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8.02 KB
- 2021-04-28 发布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
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
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
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
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文体介绍
新闻: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
指消息。
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
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结果。
结构上有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
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
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
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全,可以没
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字词学习
芜湖 荻港 溃退
督战 要塞
wú dí kuì
dū sài
整体感知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2.读消息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
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
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3.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
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
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路军渡
江情况。
1.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细节解读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
路
军
西路军
东
路
军
(35
万)
(
30
万
)
(
35
万
)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2.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3.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
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
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
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
出了文章中心。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4.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消息结构的哪个部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 )。
神
勇嘲讽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
“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
任代总统。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
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
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
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
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
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语言特点
(1)准确
如题目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中这“百万”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如导语中“报完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在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
溃退,毫无斗志”。
(2)简洁而具有气势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 ,它真实、及时、简要地
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
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
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
有所了解。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
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
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课后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消息知识,写一则消息,报道
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
意:要符合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相关文档
- 近年高考语文成语专项及答案2021-04-28 20:54:1412页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蝙蝠和雷2021-04-28 20:54:0526页
- 语文计划总结之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2021-04-28 20:54:043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创2021-04-28 20:53:254页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个人总结范2021-04-28 20:53:186页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落2021-04-28 20:53:176页
- 2019-2020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2021-04-28 20:53:108页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2021-04-28 20:52:5612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2021-04-28 20:52:496页
- 吉林省汪清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2021-04-28 20:52:4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