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A)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汉初形成的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惯例,解决了列侯武将为丞相的严
重弊端,出现了“无爵升相”的现象。此举旨在
A. 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B. 推行独尊儒术思想
C. 改变丞相的选拔标准 D. 有效抑制豪强兼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惯例,形成“无爵升相”,扩大了皇帝的权
力,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故选 A;B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
2. 罗马公民来自分布在罗马城以外农村的地域性部落。共和国时期,部落中有公民身份的富
人或上层人士往居住在罗马城里,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而那些穷人则难以经常出席。由
此推知,罗马共和国
A. 穷人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B.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C. 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 D. 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罗马共和国时期,居住在罗马城里的有公民身份的富人或上层人士能够经常参加公
民大会,穷人则难以经常出席,说明罗马共和国政治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故选 C;材料反
映穷人由于居住在农村而难以经常出席公民大会,并非穷人无权参加公民大会,排除 A;B 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3. 民国肇始,“党会既多,人人无从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
有问及贵党者”。这种现象
A. 表明民众民主意识普遍觉醒 B. 助长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
- 2 -
C. 是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的根源 D. 体现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民国时期党会众多,国民参与党会现象很普遍,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潮
流,故选 D;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民主意识普遍觉醒,排除 A;材料反映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
不利于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 B;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C。
【点睛】
4. 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
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
在
A. 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 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 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北洋政府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官员
能否留任,目的是保持行政的稳定性,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文官考试制度,排除 B;材料反
映的是决定其能否留任的措施,并非选拔经世济变之才,排除 C;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建设没
有直接关系,排除 D。
【点睛】
5. 唐律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完全融进法律中,将礼与法合为一体,儒家伦理道德便成为人们的
行为规范。这说明唐律的特点是
①以礼入法 ②引经决狱 ③以礼制法 ④以经注律 ⑤以法护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儒家的伦理道德完全融进法律中”说明①正确;“将礼与法合为一体”说明③正确;“儒
家伦理道德便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说明⑤正确,故选 D;材料中不能体现唐律引经决狱和以
经注律的特点,②④错误,排除 ABC。
- 3 -
6. 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中的许多制度、原则、法律概念和术语,均来自罗马法。1900
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法学会纂》为蓝本编写;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如丹麦、
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也都仿效法德两国私法体系。这说明
A.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确立了立法规范 B. 大陆法系的形成深受罗马法影响
C. 近代法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 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均来自罗马法”“是以古罗马《法学会纂》为蓝本编写”“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如丹
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也都仿效法德两国私法体系”等信息可得出罗马法对欧洲法律产生了
深远影响,故 B 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制的法律,与西方的不同,并不能为其提供规范,排
除 A;C 项不是在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C;D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D。
7. 1954 年第一届全国入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渐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
A. 初步确立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B. 使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
C. 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宪法和 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法
律保障,故 C 正确;1954 年宪法初步确立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故 A 错误;1982 年宪法使
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故 B 错误;1999 年才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 D 错误。
8. 唐朝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城,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
的巨大影响,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也有许多来自西亚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
居。这反映了唐朝
A. 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B. 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
C 深受外域文化影响 D. 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唐朝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城,唐朝文化对周围国家产生
- 4 -
深远影响,说明唐朝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并非民族
之间交往,排除 A;材料反映唐朝文化对周围国家影响很大,无法体现对外经济贸易繁荣,排
除 B;材料反映唐朝文化对周围国家影响很大,无法体现唐朝深受外域文化影响,排除 C。
【点睛】
9.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这些条件有
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
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获取经济利益
C. 维护国家安全 D. 加强统一管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可
知,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故选 C;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
料反映朝贡制度目的在于消除外邦人的威胁,排除 D。
【点睛】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其中,
中国处理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是
A. 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B.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
C.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D.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2012 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
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故选 A;习近平总书记在十
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
