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4-28 发布
- 1 -
生物必修 3 练习卷漳州市普教室供稿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 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1—20 小题,每题 1 分;21—35 小题,每小题 2 分;
共 50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B 淋巴细胞和 T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 产生抗体 B. 产生记忆细胞
C. 导致靶细胞破裂 D.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B细胞和 T细胞均能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 T
细胞,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时抗体,故 B 选项正确。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组织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
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3.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饮水不足时,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液减少
B. 受寒冷刺激时会不由自主战栗,该反应涉及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
- 2 -
C. 小腿抽搐与人体内环境成分变化无关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
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
的分泌。
【详解】A、饮水不足时,由下丘脑产生,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使尿液增加,A 错误;
B、受寒冷刺激时会不由自主战粟,该反射涉及的中枢是下丘脑,B 错误;
C、人体缺钙会引起小腿抽搐,因此和内环境成分变化有关,C 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同时也受神经的支配,D 正确。
故选 D。
4. 一个寒冷冬季,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这时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毛细血管舒张 B. 温觉感受器兴奋
C. 人的体温明显下降 D. 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
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
的分泌。
- 3 -
3.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
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A、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寒冷的室外,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A 错误;
B、此时冷觉感受器兴奋,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错误;
D、此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5. 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 a 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 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C. 兴奋由 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D. 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信号转换过程。
【详解】A. 在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 正确;
B.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属于胞吐,B 错误;
C. 兴奋由 a→b→c的传递过程中有递质与受体的结合,能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 正
确;
D. 某些麻醉药可以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过程,D 正确。
6. 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在果实发育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体积增大
- 4 -
B. 在扦插时,可用细胞乙烯利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 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
长素具有双重性。
【详解】A、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
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 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 错
误;
C、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 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特别要记清楚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
而生长素是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7.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 四种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 5 -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 表示 T 淋巴细胞,b 表示 B 淋巴细胞,c 表示浆细胞,d 表示
记忆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
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
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由图示可知,d表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能迅速增殖分化,
产生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即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8. 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4-D 涂抹子房,得到
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左图,据图可以得出( )
A. 2,4-D 浓度超过 25 mg·L-1,对果实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 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 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大约为 20 mg·L-1
D. 2,4-D 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 6 -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
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图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 2,4-D 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
2,4-D 浓度在 0~20mg/L 时,随着 2,4-D 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 浓度超过 25mg/L
时,随着 2,4-D 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详解】A、2,4-D 浓度超过 25mg•L-1时,随着 2,4-D 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A
错误;
B、因无生长素作对照组,故不能得出 2,4-D 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结论,B 错误;
C、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 2,4-D 浓度为 20mg•L-1时,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最大,所以 2,
4-D 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大约为 20mg•L-1,C 正确;
D、曲线只能说明 2,4-D 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说明 2,4-D 抑制果实发育,故未显示 2,4-D
的两重性,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9.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
约 20—4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
A. 种群数量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
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
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
变化的。
【详解】A、种群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
- 7 -
定型和衰退型,B 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 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选 B。
【点睛】
10.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④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避开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
边;
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①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
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
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①正确;
②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以及这两条边夹角中的
个体,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②错误;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较密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
计算所得数值偏大,③正确;
- 8 -
④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避开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发病率偏
小,④错误。
综上①③正确。
故选 B。
11. 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
该岛,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低的火山灰上,
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相同的变异
B.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就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
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土壤酸碱度这一特定的环境只是
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A错误;
B、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是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定
向性,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
C、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说明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因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不能交配,
或者能杂交但产生不育的后代,D错误。
故选 C。
12.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 9 -
A. 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小
动物时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特点。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
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 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个体微小,不能用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
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 正确;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
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和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
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它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它
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请判断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 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 灌木与它抑制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 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信息传递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 10 -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种间关系包括
