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8 MB
- 2021-04-28 发布
第
15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
2.
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
综合思维
)
3.
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以区域图、地理事物分布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植被类型及地域分异规律,考查频度较高,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
[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
[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
一、陆地自然带
1.
成因
热量
水热状况
海陆位置
2.
特点: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
______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
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
以北半球为例
)
:
带状
【疑难辨析
1
】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提示
不是。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二、地域分异规律
1.
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M
→
N
方向
)
①
成因:
________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表现:沿
________
延伸,随
________
变化,如在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等,各自然带均呈东西方向延伸。
③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热量
纬线
纬度
(2)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O
→
P
方向
)
①
成因:同纬度地带,
___________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②
表现:沿
________
延伸,随
________
变化,如在
OP
沿线地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各自然带均呈南北方向延伸。
③
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降水量
经线
经度
[
思维拓展
]
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
(1)
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
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疑难辨析
2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
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2.
垂直分异规律
(1)
成因:随高度上升,
________
降低、降水变化。
(2)
表现:大致随
________
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3)
典型地区:纬度低、海拔高的山地。
温度
等高线
3.
地方性分异规律
(1)
成因:地方
________
、地方
________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2)
表现:沿一定
____________
发生变化。
(3)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地方性分异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地形
气候
地势剖面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
空间分异的制约因素:
_______________
。
2.
主要类型
分布
植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____________
地区
森林
热带雨林带、
_________________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_______________
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_______________
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
____________
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旱生植物
_____________
带和温带荒漠带
热量和水分
湿润和半湿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半湿润、半干旱
温带草原
热带荒漠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地方性
作物
生态
平衡
考点一 水平
(
纬度、干湿度
)
地域分异规律
【例
1
】
(2017·
全国卷
Ⅰ
,
1
~
3)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
(
左图
)
,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
右图
)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2)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
A.
用地类型差异
B.
居民爱好差异
C.
景观规划不同
D.
行政管辖不同
(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气温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东部
春
落叶阔叶
热量
第
2
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D
(3)A
用地
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
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
(
太阳辐射
)
水分
(
海陆位置
)
重要
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
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
(
东西方向
)
经线方向
(
南北方向
)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
南北方向
)
经度变化方向
(
东西方向
)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1.
(2019·
东莞调研
)
下图是
“
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
”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
(
)
A.
纬度地带分异
B.
干湿度地带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地方性分异
(2)
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
(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答案
(1)B
(2)C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我国第
28
次南极科考航线和
P
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
P
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解析
P
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干湿度地带分异
)
规律。
答案
纬度地带
(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
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干湿度地带
(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
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素养
区域认知:
自然带类型判读
1.
(2014·
全国卷,
4
~
5)
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
(1)
~
(2)
题。
(1)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
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
A.
海拔高
B.
种源丰富
C.
火山灰深厚
D.
光照充足
解析
第
(1)
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
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
(2)
题,据材料可知,
K
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
K
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
(1)A
(2)C
2.
(2015·
安徽文综,
23)
下图为
25°N
~
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题。
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
A.
荒漠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
答案
A
3.
[2017·
北京文综,
41(1)
,
10
分
]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
1
月和
7
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与自然带。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
10°S
~
15°S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1
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
7
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
热带草原带。
1
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
7
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考点二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
2
】
(2016·
全国卷
Ⅰ
,
10
~
11)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磷高累积区是
(
)
A.
高山草甸带
B.
高山冰雪带
C.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2)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 000
~
3 000
米处
(
)
A.
大气温度较低
B.
生物生产量较低
C.
土壤含水量较低
D.
地表径流量较小
[
审题能力培养
]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
(2)C
阔叶林
高山冰雪
高
大
1.
主导因素:
水热条件
由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先增多后减少
(
一般半山腰最多
)
。
2.
分异规律
(1)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3.
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影响因素有三个:
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
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
(
当然有极限
)
,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
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如下图所示。
4.
分析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差异
影响因素有三个:
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
②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③
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
(
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
。
5.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
0
℃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
℃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
(
热量或纬度
)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素养一
区域认知:
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
1.
(2016·
全国卷
Ⅲ
,
10
~
11)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
(
末次冰期
)
、
2
次冰期和
3
次冰期,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
A.
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
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
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
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
A.
日照更长
B.
气温更高
C.
植被更密
D.
海拔更低
解析
第
(1)
题,考查岩石圈
(
山地
)
、大气圈
(
气温
)
、水圈
(
冰川
)
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
B
项。第
(2)
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
B
项。
答案
(1)B
(2)B
素养二
综合思维:
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分析
2.
