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1-04-28 发布
模块四 现代世界
专题十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
高频命题点二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
”
模式
高频命题点
三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线索一:
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探索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制
度的活动,其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历程,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
线索二:
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
系列改革,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要点提炼
影响
“斯大林模式”
经济
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④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①增加了苏联的国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政治
方面
①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②党政不分;③个人专权;④民主法制被忽视;⑤缺少群众监督;⑥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019江苏苏州期初)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苏联完成
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
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
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C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答案
C
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实施,20年代末基本停止,与材料“始于1926年,
到1940年”不符,A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材料中“始于1926年”不符,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始于1926年,到1940年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相符,C项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表现,与材料中“主要是因为”不符,D项错误。
1.
(2019江苏苏州期中)《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
地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
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
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该序言认
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此判断密切相关的是(
A
)
高频命题点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
A.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
D.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答案 A
材料“1872年”“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
的写法了”表明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这与1871年巴黎
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A项正确;B、C、D三项的时间均早于1848年,
不会影响1872年对《共产党宣言》序言的修改,排除。
2.
(2019江苏南京、盐城1月)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
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
D
)
A.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答案 D
材料“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表明俄
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延续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俄国必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项正确,A项错误;“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战后才确立了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B项错误;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是七月事件后,与题
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
3.
(2019江苏苏州1月)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
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
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
见此时的俄国(
A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 A
根据材料“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
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俄国临
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临时政府又制造了七月流血
事件,威信尽失,十月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A项正确;面临严重危机的是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两个政权并存和阶级斗争处于僵持的局面是在二月
革命后,C、D两项错误。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区别
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属于反封建范
畴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
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
过渡到十月革命,革命性质也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转变
2.运用多元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1)革命史观: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
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
新的社会制度。
(4)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
工业化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1.
(2019江苏单科,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
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是
(
C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 C
本题以马克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考查
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历史解释素养,引
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经典理论的特征,增强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材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在批判中继
承和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旧世界的批判,不是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也不是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A、D两项错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表明是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不是简单的否定,B项错误。
2.
(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
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
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
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C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 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
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
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
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指出起义条件是否成熟,A
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
误;“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表
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
3.
(2013江苏单科,19,3分)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
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
……
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
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
“革命”是指(
C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彻底打
碎”“旧的国家机构”“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B、D两项与建立政权
无关;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苏维埃组织未掌握实权,故排除A项。C项正确。
高频命题点二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
(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
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
思想的是
(
A
)
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 A
材料“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说的是1921年实行的新
经济政策,其内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部分企业实行租
让制或租借制,A项正确;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
的措施,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
(2019江苏宿迁1月)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
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
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金为145亿卢布。据
此推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B
)
A.1917—1918年 B.1922—1925年
C.1935—1937年 D.1954—1960年
答案 B
材料“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
……
2个是合作社股
份公司”表明这一时期苏联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这属
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B项正确。1917—1918年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以
后的一年,这时实行全面公有制的经济政策,资本家的私营企业被没收,A项错
误;1935—1937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C项错误;1954—1960年
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错误。
3.
(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
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
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
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D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答案 D
材料“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
……
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
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
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事实,D项
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很难受经济危机影响,A项错误;模式僵化与衰退是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B项排除;取消自由贸易属于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C项错误。
时期
经济政策
调整原因
启示
1917—1918年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由工人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建
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只有保证农、
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稳定、高速地发展
1919—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
1921—1928年
新经济政策
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从1926年起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避免落后挨打
1.20世纪初苏俄(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2.从实质和影响的角度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实质不同:前者的实质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企图建立
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
渡;后者的实质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
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影响不同:前者虽然在当时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
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但从长远来看,它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工农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工农联盟。
事实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实践
证明,它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有
益探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典再练
1.
(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
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
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苏联政府将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作为推动农业集体化运
动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机械操作员即为其中一大举措,A项与史实不符,排
除;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其关注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而非它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与本题设问无关,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一方面导致苏联农业生产
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又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出现了农业并没
有明显增产的现象,C项正确;D项虽然也符合史实,并与本题设问有一定的联
系,但其相关性不如C项,排除。
2.
(2014江苏单科,15,3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年 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答案 B
1921年苏俄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
制不复存在,A、C两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9年,D项错误。故选B
项。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演
变。
3.
(2012江苏单科,17,3分)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
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
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
……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
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
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D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从材料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等,
可以判断出这是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变化,排除A
项。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D项
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
(2019江苏常州1月)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B
)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频命题点三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 B
材料“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
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表明政府提供了更多简易的、可供居
住的房屋,这有利于改善民生,B项正确。这一做法仍然属于行政命令而非经
济管理,A项错误;简式住房的建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而不会推动苏
联经济的高速发展,C项错误;建造房屋不属于发展重工业,D项错误。
2.
(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
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
的矛盾。
……
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
时
……
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
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
C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材料“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
……
当政18年”表明这里
的“掘墓人”是指1964—1982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C项正
确。斯大林、赫鲁晓夫与“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不符,A、B两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较短,与“当政18年”不符,D项错误。
比较
同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
异
(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所有制结构和商品经济方面入手
(2)前两个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后一个改革未见成效继而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3)前两个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修修补补;最后一个虽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但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
(1)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及启示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
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
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3.多角度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知识角度: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
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
上看,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决苏联片面发展
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没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
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
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
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
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
(2018江苏单科,18,3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
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
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
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C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 C
“把被撤销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
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企业
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
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D两项。
2.
(2015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
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
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B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 B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不存在所谓的制度变
革,连续铸钢法的发明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而是苏联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结
果,A项错误;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尖锐对立,“连续铸钢法”“被28个国家买
去专利”说明冷战背景下科技之间的交流是存在的,但认为“科技交流不受
冷战影响”,显然是以偏概全,不符合历史事实,C项错误;科研方向本质上是
由生产力发展和时代潮流决定的,而不是由经济模式决定的,D项错误。
1.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
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
A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 A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素养。《共产党宣言》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
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
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
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D错误。
2.
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
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C
)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摘编自“四月提纲”,当时列宁尚
未认识到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的重要性,排除A;二月革命建立的是工兵代表
苏维埃,排除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
共和国”,说明列宁主张向革命的第二阶段发展,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故
选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1932
年购买
额又上升
50%
左右。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
,
雇用
美国技术专家
,
于
1939
年建成的。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C
)
A.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机械化水平低下制约了工业化
C.注意利用国际市场
D.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答案 C
1931年至1933年,西方正值经济危机时期。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此
期间,苏联从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这反
映出当时苏联注意利用国际市场,故选C项。此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
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
新宪法的颁布,D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