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关系。
【详解】A、某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 正确;
B、该化学物质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体现了信息调节种间关系,B
错误;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会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是竞争关系,C 正确;
D、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物种,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D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群落中的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能正确判断各种信息所属的种类;识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能根据
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
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出现
A.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
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无法作用到组织细胞上,不能发挥作用,导致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含量增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从而是血糖水平下降)。
15.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
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 11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
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
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
是靶器官,A 正确;
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
调节,B 正确;
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肾上腺,而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
心脏,C 错误;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正确。
16. 某人在沙漠中迷路,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状态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
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 错误;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合成和分泌抗利尿
激素,C 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
的重吸收,D 错误。
- 12 -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缺水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稳态的过程。
17.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
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
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226 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 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总量
C.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
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显然在退化林地上所进
行的自然恢复林不属此例,应为次生演替。
【详解】A、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A 正确;
B、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
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正确;
C、人工种植的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226 种,
从题目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丰富度低,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应属于次生演替,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意在考查
考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 13 -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
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19.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
分泌液中。病毒侵染机体内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病毒的清除。
【详解】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不能进入细胞内,A 错误;
B、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能分解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原理不同,B
错误;
C、Rous 肉瘤病毒是生物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
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细胞数量有关,体内该病毒浓度低,而 T 细胞
数量多,意味着该病处于潜伏期,D 正确。
- 14 -
故选 D。
【点睛】
20.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
体( )
A. 由 T 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 B 细
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 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抗
体能够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
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
裂解,C 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21.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
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
温变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皮肤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B正确;有
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C 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
的功能,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22. 下图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
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 15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
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 A 时,A所在
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详解】当刺激 A 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
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
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
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
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理解“细胞
膜内外 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 下图表示某儿童先后两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变化情况,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 16 -
A. C 点对应时刻是第一次接种时间,第二次接种时间在 E 点
B. CD 段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C. DE 段浓度上升的原因是记忆细胞数目的增多
D. BC 段相应的浆细胞中内质网膜不断转化成高尔基体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的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
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
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他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
降低
【详解】A、第一次接种时间在 B点之前,第二次接种时间在 D 点之前,A错误;
B、BC 段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B错误;
C、DE 段浓度上升的原因是浆细胞数目的增多,C 错误;
D、BC 段相应的浆细胞中分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内质网膜不断转化成高尔基体膜,D 正
确。
故选 D。
24. 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 1~2 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
- 17 -
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B. 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 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
D. 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是协同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题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
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该图说明植物生命活
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2、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休眠,
抑制种子萌发。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浓度下降,说明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
裂从而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
B、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先增多后减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萌发,B
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减少的同时赤霉素的含量增加,可说明二者
对种子萌发起拮抗作用,C 正确;
D、据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会增加,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和细
胞伸长,而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故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种子的萌发,D 正确。
故选 B。
25.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 若 X 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①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 18 -
B. 若 X 表示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则①可能代表淋巴因子
C. 若 X 表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 激 素
D. 若 X 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垂体
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2.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
【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即抗利尿激素可抑制排尿,A 错误;
B、若 X 表示 B细胞的增殖、分化,则①可能代表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
化,B正确;
C、若 X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促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若,C 正确;
D、若 X 代表血糖含量,②可能代表胰岛素。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含量,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26. 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 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 ATP
C. 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 19 -
【答案】D
【解析】
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的糖蛋白,结果使白细胞黏着,A 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
移均是耗能过程,消耗 ATP,B 正确;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白细胞需进