(2017·
全国卷
Ⅰ
,
37
,
24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
(
海拔
2 000
~
2 600
米
)
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
下图
)
。
(1)
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
分
)
(2)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
分
)
(3)
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
分
)
(4)
说明从
2 300
米至
2 600
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
分
)
解析
第
(1)
题,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
2 000
~
2 300
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
(2)
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
“
部分地区
”
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第
(3)
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
(4)
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
(1)
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
(
中下部,
2 000
~
2 300
米左右
)
。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
。
(2)(
未遭受干扰时
)
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
按单峰变化规律
)
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
(2 300
米左右
)
,低于阴坡最高值。
(3)
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
(
水分条件差
)
。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
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
(
水分、热量交换作用
)
增强。
考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常考
22
类基础图示之十四
)
【例
3
】
(
高考经典题
)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中所示山地
(
)
A.
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
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
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
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
该山地位于
(
)
A.
喜马拉雅山脉
B.
天山山脉
C.
祁连山脉
D.
昆仑山脉
[
审题能力培养
]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迎风坡
喜马拉雅
1.
依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
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2.
依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
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3
.
据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
.
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
东西走向的山
——
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甲所示。
(2)
南北走向的山
(
温带地区
)——
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5.
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
(1)
~
(2)
题。
(1)
该山地位于
(
)
A.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
北半球纸纬度地区
D.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
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
A.
东北信风
B.
东南信风
C.
西风
D.
东南季风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
D
项。第
(2)
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
A
、
B
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该地北坡为迎风坡,排除
D
项。
答案
(1)D
(2)C
素养
区域认知:
通过坐标图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2017·
北京文综,
8)
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
(
)
A.
海拔
3 000
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
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
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海拔
3 000
米左右月均温都在
0
℃
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
A
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
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多在
15
℃
以上,且山麓海拔低,接近海平面,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C
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
D
项错误。
答案
C
2.
(2018·
江苏地理,
9
~
10)
下图为
“
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
。据该山地海拔
2 500
~
3 400 m
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 mm
,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
,下渗占
2%
,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
(1)
~
(2)
题。
(1)
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
A.
地表蒸发
B.
植物截留和蒸腾
C.
地下径流
D.
转化为固态水
(2)
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
A.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
山地草原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荒漠带
解析
第
(1)
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
2%
,蒸发量占
28%
,另有
70%
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
2 500
~
3 400 m
,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
B
对,
A
、
C
错;小流域海拔
2 500
~
3 400 m
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
D
错。第
(2)
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
1 700
~
2 400 m
,年平均降水量为
230
~
330 mm
,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A
、
C
错;北坡海拔
2 400
~
3 400 m
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
230
~
330 mm
,应为山地草原带,
B
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
200 mm
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
D
错。
答案
(1)B
(2)B
考点四 地方性分异规律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
【例
4
】
(2015·
江苏地理
)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
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
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
A.
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
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
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
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审题能力培养
]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西
南季风
东北
冻土
不畅
积水
1
.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
理想状况
)
非地带性分布
(
现实状况
)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
理想状况
)
非地带性分布
(
现实状况
)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
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
理想状况
)
非地带性分布
(
现实状况
)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
地带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如
40°S
~
50°S
安第斯山的东侧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地方性分异。
(2019·
济南市一模
)
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
“
干热河谷
”
。
据此回答
(1)
~
(2)
题。
昌都地区水系及主要峡谷分布图
(1)
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
“
干热河谷
”
的谷底应分布的植被为
(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高山草原与草甸
C.
亚热带草原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2)“
干热河谷
”
的成因是
(
)
A.
大气环流
B.
海陆位置
C.
热岛效应
D.
焚风效应
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
30°N
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
“
干热河谷
”
的谷底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
(2)
题,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大多干旱少雨,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影响,在背风坡产生了焚风效应,降水少。所以
D
项正确。
答案
(1)A
(2)D
素养
综合思维:
影响地方性分异的因素
下图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某座山峰的
“
阴阳脸
”
景观,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
“
阴脸
”
,山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
“
阳脸
”
,两坡降水差距不大。
完成
(1)
~
(2)
题。
(1)
关于
“
阴阳脸
”
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阳脸
”
降水多,热量条件差
B.“
阴脸
”
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C.“
阳脸
”
坡度陡,土层薄,宜草类生长
D.“
阴脸
”
气温低,适宜树木生长
(2)“
阴阳脸
”
景观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
垂直分异规律
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
第
(1)
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西北地区,受西风带和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影响,西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
阴阳脸
”
景观中,
“
阳脸
”
位于南坡,降水少,热量条件好,
A
错。
“
阴脸
”
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B
对。
“
阳脸
”
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宜草类生长,
C
错。
“
阴脸
”
水分条件好,适宜树木生长,
D
错。第
(2)
题,
“
阴阳脸
”
景观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B
对。
答案
(1)B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