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1-04-28 发布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突破
2.
材料深度分析专练
——
破解
“
材料分析深度不到位
”
困惑
问诊例题
对点训练
栏目索引
(2018·
全国文综
Ⅰ
)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
10
米以下。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
有利于
①
保持恒温环境
②
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
降低生产成本
④
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答案
解析
问诊例题
√
解析
C
对:把工厂建在地下,是因为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对温度、湿度变化和振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地下空间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外界的振动也难传导到车间内部,非常适合这种高精度加工组装的要求,因此
①④
说法正确
。
A
、
B
、
D
错:储存原材料和产品的仓库完全可以建在地表,不用建于地面
10
米以下;与地面建设厂房相比,将工厂建于地面
10
米以下,非但不能降低生产成本,反而增加生产成本,故
②③
说法错误。
解析
D
对:与岐阜相比,大连远离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相对稳定,因此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防地震
。
A
、
B
、
C
错
:将
工厂建于地面
10
米以下,两地都会面临渗水、坍塌问题,而噪声是导致两地将工厂建在地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
是
A.
防渗水
B
.
防噪声
C.
防坍塌
D
.
防地震
答案
解析
√
解析
B
对:由第
1
题可知,地下空间可以为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提供一个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外界的振动也很难传导到车间内部,能够保证此类产品的质量
。
A
、
C
错: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数控机床加工企业并不属于军工企业,所以不需要考虑保密和战略
问题。
D
错: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体现的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在土地上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显然这不是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于地面
10
米以下的直接目的。
3.
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
是
A.
增强保密程度
B.
保证产品品质
C.
满足战备需要
D.
集约利用土地
答案
解析
√
(1)
问题表现:盲目答题,与试题情境不符。
(2)
问题成因:对材料的分析深度不到位,或有遗漏,或过于肤浅。
(3)
应对策略:阅读时适当圈划关键词;查找材料情境的特殊性;结合材料答题。
问题透视
(2018·
全国文综
Ⅱ
)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
1
~
3
题。
对点训练
1
3
4
5
6
7
8
9
10
2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
(
天
)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346 m
3
/s
6
2
54.4
洪峰流量
1 750 m
3
/s
解析
1.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能够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
加大河流径流量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解析
B
对、
D
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
。
A
、
C
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
√
解析
②③
对: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
5
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
5
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
。
①
错:由表可知,第
5
次降水历时只有
2
天,相对于第
2
次和第
3
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
。
④
错: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
2.
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
降水
①
历时长
②
强度大
③
下渗少
④
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2
3.
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
源于
A.
河床
B
.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
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
D
对:由表中信息可知,第
6
次和第
5
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
。
A
、
B
错:第
5
次和第
6
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
。
C
错:第
5
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
下图示意我国珠江流域岩滩水库
1994
~
2000
年入库泥沙、出库泥沙及拦截率的变化。读图,完成
4
~
5
题。
答案
解析
1
3
4
5
6
7
8
9
10
2
4.1994
~
1997
年珠江口水深
3m
的等深线的变化趋势
是
A.
不移动
B.
向东
移动
C
.
向西移动
D.
先向东再向西移动
√
解析
读
图可知,
1994
~
1997
年水库泥沙拦截率下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左岸
(
西岸
)
淤积,使
3m
的等深线向东移动,故
B
正确。
1
3
4
5
6
7
8
9
10
2
5.1997
年水库泥沙拦截率最低的原因可能
是
A
.
降水异常增多
B
.
森林砍伐
C.
植树造林
D
.
退耕还林
答案
√
解析
1
3
4
5
6
7
8
9
10
2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
1997
年入库泥沙增多,可能降水增多,也可能是森林大量被砍伐,河流泥沙增多,则下一年水库拦截率仍会低,由图知,
1998
年拦截率升高,所以排除
B
项,
A
正确
。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会使入库泥沙减少,拦截率增高,
C
、
D
项排除。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强度与结构是影响区域综合碳排放格局的关键所在。工业重心是区域工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
右
图
示意泛长三角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变化。据此完成
6
~
8
题。
6.
图示时间内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方向的共同趋势
是
A.
向东南转移
B
.
向西北转移
C.
先东南后西北
D
.
先西北后
东南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
读
图分析可知,
1990
年至
2000
年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趋势都是向东南转移;
2005
年至
2010
年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趋势都是向西北转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
1
3
4
5
6
7
8
9
10
2
7.
泛长三角地区
2005
年到
2010
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主要是
由于
A.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B.