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 B;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
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排除 C;中国对非洲国家提出的“真、实、亲、诚”外交原则,
排除 D。
【点睛】
- 5 -
11.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而 1945 年签署的《联合国
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
A. 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B. 联合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C. 国际联盟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D. 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体现了战后对于国际安全考虑的更全面,说明集体安全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强权色彩,排除 B;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的工具,
未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法,排除 D。
12. 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
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
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A. 区域经济差异增大 B. 商业政策的调整
C. 国家统一的推动 D. 海外贸易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长途贩运贸易的主要商品由奢侈品、生活必需品转变为民生用品,结合所学可知,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的区域化趋势,推动长途贩运主要商品的变化,故选 A;明朝一
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明朝是统一的国家,C 项无法解释明初与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贸
易的主要商品的变化,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排除 D。
【点睛】
13. 以下是 1901—1911 年,中国海关每年平均税率表,一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出现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6 -
A. 中国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 B. 近代工业的落后
C. 清政府无意提高海关税率 D. 外国商品的倾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的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因此关税的制定主要由西方控
制,使中国关税处于低位,故 A 项正确;BD 项与关税较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清政府有意
提高关税,但却没有掌握关税大权,故排除 C。
14.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其原因是
A. 中央权力的弱化 B. 赋税制度的变化
C. 经济发展的迟滞 D. 保甲制度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
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故选 B;AC 不符合史实,排除;D 不是
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
15. 1949 年 4 月到 1950 年 3 月,先后发生了四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物价上涨风潮。同时,金
银、外币的黑市交易活跃,高利拆借等金融投机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人民币发行和币值稳定。
这一时期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是
A. 推进人民币发行和全国币制统一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7 -
C. 调配物资,打击投机倒把现象 D. 防止通货膨胀,确保金融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初期的货币金融政策是针对物价上涨风潮和金融投机活动,
因此这一时期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确保金融稳定,故 D 正确;材料信
息未强调全国币制统一,故 A 错误;一五计划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错误;
材料中没有调配物资的信息,故 C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 科举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 年),
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
达 30 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
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
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
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
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
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 年)英
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
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
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
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
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材料,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年)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
- 8 -
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
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思想禁锢、僵化、
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方国家原有的官员选拔
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 19 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平等竞
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考试内容和不依
附于王权、政治独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这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而中国由于固守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工
业文明的发展潮流。
这一观点既看到了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借鉴,同时又强调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西
方文官制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得出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
能力强;根据“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可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根据“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
的出路”可得出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
(2)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并结合所学可判断出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分析时可结合工业革命开展后,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概括。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圣谕宣讲”是清代统治者宣扬统治思想和统一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明清
以来,地方土司制度弊端显现,不断威胁中央政权。为加大对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的
社会控制,清政府令地方官员将“圣谕六条”及宣讲内容写入“乡规全书”,令专人定期宣
讲,作为当地最高行为准则和治理规范。圣谕宣讲以“礼法结合”“出礼入刑”的传统法律
思想为核心,同时宣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权威以及文化的重视。
圣谕宣讲加深了乡民对大清律法精神和内容的认识,直接有效地实现皇权对乡民的震慑,传
播大清律法的内容,扩大了国家法律的效力范围。
- 9 -
——摘编自王虹懿《从“圣谕宣讲”看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云南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宣讲内容法律化;礼法结合;(活动形式官方化)政府主导;维护封建专
制统治为目的;因俗而治,灵活变通;乡约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约束力;利于法律威慑力
维护礼教。
(2)影响:利于中央和地方法制统一;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利于国家法律在边疆地区的推
