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04-28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高考诗歌常见的“赏析诗句”“分析主旨、情感”题型的内涵、设问方式、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2.通过示例分析,能够分析、鉴赏、书写这些类型的题。
3.教师能就这些题型进行适量的拓展,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阅读提供的有关这些题型的材料,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并提出问题。
2.学生通过对《预习案》提供的知识的了解进行典型例子的分析理解,不解之处提出问题,然后做“自主检测”。
3.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检测”题做题情况的批阅,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做适当的拓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高考接轨,提前为应对高考做准备。
2.边学边领悟诗歌的内涵与魅力,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素养。
预习任务
高考诗歌常见“赏析诗句”“分析主旨、情感”题型简介:
㈠赏析诗句的题型
1.内涵:赏析诗句是联系全诗的主旨,从诗句的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常见设问方式:
①诗歌“某某”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②请自选取角度赏析“某某”联。
③“某某”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④说明“某某”句的含意。
3.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①点明诗句意思,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了。
②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明确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④写出这些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4.示例分析
阅读下列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问:简要赏析“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这两句诗。
参考答案:
要点:“偏”字写出梅花独立不群的个性,而“雪月”的洁白无瑕衬托出梅花高洁的神韵,又以“不惹蜂蝶戏”
反衬,更突出梅花不趋时媚众、坚贞自守的品格。这两句意蕴丰富,梅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诗人品格的象征。
㈡分析主旨、情感的题型
1.内涵: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常见设问方式:
①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②请简要分析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③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④词中借用了“某某”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⑤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⑥“某”句化用了“某某”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①判断诗歌题材的类型。
②抓住相关诗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容理解。
③结合诗人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进一步思考。
④就上面提供的思考角度分别写出分析的每一条。
⑤结合相关诗句,就每一条进行分析解说。
4.示例分析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问: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本诗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愁。
诗歌通过“劳歌一曲”“解行舟”“西楼”等带有离别特征的事物写离别,以青山红叶这样的明丽景色反衬离别的愁绪,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很好地了表达了离别之愁。
自主检测
望江怨 送别
清 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问题意见
古代诗歌鉴赏(三)
1.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用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2.表达自己不愿与友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情绪,也表达了二人感情的深厚,还有自己对友人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