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 -
热点 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理清句段
明脉络
(2020·全国卷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3 分)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
关乎社会和谐。②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③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
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④从《礼记》
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
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
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
“礼”制度化。
第①②句指出家庭和谐需
要有家庭伦理。
第③④句是对前面两句的
论证,指出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种种伦理规范,在《礼
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
的记载。
整个段落为下文提出“孝”
的观念做铺垫。
①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
中最重要的观念。②《孝经》中有孔子的一
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③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④为什
第 ① 句 提 出 本 文 论 点 ,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
第②③句指出“孝”的重
要意义。
- 2 -
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⑤这与中国古代
宗法制有关。⑥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
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
是生产单位。⑦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
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
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⑧这
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
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第④~⑧句指出“孝”有
重要意义的原因。其中第
⑥句指出了宗法制社会的
特点,第⑦⑧句指出在这
样的社会下维护社会稳定
需要有一套伦理规范。
①“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
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
据。②《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
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
之亲,分为夫妇之辨。”③理顺君臣、父子、
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④君子以“天
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
社会才能治理好。⑤所以,“人道”与“天
道”是息息相关的。
第①句指出“孝”成为家
庭伦理规范和社会伦理制
度必有其哲理根据。
第②句接着引用文献中的
话加以论证。
第③~⑤句指出理顺君
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既
是“天道”的要求,也是治
理社会的基础,所以,“人
道”与“天道”息息相关。
①“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
就是孔子的“仁学”。②以“亲亲”(爱自己
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
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
第①句指出“孝”作为家
庭伦理的哲理根据是孔子
的“仁学”。
第②~④句进一步指出
- 3 -
“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
的。③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
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
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
大的过程。④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
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⑤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
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孝”是基于“仁学”的
“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第⑤句指出“孝”的意义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显
现出来。
①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
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②例
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
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③又如
“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
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
有家庭伦理之意义。④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
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
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
爱”精神则不会改变。⑤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
爱”。⑥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
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
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
第①~③句首先指出“孝”
的内涵会随着家庭伦理的
变化而变化,然后举例论
证。
第④⑤句指出“孝”的“仁
爱”精神不会改变。
第⑥⑦句通过鲁迅的话进
一步指出“孝”之核心理
念“仁爱”具有某种普遍
价值的意义。
- 4 -
是‘爱’。”⑦“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
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
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细读文,抓要素
论证思路 把握段意 段落特点
引出话题 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 为下文写“孝”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
义,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
则。
提出本文中心观点。
分析问题
“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与中国
古代宗法制有关。
先写原因,再写有哲理依据,
接着写依据是“仁学”,最后
点出内涵会变,精神不变,层
层深入。
“孝”成为一种伦理规范和伦理制
度有哲理依据。
“孝”的哲理根据是孔子的“仁
学”。
“孝”的内涵会变化,但“仁爱”
精神不变。
- 5 -
析选项,明关键
回原文,细比对
选 项
信息定
位
比 对
A.文章几次引用
文 献,目 的是 论
证中国古今经典
中对“孝”的理
解 诠 释 是 一 致
的。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
规通则,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而第三段“《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
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是论证“孝”成
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
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选
项表述错误。
- 6 -
B.文章基于对孔
子“仁学”思想
的 认同 与接 受,
提出了关于“孝”
的意义的论断。
第四段
第四段指出“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
是孔子的“仁学”,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
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
的,“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所以说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
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
断。选项表述正确。
C.文章在论证结
构 上,先 引出 论
题,再提出观点,
然 后纵 向深 入,
最后补充论述。
对应全
篇
文章先指出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接着提出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然后
依次分析了“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孝”成
为一种伦理规范有哲理依据,“孝”的哲理根据是
“仁学”,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孝”的内涵会
变化,但精神不变。选项表述正确。
D. 文 章 既 肯 定
“孝”的普遍意
义,又 指出 它的
内 涵变 化,显 示
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
对应全
篇
文章在第二段指出“孝”是“天道”常规,是“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这是普遍意义;
文章又在第五段指出“孝”的内涵会变化,但“孝”
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选项表述正确。
明确设误类型,提出应对策略,实现题型突破
常见的设误类型:①论证思路或结构错误;②论点与论据关系错误。
- 7 -
命题角度 论证思路(结构)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 论 证
思 路 表
述错误。
2. 论 证
结 构 混
淆,总分
和 总 分
总 的 混
淆,并列
和 层 进
的混淆。
3. 立 论
和 驳 论
区 分 不
清。
(2019 ·
全 国 卷
Ⅰ,T2-A
)文章采
用 提 出
问题、分
析 问 题
的 方 式
展 开 论
证,在逻
辑 上 也
是 逐 层
递进的。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
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
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
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
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
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
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
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
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
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
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
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
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
正确。文章
先 提 出 为
人 民 创 作
立 言 的 问
题,然后分
析原因,层
层递进。
1.掌握文本句
与句之间的并
列、因果、假设、
条件、递进、转
折、目的等关
系;
2.掌握段落层
次之间的相承
(承接、递进)、
相并(并列、对
照)、相属(总
分、分总、总分
总)等关系,然
后与选项关键
内容进行比对
判断。
- 8 -
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
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命题角度 论点与论据关系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选项本
身论据与
原 文 不
符 , 曲 解
文 意 , 不
能证明论
点。
(2020·全
国 卷
Ⅱ,T2-C)
文 章 第
二、三两
段对《画
继》所记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
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
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
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
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
的“实物”而非“原物”。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
错 误 。
“ 是 为
了 证 明
现 藏 于
台北‘故
宫 博 物
院 ’ 的
能区分事
实论据和
理 论 论
据 , 并 在
文本中找
出论据是
哪一分论
- 9 -
2.选项论
据 正 确 ,
但论证的
论 点 错
误 , 曲 解
文意。
3.论点和
论据关系
不成立。
掌故的讨
论 , 是 为
了证明现
藏于台北
“故宫博
物院”的
《 早 春
图》并非
“原物”。
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
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
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
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
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
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
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
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 早 春
图》并非
‘ 原
物’”错
误,应该
是 为 了
证明“实
物”不能
等 同 于
“ 原
物”。
点或结论
的理论依
据 , 进 而
判断出其
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
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
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坚持文化
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
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
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
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
- 10 -
敛、不走极端。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
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
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
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
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
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
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
形象地加以比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
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
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
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100 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
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
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
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
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
艺术表演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
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
化一味顶礼膜拜。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
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八大山人笔
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
- 11 -
都能看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
