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50 KB
- 2021-04-28 发布
专题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发表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发表过程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发表谈话。
(3)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②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4)历史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时间
1992年10月。
(2)内容
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召开
1993年11月。
(2)决议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召开:1997年9月。
(2)决议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向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特点及意义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特点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典例引领】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谈改革时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表明
A.民众对新时期的经济体制认识不清
B.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目的是纠正“左”的错误
C.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误区
D.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仍然处于徘徊之中
【答案】C
考向二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典例引领】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材料反映了
A.公有制经济逐渐实行了股份制
B.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变
C.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加快
D.非公有制经济逐渐主导
【答案】C
错误。
1.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国务院决定第一目标是压缩基本建设,从这里打开压缩社会需求的突破口,10多位副部长带领工作组开赴全国各地,1.8万个在建项目被勒令停建缓建,仅一年时间,全国投资规模减少近500亿元。这一措施表明我国
A.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B.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中困难重重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D.探索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
3.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4.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5.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7.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
A.说明计划经济己经破产
B.市场经济正逐步形成
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
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8.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其依据之一是中国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9.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3.25%,1993年增长了13.4%,1994年增长了11.8%,到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了35350亿美元,处于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
D.冷战结束,中国的外部环境大幅改善
10.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登载了这样一则短讯:“新华社北京(1979年)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才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
材料二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邓小平
材料三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邓小平的谈话内容为什么没有公开发表。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并从思想解放和实践效果两方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区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2017年北京卷)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考点冲关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国务院决定第一目标是压缩基本建设,从这里打开压缩社会需求的突破口”可知,中国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宏观调控,
故本题选D。21世纪初,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体制,故不选A;题干中的措施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非改革受挫,故不选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故不选C。
3.【答案】D
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故C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从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到1992年“统购统销”的取消,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统购统销”政策未涉及生产领域, 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D项不正确,故选D。其他选项均排除。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中收录的新词汇未涉及人们生活水平、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和工作重心转移,故A、B、D三项错误;表格中1978年、1996年、2012年所有制的成分不断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故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说明当时仍然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已经破产”说法错误,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初”不符,排除B项;“价格双轨制”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既有计划经济,又有市场影响,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间阶段,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对外开放的影响,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受苏联模式影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理论上也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水火不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在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故选A项;其余三项不是主要方面,排除。
9.【答案】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图表材料可知,政府定价、政策指导价逐步下降,而市场调节价则逐步上升,这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体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故选D。
11.【答案】(1)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思想还占主导地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还认识不清(或答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还是禁区)。
(2)核心思想: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思想解放方面: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打破了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践效果方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3)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体制是用市场和价值规律配置资源。
不同影响: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用市场配置资源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状况,要求学生从中体会思想的解放对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1)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
第(2)问,首先要理解材料二的核心思想,然后从思想解放和实践效果两方面阐述意义。
第(3)问,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配置资源方面,影响着重从劳动者的积极性方面来回答。
直通高考
1.【答案】C
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2.【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相关文档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二 题型一 2021-04-28 09:14:0112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2021-04-28 02:51:0610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毛泽东2021-04-28 01:11:3510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4-28 00:39:58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202021-04-27 20:01:5486页
-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大全集2021-04-27 18:22:1870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4-27 14:40:1219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42高考2021-04-27 13:02:328页
- 2013历史一轮复习研析高考教案19世2021-04-27 10:50:1115页
-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2021-04-25 22:13: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