺术为一体 D.须逼真摹写自然景物
D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有: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D项不是其特点,符合题意。]
3.(2015·浙江学考)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下列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文人画在创作上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故选B项。]
4.(2014·浙江学考)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图中的四种字体,创始于秦代的是( )
A B C D
C [汉字演变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小篆创始于秦代,根据图片可知,A、B、C、D四项分别是甲骨文、楷书、小篆、行书,故C项正确。]
五种字体的特点
(1)小篆:创始于秦代,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4)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5)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2013·浙江学考)右图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可以反映( )
王羲之《丧乱帖》
A.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
B.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
C.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
D.元代楷书的疏密适宜
B [图片是王羲之的作品,很显然反映出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B项符合题意。]
1.(2015·嘉兴基础测试)下图“熊”字书法作品。按其字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B C D
D [A项是楷书,B项是篆书,C项是草书,D项是隶书。书法字体出现的顺序应该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由此可知排第二位的应是隶书,故选D项。]
2.(2015·嘉兴期末)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D [小篆的笔画较细,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故A项不符合题意;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故B项不符合题意;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故C项不符合题意;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正确。]
3.(2012·浙江会考)有学者评价唐代某书法名家的字“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确乎达到美的某种极致,却仍通俗易学,人人都可模仿练习”。下列各项,属于该书法名家作品的是( )
A B C D
B [A、B、C、D四项分别是篆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可供人人模仿练习的是楷书,故选B项。]
4.(2015·嘉兴五校联考)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他的这幅作品(右图)属于( )
①宫廷画 ②工笔画 ③文人画 ④花鸟画 ⑤写意画 ⑥山水画
A.③④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A [观察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融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由此可判断出该作品属于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故③⑤正确;从画中可以看出描绘的对象是鸟,该作品属于花鸟画,而不是山水画,故④正确,选A项。]
5.【加试题】(2014·浙江高考抽考)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D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考点2|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经》
①概况: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②影响:《诗经》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离骚》
①概况:《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
②影响:屈原的《离骚》闻名于世,人们又称“楚辞”体为“骚体”。“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1)“诗仙”李白:他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他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圣”杜甫:其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三吏”“三别”使其诗风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3.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1)豪放派
①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其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②辛弃疾: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2)婉约派
①柳永:以切身的感受、市井的风光、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和悲欢离合之情。
②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4.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作品
作者
地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树立楷模
《水浒传》
施耐庵
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楷模
《西游记》
吴承恩
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红楼梦》
曹雪芹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1.(2016·浙江学考)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C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C项符合题意。]
2.(2015·浙江学考)有人评论一位古代文学家的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
A.李白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D [材料“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体现的是豪放派词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D项符合题意。]
3.(2013·浙江学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上述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古代文学名句的作者是( )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D.关汉卿
D [题干文句出自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故选D项。]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
(1)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以下的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特点
①《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②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③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④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
⑤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⑥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3)趋势特征: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2012·浙江学考)“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阅读题干诗句可知,从其特点分析属于楚辞,出自屈原的《离骚》。B项正确。]
1.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楚辞》——屈原
B.《将进酒》——李白
C.《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
D.《水浒传》——罗贯中
D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2.(2015·宁波慈溪中学检测)郭沫若先生曾撰写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楹联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B [从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知是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人们称他为“诗圣”。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对联的下句正好是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写照。]
3.(2015·湖州模拟)北宋某一词人的作品曾被人评价为“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这位词人是( )
A.关汉卿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B [从材料“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可知是北宋词人柳永,柳永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其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4.(2015·杭州检测)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
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西游记》 D.《水浒传》
C [《三国演义》是根据史实演绎而成的,文中没有妖魔鬼怪,故A项错误;《聊斋志异》不是长篇小说,故B项错误;《西游记》中塑造有大量的妖魔鬼怪,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故C项正确;《水浒传》中没有塑造妖魔鬼怪,故D项错误。]
5.(2015·浙江学考模拟)中国古代某文学家被誉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该文学家是( )
A.屈原 B.柳永
C.辛弃疾 D.关汉卿
D [梨园即戏曲,选项中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关汉卿。]
考点3|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加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加试)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3)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5)影响:“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学艺术出现繁荣局面。
1.【加试题】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新中国科学、艺术繁荣的前提,“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科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推动了科学、艺术的繁荣,故①②③正确。开展政治运动和进行“文化大革命”不利于科学、艺术的发展,且“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
2.【加试题】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像《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这说明(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的春天
B.“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
C.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D.作者能够抓住时代脉搏,迎合群众的口味
B [“双百”方针属于文艺方针,带来了文学、理论界思想的活跃,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也得到拓展,B项正确。A项中“科学研究”与题意不符;《青春之歌》不属于农民和战争题材,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时代特点,D项错误。]
3.【加试题】下列对“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195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B.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D.新中国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B [注意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双百”方针是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加试题】“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 [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科技的作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教育领域,故B项错误;学术问题也是科技领域,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
5.【加试题】(2015·绍兴质量抽测)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B [材料没有涉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提出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工农阶级,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