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MB
- 2021-04-28 发布
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2.知道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及弊端。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之初,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发展工业,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建国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基本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2.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
的作用。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而且造成国民经济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在农村,社员凭工分参与年终分配,收入差距很小;在城镇,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1.基本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1)在计划管理上,一般是国家自上而下地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成本、利润等。
(2)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全部或大部上缴,开支由国家拨给。
(3)在物质管理上,国家对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资料,实行统购统销、统一分配、限量供应的办法。
(4)在劳动管理上,实行由国家劳动部门统一分配的制度。
(5)在价格管理上,许多产品都由国家统一定价。
(6)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把企业划分为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把物资划分为中央管理的物资和地方管理的物资等。
2.积极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第二,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对点训练】
1.对计划经济体制积极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
B.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经济独立
C.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解析】 A项是其特点;C项是消极作用;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这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2.集权过多,片面强调中央集权领导,政企不分,采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
3.国家计划管得过细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影响了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对点训练】
2.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其影响有( )
A.在当时没有任何意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C.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D.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解析】 A项说法过于绝对;C、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师生归纳必记核心要点
两个特点: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三个作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三个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是( )
A.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
B.已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C.已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完成工业发展的任务( )
①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②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③适合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要求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生产解放牌载重汽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离不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恶性通货膨胀 ③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作用 ④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 C
4.下图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全国通用的粮票。当时,使用粮票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B.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活资料匮乏
D.国家掌握着人、财、物的分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连吃饭、理发、照相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到国营的单位去完成。
(1)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何特点?
(2)这一社会现实对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1)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这种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据上述论断,有人指出:计划经济在我国未起过积极作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
【答案】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的经济、社会条件,这一体制当时在许多国家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②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第二,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③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坚持这一体制,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④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