核心区大力发展制造业
C.
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
D.
产业转移的约束逐渐增大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2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
读
图分析可知,泛长三角地区
2005
年到
2010
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与工业重心的变化大体一致,说明核心区制造业向外围转移,核心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产业转移力度扩大,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综上所述,
B
、
C
、
D
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
A
。
8.
下列措施不能够推动泛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的
是
A.
优化产业结构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优化能源结构
D.
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
结合
所学可知,之所以现在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业不重合是因为低端工业的碳排放量很大,附加值却很低,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碳排量小,附加值却很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
(
对能耗大的低端工业效果尤为明显
)
,可推动碳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故
A
、
B
、
C
不符合题意
;
加大
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会使高低端工业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进一步加剧碳排放重心和工业重心的偏差,故
D
符合题意。
1
3
4
5
6
7
8
9
10
2
9.(2018·
厦门质检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地势低洼,由于生境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沼泽。每年
6
~
10
月,奥基乔比湖水溢出,并通过克拉莎草沼泽缓慢注入海洋。
18
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的先民仅在出露水面的小块高地上耕作。
1
3
4
5
6
7
8
9
10
2
材料二
甘蔗生长需年积温
5 500
℃
~
8
500
℃
,需水量大却怕涝。
20
世纪初,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
4 000
公顷的甘蔗,收获期为每年
11
月到次年
4
月。为了种植甘蔗,当地抽取沼泽水,并切断湖水与沼泽地的联系。此后,克拉莎草沼泽生境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红树林适生范围向陆地方向扩张。
1996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限制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甘蔗种植
。
1
3
4
5
6
7
8
9
10
2
(1)
说明
18
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种植业只出现在小块高地的原因。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地势
较高,雨季不易被淹没;人口稀少,农产品需求量小。
答案
(2)
分析与湖泊以北地区相比,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甘蔗的有利自然条件。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纬度
较低,光热较充足;受奥基乔比湖调节,冬季不易遭受冷害;以草本沼泽为主,土壤较肥沃。
答案
(3)
分析甘蔗种植后,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答案
特点:水量减少,水质变差。
原因:沼泽补给水源减少,甘蔗生长过程耗水量大,导致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
水量
减少,导致沼泽南部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体和土壤含盐量升高,红树林适生范围向陆地延伸。
(4)
分析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变化导致红树林适生范围扩张的原因。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10.(2018·
茂名模拟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盘江北岸,为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1958
年,该县引入黑葡萄等优良品种,
90
年代,经过权威鉴定,证实了黑葡萄是法国最古老的
酿酒名
种之一玫瑰蜜,
21
世纪初,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
3 520
公顷
。
1
3
4
5
6
7
8
9
10
2
1
3
4
5
6
7
8
9
10
2
从
2004
年始,弥勒市每年举办
“
中国
—
红河民族文化旅游暨弥勒葡萄节
”
。该市目前共有
7
家葡萄酒加工厂,加工能力强大。但近年来弥勒葡萄产业发展势头受挫,龙头企业牵引力偏弱,品牌影响力不高,地方政府拉动力不足,社会对云南红酒品质议论纷纷等,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1)
从自然因素方面分析弥勒市干热河谷气候形成的原因。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2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弥勒
市纬度低,位于亚热带,温度较高;山高谷深,山谷盛行下沉气流,导致谷底少雨且增温明显
(
或本地区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出现焚风效应,温度较高
)
;西南季风受地形阻挡,深入云贵高原内地时,空气变得相对干燥
(
或本地区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出现焚风效应,降水较少
)
;光照强,谷地植被稀疏,逆流增温,蒸发大。
(2)
根据弥勒葡萄种植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推测弥勒葡萄的生长习性。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该
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说明弥勒葡萄生长周期内喜光、喜高温;该地区气候干旱,说明弥勒葡萄耐旱
(
或抗旱
)
;该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说明弥勒葡萄耐贫瘠。
(3)
分析众多葡萄酒加工厂集聚弥勒市的原因。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接近
葡萄产地,拥有优质而丰富的原料;临近公路铁路,交通便利;靠近昆明等大城市及西南边陲,国内外市场广阔;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
(4)
弥勒市计划将葡萄产业作为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为此请提出你对弥勒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2
答案
加大葡萄产业宣传力度;培育创新机制,创建知名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
(
或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激励龙头企业发展
)
;将酿酒葡萄、鲜食葡萄与观光体验旅游相结合;延长葡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