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1-04-28 发布
课时规范练47 中国地理分区
课时规范练第98页
高考题组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2 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径流量+蒸发量)的比值,绿水比例最大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A项正确。而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黑龙江流域降水大多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故B、C、D三项错误。第2题,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的水分,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作用显著,C项正确。水田改旱地,旱地作物吸收水分少,蒸腾作用小,A项错误。植树造林、修建梯田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B、D两项错误。
模拟题组
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甲—华北平原 B.乙—内蒙古高原
C.丙—塔里木盆地 D.丁—黄土高原
4.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和取材,可以判断( )
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B.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
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 D.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5.清明时节,丙传统民居所在地区( )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答案3.B 4.D 5.D
解析第3题,甲图是窑洞,分布于黄土高原一带;乙图是蒙古包,分布于内蒙古草原上;丙图为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丁图为云南傣家竹楼。第4题,民居往往反映了自然环境特征。黄土高原植被不茂密;内蒙古草原地面坦荡,草类茂盛;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河网密度小;云南傣家竹楼分布区气候湿热,树木葱茏。第5题,丙地为华北地区,清明时节梨树开花、柳吐新芽;“家家打稻趁霜晴”为南方秋季的景观;“新雨山头荔枝熟”为夏季景观;“小麦登场雨熟梅”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
(2018广东湛江质量检测)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 ℃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完成6~7题。
6.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7.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城镇为我国入春最早的地区
B.丁城镇与乙城镇入春时间较晚,且形成原因相同
C.影响丙城镇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
D.全年皆冬区与全年无冬区都没有春季
答案6.B 7.C
解析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大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类型比较相似,A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项正确。若受海陆分布影响,则等值线应与海岸线大体平行,C项错误。入春时间主要与气温相关,而大气环流对气温影响相对要小,D项错误。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甲为四川盆地,除了无冬区外,四川盆地是入春时间最早的地区,但若包括无冬区,则甲并不是入春最早的地区,A项错误。丁城镇入春时间较晚,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乙城镇位于青藏高原,入春晚的原因主要是海拔高,因此两地形成原因不相同,B项错误。丙镇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入春时间较晚,C项正确。全年皆冬区说明终年气温较低,全年无冬区说明该地冬季并不寒冷,应该存在春季,因此D项错误。
(2018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8~9题。
8.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不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N、T两地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
B.喜马拉雅山脉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缩小
D.我国1月0 ℃等温线南移
9.导致S地和T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地形 纬度 B.距海远近 季风环流
C.地形 季风环流 D.纬度 地形
答案8.B 9.A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微型冰河世纪”时期气温会降低,N、T两地的小麦收获期会推迟,导致图示N、T两地的等值线南移,A项说法可能。气温降低,雪线会下降,B项不可能。气温下降,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向南移,范围缩小,C项说法可能。气温下降,我国1月0 ℃等温线南移,D项说法可能。综上所述,B项符合题意。第9题,根据图示可知,T处的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S处位于横断山脉边缘,等值线大致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受地形影响较大。综上所述,A项正确。
(2018山西太原模拟)荔枝口味鲜美,但极不耐储藏。荔枝树的生长喜温暖,不耐冰雪霜冻,极端低温若低于-2 ℃,则来年基本绝收。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三江交汇的河谷处,与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荔枝主产区相距400余千米,是荔枝种植的一块“飞地”。下图示意合江县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0~12题。
10.合江县荔枝主产区的冬季气温接近岭南地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
C.地形因素 D.纬度因素
11.合江县荔枝的市场售价比岭南同类品种高2~3倍,是因为( )
A.生长期长,荔枝上市晚 B.气温日较差大,荔枝甜度高
C.光热充足,荔枝品质好 D.灌溉水源充足,荔枝水分大
12.唐诗曰“锦江(今成都市)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如今四川荔枝产业仅分布在合江县,造成该空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饮食习惯的改变 D.气候条件的变化
答案10.C 11.A 12.D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内,冬季都受冬季风影响,大气环流相同,A项错误。我国冬季气温主要受冬季风影响,两地均不靠近海洋,海陆因素影响相对较小,B项错误。合江县荔枝主产区的纬度较高,但是冬季气温接近岭南地区,主要是受盆地地形影响,气温较高,C项正确、D项错误。第11题,合江县纬度较高,气温较荔枝的主产区低,所以生长期长,上市时间晚,弥补同类产品空档期,所以市场销售价格高,A项正确。荔枝生长期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B项错误。合江与岭南气候类型相同,光照条件差异不大,C项错误。荔枝水分含量大,则甜度下降,品质差,D项错误。第12题,随着社会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市场越来越广,应当会促进荔枝生产规模扩大,A项错误。荔枝属于经济林果类,经济效益较高,生产结构调整不可能将荔枝树铲除,B项错误。饮食习惯是长期形成的结果,不可能短时间改变,C项错误。唐诗曰“锦江(今成都市)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如今四川荔枝产业仅分布在合江县,说明过去成都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荔枝生长,而如今该地不适宜荔枝种植,造成该空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所致,D项正确。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曲流是指河流在平缓地区形成的连续弯曲河道。流经太行山北段的拒马河,古时“水势巨大,如万马奔腾”,因此得名。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拒马河的曲流在雄峻峡谷中蜿蜒流淌,地质专家将这种独特的景观命名为曲峡地貌。2006年,十渡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下图所示为拒马河的地理位置、遥感图像和河湾形态。
(1)说明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
(2)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古时几乎没有桥梁,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分析其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十渡镇的很多古村落经历了一次“萧条—复苏”的发展过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2)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
(3)萧条: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
复苏:十渡地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从外力作用来看,先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曲流地貌,再经地形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曲峡地貌。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即曲峡地貌。第(2)题,主要考查古渡口的形成。本题需从不适合建桥和过河需求两方面分析。从流速和聚落分布考虑,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所以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第(3)题,主要考查影响古村落衰落和复兴的原因。古镇萧条是由于经济落后、劳动力外出;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改革开放后,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所以古镇的经济萧条。古镇的繁荣主要从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两方面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钾肥是三大农业化肥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消费国,国内钾肥生产供不应求,需大量进口。察尔汗盐湖蕴藏着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在盐盖上。1958年,国家决定在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当年出产钾肥1 000吨,填补了中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2015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下图为察尔汗盐湖位置图。
(1)说明我国是世界钾肥消费大国的原因。
(2)分析察尔汗建设钾肥生产基地之初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
(3)说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在盐盖上的原因。
(4)请为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提出建议。
答案(1)钾肥能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对钾肥需求量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钾肥浪费严重(或我国缺钾土地比重大,钾肥施用量大等)。
(2)海拔高,寒冷时间长,缺氧,降水少,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建设之初,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盐盖坚硬,路基牢固、稳定;盐盖平坦,施工方便,建设成本低(或气候干燥,道路维护方便等)。
(4)加大钠盐、镁盐等的开发力度,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等。
解析第(1)题,我国是钾肥消费量大国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种植面积大、科技落后、浪费严重等方面回答。第(2)题,建设钾肥生产基地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可以从海拔、地形、水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回答。第(3)题,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在盐盖上,其原因可以从路基牢固、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等方面回答。第(4)题,关键是对“资源综合开发”的理解,需要从加大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等方面提出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的措施。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13-2中国地2021-04-28 09:35:5879页
- 高考同期声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2021-04-27 14:04:2514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27 12:18:1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25 21:21:2146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5 16:37:5844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48:0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