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 100 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
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
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
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
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诗经》、《楚辞》、唐诗、
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
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
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
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
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
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
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
存环境决定的。
B.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
华文化的制高点。
C.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
- 12 -
创作的重点题材。
D.追捧不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
身文化自信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
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
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C.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
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
D.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
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若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
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
B.孔子认为《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
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
C.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 100 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
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
D.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
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 1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1 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
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
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
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
计算机建模研究报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
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 2022 年。这是因为,假
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
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
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
之内,可能会使近 6 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
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
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
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
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
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 2.35 降到了接近于 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 1
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 14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
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
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
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
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
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
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
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
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
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
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述“七累”,已是于我
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
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
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
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
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
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
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 15 -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 月 4 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
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
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
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
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
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
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
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
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
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
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
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
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
《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
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
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
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
- 16 -
高铁进食引发的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
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
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
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
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
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
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
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
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
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
- 17 -
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
关。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
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
过年。”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
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
入内。”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 年 3 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
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 分)
拱手礼(节选)
曲 波
- 18 -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
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
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祝贺庆典礼,
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还是惜别离,
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 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厘清句段明脉络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A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 19 -
1.D A 项,原文是“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
选项漏掉了“历程”。B 项,原文“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
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是表并列的关联词,表明“重视现世生
存的情结”与“‘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为并列关系,加上第二段前两
句表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
极端”,可知“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不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点。
此外,文中明确所说“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是中国文化,中华传统
审美理想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文化所具备的
特点中华传统审美理想也一定具备,所以“中华传统审美理想”具有“重
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说法并不明确,故 B 项错误。C 项,“以此为创作
的重点题材”表述不当,原文是说西方绘画不回避表现这些内容。
2.C 文章第四段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表明中国
的抽象艺术优于西方,并不是论证“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
3.C “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不当,应为西方艺术家创作出
来的抽象作品,观众看不懂,难以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
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
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原文只是说“保持社交
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而“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
- 20 -
行性措施的一部分。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
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
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 项,原文只说“很难”,并不代表“不能”。
3.C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
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
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也就是说在
疫情状态下,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做法。
C 项,“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这是公交车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
证明材料三观点。
4.【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出各个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证
的结构特点。
材料二共分三段。第一段论述的是“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
有三”;第二段论述的是“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且是“中
- 21 -
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提倡“重行拱手礼”;第三段论述的是“拱手礼
的好处至少有五条”。从整体来看,第一段是否定“握手礼”,二、三段
是肯定“拱手礼”,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再看段落内部结构,
第一段先分析“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然后说“有
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这是先分后总。第
二、三段,先提出提倡“重行拱手礼”,再分析“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这是先亮观点再分析,属于先总后分。
答案: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
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
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
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
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
材料一指出“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已经有证
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
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而这首歌曲提倡的“拱手礼”为疫情期间
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材料二分析了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其中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拱手
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等,可见“拱
手礼”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材料三说“应该
- 22 -
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
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
合与合力应对”,而这首《拱手礼》正是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
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这就是这首歌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
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
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