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0 KB
- 2021-04-28 发布
一、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上高度
(一)从政治认同角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
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
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
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角度 阐释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
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现实
价值
和意义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
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
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
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正确
对待
传统
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
义”倾向
[对点训练]
1.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
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
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
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
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 B 从黄帝到明末清初,汉服一直保持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体现了汉服文
化的相对稳定性;汉服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
独特性,有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故选②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区域性及文化对人们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①③与材料不符。
2.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
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大量文人墨
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
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 C 家书主要记述的是家庭生活、家人亲情等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
发展的全貌,①错误。传统家书记载了古代家人之间的真情,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警示借鉴
意义,所以传统家书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②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
文化的集中展示,家书没有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的功能,③错误。通过传统
家书,能让人们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④
正确。
(二)从公共参与角度分析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
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从文化发展的层面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
有益于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就要做到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
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为什么要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必
要
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
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
的发展;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
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
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怎样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
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手段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
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
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对点训练]
3.2017 年 9 月 4 日,金砖国家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文化图片展举行,习近平和其他金砖
国家领导人在各国印章柱上按下印章,共同启动文化节开幕式。聚焦五国著名的世界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传统的 34 幅精美图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文化交流中要
( )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逐步消除各民族文化
的个性和特征 ④以我为主,排除异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A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
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
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
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符合题意;各民族的文化独具特色,在文化交流过
程中要相互融合,促进彼此发展,但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个性,③错误;在文化交流中应该
相互尊重,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排除异己,④错误。
4.2017 年 3 月 1 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 100 件
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开幕。展览的举办( )
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③
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④展示了中英两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 C 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在北京举办展览,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
多样性,①正确;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在中国展览,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无关,②不选;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在中国展览,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③正确;展览的是英国博
物馆的文物,并没有展示中华文化,④不选。
二、选择题考法解法研究——求准度
命题透析(七)——明辨因果,肢干对接
[典题感悟]
原因依据类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试题类型,命题者在命此类题时往往以“主
要得益于”“意在”“旨在”“之所以……是因为”等进行设问。试题的选项设置往往既
有原因,又有意义或者是依据,考生在做题时如果不注意审题,往往会把原因当作结果,
或者把结果当作原因,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典例] 2017 年 5 月 14 日晚,迎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贵宾的文
艺晚会《千年之约》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晚会既有交响乐、民乐,也有中国古典舞蹈和西
方芭蕾舞,既有美声演唱,也有中国戏曲,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商旅
贸易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场文艺晚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①利用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借助丰富的文化形式再现各国间经济交
流 ③运用现代传媒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错答分析] 这场晚会的成功并没有体现利用商业贸易来传播文化,另外现代传媒只能
展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些都不是晚会成功的原因,
是命题人故意设置的陷阱,用来干扰考生。
[正确解答] 这场晚会的成功并没有体现利用商业贸易来传播文化,①不选;这场晚会
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商旅贸易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说明它借
助丰富的文化形式再现各国间经济交流,②正确;现代传媒只能展现或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
内容,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③不选;这场晚会既有西方交响乐,也有中国民乐,
既有中国古典舞蹈也有西方芭蕾舞,这说明这场晚会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因而取得了成功,④正确。
[答案] C
[应对策略]
“主要得益于”“之所以……是因为”即要求回答问题的原因,解题时要注意三点:
①注意区别原因和结果,不能把原因当作结果,也不能把结果当作原因。②排除无关
选项:这要求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立意,领会材料的主旨,找出关键词,排除与设问无
关的选项,即排除不是原因的因素。③涉及影响和意义类的试题,要区别主观目的与客观
结果。所谓目的,指的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等的中介作用,预先
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它属于观念形态,而非客观的结果。
[集训练通]
1.2017 年 7 月 2 日,天津京剧院《杨门女将》剧组在日本东京等地巡演 12 天,受到
日本观众好评。……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迈步国际舞台,展示文化之美。戏曲走出去
旨在( )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 D 戏曲走出去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①正确;戏曲走出去
并不是为了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②不选;戏曲走出去旨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
信,③正确;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④不选。
概括主旨,准确链接。题干主旨是强调戏曲走出去的目的。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保留
各民族文化个性,也不是为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①④都远离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宗旨,可
快速排除。 [金指一点]
2.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
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之所以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
因为(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
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 D “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符合题意。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
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
误,文化继承需要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③说法错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而不是传统文化。
[金指一点]
调用知识,快速排误。对于原因类选择题采用排除法时,首先排除说法错误的,其次排
除不符合因果关系的。本题中文化继承需要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创新才是民族进步
的不竭动力,而不是传统文化。②③说法错误,排除即可。
3.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
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够实
现各国文化的繁荣,原因在于(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促进文化交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发展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基本特征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A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伴随着商业
贸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故①正确。“一带一路”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体现了文
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②正确。③④不反映“一带一路”的影响,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排除。
[金指一点]
读清题意,速排干扰。题意要求选出“一带一路”能够实现各国文化繁荣的原因,③④
说法正确,看似没问题,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并不能反映“一带一路”的影响,可快
速排除。
三、高考 3 道主观题针对研究——明热度
“高考第 40 题”单元命题点研究
[锁定高考常考点]
考点 考查角度及常见设问方式 答题要点
为什么
(1)为何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2)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
国力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
交流
怎样做
(1)怎样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2)怎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对待文化多样
性的态度+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
为什么
为什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
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
的继
承、发
展和
创新
怎样做
如何让文化活起来?
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主体+影响文化
发展的因素
[检索命题切入点]
命题视角(一)——文化交流类
用
什
么
考
1.2018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
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重点实施人文交流等“八大行动”。
2.2018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中国将加快电信、
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
3.2018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
影响力,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4.2018 年 11 月 4 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手工艺术展览在洛杉矶的中华艺
术宫开幕。
考
什
么
1.以文化交流为主题,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态度、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怎样促进文化交流。
2.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主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命题视角(二)——文化创新类
用什么考
1.2018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
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2018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考什么
1.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以文化创新为主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
和文化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主体
[强化答题采分点]
[典例 1] (2017·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
为当地培训了 1.5 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 年内将有超
过 3 000 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
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
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
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
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
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失分防范]
(1)考生在作答时由于对设问中“文化传播的知识”挖掘不够导致不能答出“商业贸易
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失分。
(2)时政术语积累不够,不能答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
国文化”这一得分点。
[典例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
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等。包括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
公开课、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内的 3 700 多项活动同步开展,全面展示近年来我
国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成果。其中文化和旅游部与
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屈原故里端午祭、端午习俗展和端午龙舟赛等活动,在宜昌市开展
“端午屈乡·爱上宜昌”主题旅游活动,推出主题游线路产品,组织屈原故里传统端午习俗
传承体验游活动。让游客体验包粽子、挂艾叶、扎香包、制作涂抹雄黄酒等传统端午习俗,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
涵;立足社会生活实践,引入现代元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开发富有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促进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基因,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
[失分防范]
(1)考生在作答时由于对材料中“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信息挖掘不够导致不能答出
“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而失分。
(2)考生在作答时由于对材料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信息挖掘不够导致不能答出“坚
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基因”而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