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1 MB
- 2021-04-28 发布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第二课时 意识的本质
(意识与客观事物、人脑、实践的关系)
【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各个击破)
1. 知识目标: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要在实践中才能形成,物质与
意识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反映的学习,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
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难点】意识是人脑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反映而形成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举例,学生分析:“庄周梦蝶”
回顾:意识与物质世界、人脑的关系
【讲授新课】
1. ⑴教师活动:
⑴让生结合“狼孩故事”探究:是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
人的意识?
⑵生得结论 5: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客观存在
2.活动:让学生“画鬼”,找两个学生到黑板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画鬼的依据是什么?
2. ⑴投影 “宗教图片”结合学生画鬼的经历,得出
结论 6:无论正确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结论 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⑵补充讲解:错误意识和正确意识的区别。
举例:
十六世纪前“地心说”占统治地位,认为世界万物有上帝创造;
十六世纪“日心说”提出人们开始研究太阳系的构成;
十八、十九世纪人们发现太阳系中的许多成员,并逐步扩展到银河
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银河系以外的巨大恒星系统,并由九大行
星的认识转变成目前的八大行星的认识。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会不一样?
人们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的原因: ( 出现正确与错误意识的原因)
3. 学生小结本课(意识的形成过程)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