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 错
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化等
27. 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
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 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 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C. 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以种群密度的调查为背景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和群落结
构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详解】据图分析,2008、2009 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A 错误。
调查豚草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随着豚草种群数量的增加,狗尾草种群密度减少,龙葵消失,所以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
速度与方向,C错误。
- 20 -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会保持 J 型增长,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
种群生存压力增大,增长率下降,最终可能达到稳定,D错误。
【点睛】物质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会通过种间关系对其
它种群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群落演替;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不会持续增长。
28. 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由 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 B、E 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 B、C、D 被 E 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 A 是无
机环境、B 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
进来,因此 E 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C 和 D 均为消费者。
【详解】A、B 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过程中实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B→C→D 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B 正
确;
C、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 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
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 B、E 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
D、E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 错误。
故选 D。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9. 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
- 21 -
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 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 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 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并且由于主要食虫的鸟类的食物是虫,所以图示中三种
鸟类不能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根据植食性鸟类的特点,并不是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B错误;
C、在领域面积相同的时候,植食性鸟类体重大,可能是因为植食性鸟类的营养级低,能量损
失少,不是因为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C错误;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D 正确。
故选 D。
30. 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
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捕食黑线姬鼠增加,黑线姬鼠
种群密度将下降,A 正确。根据第一次捕获数量/总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
次捕获的总数,有 100/总数量=2/280,可推出总数量=(100×280)/2=14000,该农场黑线姬
- 22 -
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4000/140=100 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C 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D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的特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
层次的考查。
31. 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
程中大部分 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 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 汗腺导管重吸收 Na+需要消耗 ATP
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
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出汗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 错误;
B、出汗能增加散热,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B正确;
C、汗腺导管重吸收 Na+的方式为主动吸收,需要消耗 ATP,C 正确;
D、出汗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D正确。
故选 A。
- 23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2.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
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 效应 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 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
患者将自身的胰岛 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 B 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
正常生理水平,B 错误;由题干可知,效应 T 细胞能够选择性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
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 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 B细胞裂解死亡的,C 错
误;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 T 细胞增
殖的免疫抑制剂,D错误。
33.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357J.m-2.a-1
D.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 24 -
【解析】
【详解】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
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
/31920=25%;B 正确。
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
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
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
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能量流动
34.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
地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m×10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
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 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 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
- 25 -
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 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
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 正确;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35.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
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 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
与清水组相比,蔗糖组和细胞分裂素组中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高,说明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
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 正确;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提供能量,B 正确;蔗
糖+细胞分裂素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高,说明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
鲜,C正确;第 5 天清水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低,此时脱落酸含量最高,D错误。
【考点定位】实验结果(曲线图)分析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36.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
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 26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
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个年龄组成个体
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鱼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
化趋势是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此方法常用于调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_____。
【答案】 (1). 增长型 (2). 衰退性 (3). 稳定型 (4). 分别为 400 个、420 个、
400 个 (5). 1∶1∶1 (6). 稳定型 (7). 保持稳定 (8). 标志重捕法 (9).
活动能力 (10). 单行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
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
度会越来越小。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27 -
【详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
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
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
(55+42+39+264)=400∶420∶400≈1∶1∶1,显然个年龄区段的比例适中,为稳定性,由此
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所以调查这一
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
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 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某些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内液体总称为_________,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
要是指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填写图中 D、E 系统的名称:D_____;E_____。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的调节下
进行。
【答案】 (1). 内环境(细胞外液) (2). B (3). B、C (4). 消化系统 (5).
泌尿系统 (6).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 28 -
题图分析,图示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A为血浆,是血细胞直
接生存的环境;B 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 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直接生存的环境,A、B、C 共同组成内环境;D 表示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能将营养物质通过血
液循环运送到各个细胞;E 为泌尿系统。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虚线内液体总称为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
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
织液,即图中的 B。
