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 MB
- 2021-04-28 发布
第15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呈现]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解读]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2.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重点)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思维导图]
考点一 人口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
10万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100年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综合思维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区域人口增长=机械增长+自然增长。
区域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区域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机械增长率。
只考虑自然或机械增长率一种因素时,自然(或机械)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增长,但数值最大时人口不是最多,小于0时人口减少,但数值最小时人口不是最少;当自然(或机械)增长率为零时,人口最多或最少。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特点及成因:
①原始型:高高低,成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②传统型:高低高,成因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③现代型:低低低,成因是经济和文化水平高,社会保障好,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等。
(2)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差异:发达国家为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其中我国和古巴等为现代型;全世界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综合思维 根据数值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3.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分布密集区为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
①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考向 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布差异
(2018·海南地理)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外出求学不会使人口在某年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第2题,图中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明显,故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3~4题。
3.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4.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因此B正确。第4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市人口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2017·海南地理)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5~6题。
5.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俄罗斯
6.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2000年的世界人口为60亿,该国占世界人口比重约为18%(大约为10.8亿),因此该国为印度。第6题,根据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为90亿,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多大变化,仍然占18%左右,人口可能达到16亿多,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较快,D项错误;该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B项正确;由于人口总量增长很多,所以老龄人口数量不会减少,C项错误;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阶段,A项错误。
7.(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 由图例中行政区划界线和各地区的人口数,可以计算出人口密度的大小,从而归纳出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由各地区祖籍为攀枝花的人口数和1965年后迁入攀枝花的人口数可以得出,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考点二 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流出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流出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考向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018·南通第一次调研)下表为“2011~2015年中国和美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0~14岁
比重(%)
15~64岁
比重(%)
65岁
及以
上比
重(%)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中国
16.5
16.5
16.4
16.5
16.5
74.4
71.4
73.9
73.4
73.0
美国
19.6
19.4
19.2
19.1
19.0
67.2
67.0
66.8
66.6
66.3
1.中、美两国人口( )
A.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 B.死亡率美国低于中国
C.结构变化的特征相同 D.增长均呈现代型特征
2.目前,中、美两国人口形势是( )
A.中国劳动力数量优势扩大
B.中国青少年人口数量未变
C.美国人口抚养压力减轻
D.美国老龄化程度在加重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中国少年儿童比重基本呈稳定趋势,劳动力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美国少年儿童和劳动力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中、美两国老年人口比重渐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未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呈现代型特征。从表格中数据无法判断死亡率。第2题,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虽然总人口数量略有上升,但劳动力人口数量优势缩小。中国青少年人口比重比较稳定,但因总人口数量增加,青少年人口数量也增加。美国虽然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但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更快,老龄化程度加重,而且劳动力人口比重也有明显下降,说明美国人口抚养压力加大。
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表为“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表(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年份
指标
甲国
乙国
2000年
老年人口比重(%)
6.9
16.2
老年抚养比(%)
10.0
24.8
2010年
老年人口比重(%)
8.5
17.0
老年抚养比(%)
18.6
25.6
2020年
(预测)
老年人口比重(%)
11.9
20.8
老年抚养比(%)
26.3
33.0
3.关于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乙国
B.甲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少
C.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
D.乙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4.2000~2010年,甲国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可能是因为甲国( )
A.少年人口增长速度慢于老年人口
B.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
C.大量劳动力的国际劳务输出
D.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乙国人口老龄化时间早于甲国,老龄化程度高于甲国;甲国老龄化速度更快。第4题,从题干材料可知,老年抚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
考向二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019·如东质检)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根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来实现,B项错误,D项正确。教育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的现象,B项正确,D项错误。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项错误。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7~8题。
7.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8.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而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较低,B错;经济发达省市如图中广东省并未进入老龄化阶段,C错;东北地区中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于农村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城市老龄化比农村明显,D错;我国东部超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均在6.5%以上,而农村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在2%以下,故选A。第8题,我国中西部省份中的农村青壮年受经济因素影响多外出务工或经商,老年人留守农村,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故选B。
考点三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与区别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是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实质是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数量上的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
3.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2)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考向一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与区别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再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2题,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均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3~4题。
某岛国2014年
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
的人口数
最适宜的
人口数
实际供养的
人口数
45万
25万
35万
3.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是( )
A.a B.b C.c D.d
4.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A.Z>Y>X B.X>Y>Z
C.Y>Z>X D.Z>X>Y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量最小的那一个,即d。第4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所以Z>X>Y。
考向二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5~6题。
5.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108 m3)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104 hm2)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6.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
下图为2013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
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
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
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丙省虽然耕地面积大,但是水资源总量是四省中最少的,水、土资源不匹配,所以丙省可能是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第6题,据图可知,我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较低,与其他三国相差较大,不是数量偏低,完成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与其他三国相差不大。据此可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
(2019·苏州模拟)读“影响某地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7~8题。
7.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
A.日本 B.南非 C.丹麦 D.新加坡
8.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
A.远古时期
B.唐、宋时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D.2020年以后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第8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小于4%,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接近8%,二者差异较大;两方案男女比例相当,青壮年人口及老年人口比例差异也不大。第(2)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过大,老龄化问题严重;而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使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
1.找塔型,析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找比重,析内容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3.找特殊,析原因
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迁移等。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
①处1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②处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③处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厂建设导致对女性职工需求增加。
(2019·徐州模拟)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2.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异常偏大,说明该国产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大,从而导致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故选C。第2题,北美和西欧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南美洲青少年人口比重大,且三地的男女性别比相对较低;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从而导致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故选B。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数量减少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中2009年少年儿童的比重比1982年降低,说明人口出生率下降,A项错误。2009年与1982年相比,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但40岁以上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平均年龄增加,B项正确。图中2009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1982年高,C项错误。2009年与1982年的20~24岁人口比重大致相等,但2009年人口总数大于1982年,因此2009年的20~24岁人口数量较1982年多,D项错误。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自1982年至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因此造成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同时造成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低值的情况下,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仍在增加。
(2019·天一中学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6.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说明其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负担较重。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20~60岁之间的人口比例较大,说明其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不需要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8 15:49:20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13-2中国地2021-04-28 09:35:5879页
- 高考同期声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2021-04-27 14:04:2514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27 12:18:1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25 21:21:2146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5 16:37:5844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