行;加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令专人定期宣讲,作为当地最高行为准则和治理规范”得出宣讲内容
法律化;根据“圣谕宣讲以“礼法结合”“出礼入刑”的传统法律思想为核心”得出礼法结合;根据
“清政府令地方官员”得出政府主导;根据““圣谕宣讲”是清代统治者宣扬统治思想和统一社会
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得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根据“同时宣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
出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权威以及文化的重视”得出因俗而治,灵活变通;根据“圣谕宣讲加深了乡
民对大清律法精神和内容的认识,直接有效地实现皇权对乡民的震慑,传播大清律法的内容,
扩大了国家法律的效力范围”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约束力,利于法律威慑力维护礼
教。
(2)影响:根据“圣谕宣讲加深了乡民对大清律法精神和内容的认识,直接有效地实现皇权对
乡民的震慑,传播大清律法的内容,扩大了国家法律的效力范围”可从利于中央和地方法制统
一、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利于国家法律在边疆地区的推行、加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管理,强
化中央集权、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概括。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
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
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
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杜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
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
- 10 -
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
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
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
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答案】(1)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救济思想多元;各种社会力量参与。
原因: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政府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思
想的影响;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宗法观念的影响。
(2)认识:积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
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
易助长懒惰行为。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点:根据“从先秦时代起”得出产生时间早;根据“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
未发生动摇”得出以政府为主导;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
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得出社会救济思想多元;根据“民间救济层出不穷”得出各种社
会力量参与。原因: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
和佛教观念”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宗法观念的影响;根据所学,还
可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政府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等分析总结。
(2)认识:积极:根据“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目的在于缩小
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出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根据所学,还可从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容
易助长懒惰行为等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
【点睛】
1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将社会基层牢牢掌控,近年来也有学者提
出“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观点,认为“行政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
- 11 -
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又提出了“双轨政治理论”,认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
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
乡村治理模式”。
提炼材料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控制社会基层。
从秦朝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秦朝的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
命、管理。县下还有乡里亭的基层组织,皇帝政令通过邮传制度层层下达。明清时期民间的
乡约组织进行教化时也宣讲皇帝圣谕,使乡约组织逐渐具有强制色彩,更起到维护统治、社
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中央能有效控制社会基层。
示例 2:中国封建社会皇权难以触及县治以下的基层。
中国封建社会多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地方郡县长官虽有皇帝任命,但县以下的基层基本是由
宗族势力所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不仅把持朝政,也在地方修建坞堡、庄园,形
成大小不同的割据势力。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各自为政,中央更难以有效掌控。宋代基层
差役法也是县令任命当地大户轮流负责税收。所以“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是固有的历史
存在。
示例 3:中国封建社会处在皇权与绅权、族权共同控制之下。
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包含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层,二者分别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
轨”政治轨道。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轨道是指中央统一的皇权通过整个政治官僚体系层层分
解下去,中央通过任命各级地方官员,直到郡县为止。在县衙以下,绅士实际上是乡村社会
的实际统治阶级,宗族等地方自治团体是士绅进行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以绅士乡约等地方
代表为核心的地方自治机构社会关系把基层状况向上传递,以促使皇权统治逐渐调适以适应
乡土社会实际。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处于“双轨制”模式之下。
【解析】
【详解】根据“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将社会基层牢牢掌控”可得出主题为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控制社会基层。论述时从历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及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概
括即可。如从秦朝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秦朝的郡县长官
均由中央任命、管理。县下还有乡里亭的基层组织,皇帝政令通过邮传制度层层下达。明清
时期民间的乡约组织进行教化时也宣讲皇帝圣谕,使乡约组织逐渐具有强制色彩,更起到维
护统治、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中央能有效控制社会基层。
- 12 -
相关文档
- 【地理】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2021-04-28 10:44:4313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04-28 10:44:2614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4-28 10:32:3739页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2021-04-28 10:24:479页
-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宜昌二中2019-22021-04-28 10:19:0021页
-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4-28 10:14:1924页
-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2021-04-28 10:10:4711页
- 北京工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2021-04-28 10:09:4722页
- 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石油中学2019-2022021-04-28 10:04:0221页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4-28 10:01:4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