(2)毛细淋巴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组织液和淋巴,即图
中的 B、C。
(3)结合分析可知,图中 D表示消化系统,E表示泌尿 系统,它们分别担负为组织细胞提
供营养和运输代谢废物的功能。
(4)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点睛】熟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联
系是解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38. 图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②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冷刺激后,图中_____(填序号)的含量最早增加,图中________(填序号) 可作用
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3)从图中看,③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③
进入血液后,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来调
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当饮水过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丘脑中的
- 29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
序号)激素释放,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抗利尿激素 (3). ① (4). ③ (5). 分
级 (6). 反馈 (7). 上升 (8). 渗透压感受器 (9). ④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下丘脑可以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
素,该激素又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而当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
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同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由垂体释放,最后促进肾小管对水分
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详解】(1)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确定,图中②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
激素作用于肾脏,④代表抗利尿激素。
(2)寒冷刺激后,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最早增加;图中③甲状腺激素
可作用于全身细胞,因此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3)从图中看,③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会反
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将减少,
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4)当饮水过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
图中④抗利尿激素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
过程;识记与水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以及激素的生理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9. 2014 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
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
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
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
体对该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
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特有抗原 (2). T 细胞 (3). 特异性 (4). 记忆细胞 (5). 效
应 T 细胞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
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
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进入机体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1)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特有抗原或(抗
原决定簇)不能暴露出来,则不能呈递给 T 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
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该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还能产生记忆
细胞、效应 T 细胞,从而提高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对病毒达到预防的目的。
【点睛】熟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情景进行分析、
综合从而正确解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0. 下图 1 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图 2 中 N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Y、Z 合称为
- 3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
用部位是 B、D、E(屈肌)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
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 1 结构一个。实验步骤、实验现
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观察部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用电流
表分别测定 A 与 C 的电位变
化,观察 E 的收缩情况
①
则证明毒素的
作用部位是 B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 E,用电流
表分别测定 A 与 C 的电位变
化,观察 E 的收缩情况
A 与 C 的电位
变化,E 的收缩情
况
②
则证明毒素的
作用部位是 D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 E,用电流
表分别测定 A 与 C 的电位变
化,观察 E 的收缩情况
③
则证明毒素的
作用部位是 E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突触 (3). ①电刺激Ⅰ时,A 有电位变化,C 无电
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电刺激Ⅱ时,C 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4). ②电刺
激Ⅰ时,A 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电刺激 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5).
③电刺激Ⅰ时,A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电刺激 E(屈肌)时,E(屈肌)不
收缩
- 32 -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
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反射弧结构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题图分析,图 1中,Ⅰ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Ⅱ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图 2
中,M是突触小体、N 是突触小泡、X是突触前膜、Y 是突触间隙、X 是突触后膜。
【详解】(1)图 2 中 N 的名称是突触小泡,X、Y、Z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合称为突触。
(2)由图可知在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因为其与有神经节的传入神经相连,还
与传出神经相连。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B、D、E(屈肌)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
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①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 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 有电位变化,E
(屈肌)能收缩,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B。
②刺激Ⅰ时,A 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 E时,E(屈肌)能收缩;则证明
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D。
③刺激Ⅰ时,A 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 E时,E(屈肌)不收缩,则证明
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E。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及神经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
- 33 -
(1)阶段Ⅰ和Ⅲ大豆种子的鲜重增加明显,阶段Ⅰ中,水进入种子胚细胞的穿(跨)膜运输
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Ⅲ中,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存
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阶段Ⅱ期间,大豆种子胚细胞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霉素/生长
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阶段Ⅲ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___________。
(3)若测得阶段Ⅱ种子吸收 O2与吸收 CO2的体积比为 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
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答案】 (1). 自由扩散 (2). 自由水 (3). 赤霉素(赤霉素/生长素) (4). 生
长素(IAA) (5). 抑制 (6). 6∶1 (7). 增加 CO2浓度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
2、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合成 ATP 的过程,
种子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 34 -
【详解】(1)阶段Ⅰ种子吸水膨胀,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阶段Ⅲ种子萌发,新
陈代谢旺盛,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2)根据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的特性分析,在阶段Ⅱ期间,大豆种子胚细胞合成的赤霉素
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阶段Ⅲ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的作用下,根尖产生的
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导致根尖内生长素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而根对生
长素反应敏感,故根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
(3)设阶段Ⅱ种子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X,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 Y,则由关系式可得:
6Y:(6Y+2X)=1∶3,解得,Y∶X=1∶6。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
糖之比为 6∶1。
(4)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提高光
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因此在大田种植过程中注意合理密植。
【点睛】熟知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
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解释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生物学问题是本题
考查的重点。
- 35 -
相关文档
- 【历史】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毕2021-04-28 03:03:249页
-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2021-04-27 22:33:5426页
-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一中学2019-22021-04-27 19:10:4418页
-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华安一2021-04-27 17:40:138页
- 【地理】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第2021-04-27 14:58:558页
- 【地理】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一中2021-04-27 13:17:1919页
-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2021-04-27 10:50:319页
-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2月适应性2021-04-27 10:04:016页
-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2021-04-26 01:15:178页
-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2021-04-25 23:39: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