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2021-04-28 发布
作业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
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可以看
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A
2.1950 年 7 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
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从“1950 年 7 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
基”时期,C、D 两项不符合“1950 年 7 月”时间限制,联系当时史
实 A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
3.《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
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
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简单识记,扫盲和识字教育
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 A 项。
答案:A
4.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
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
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
育,故 C 项正确。全面教育的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相
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
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三者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答案:C
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彻底埋葬
帝修反),这一时期( )
A.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
C.高校停止招生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依据图片中的“彻底埋葬帝修反”出现在中学课本封面,
体现了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C 项表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A、D 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B
项开始于 1958 年。
答案:C
6.下表为我国在校生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其中初等教育的
变化得益于( )
A.《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B.“211 工程”计划的实施
C.“双百”方针的落实
D.职业教育中心的建立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在校生达 1 亿多人,反映了义
务教育的普及,A 项所述正确。B 项是关于高等教育的,C 项是关于
文艺和学术发展的,D 项属于中等教育,都不合题意。
答案:A
7.为解决下图中出现的现象,在教育投资上,国家启动了( )
A.“希望工程” B.“星火计划”
C.教育附加税计划 D.“扶贫工程”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
问题我国实施了“希望工程”。
答案:A
8.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同志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
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
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
A.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解析:“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是 1977 年,“政治路线的拨乱反
正基本完成”和“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在 1978 年,B、C、D 三项
都不符合要求,应排除。1977 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主抓的就是教育
工作,恢复高考制度,故应选 A。
答案:A
9.“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
下列相关的论断与这一战略相符的是( )
A.“科教兴国”战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的战略
B.在过渡时期为推进工业化,党和政府提出该战略
C.“两弹一星”成就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威力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它的理论基础
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政府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
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
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
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
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
略。因此,A、B、C 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D
10.纸质的收藏品充满了历史信息,启迪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下
图是一枚 1985 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
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D.《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85 年”。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
到创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A 项错误;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 项错误;高考制度得到恢复是在 1977
年,C 项错误;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与题干中邮票纪念封及反映的信息相符,D 项
正确。
答案:D
11.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
益于(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男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
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了 10 多年
年龄 25 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
解析:从推荐评语、家庭出身、文化程度等方面可以判断,此人
上大学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答案:C
12.1978 年《北京日报》号召“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 年,英语正
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 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
“英语热”向社会蔓延。这说明( )
A.中国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
B.中国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
C.学习英语成为国民的自觉行为
D.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解析:材料中中国兴起“英语热”,一是对外开放的需求,二是
学习国际通用语言,并不仅是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故 A 项错误;
1978 年后中国对外开放,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和平交往,因为英语
是国际通用语言,并非仅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故 B 项错误;根
据材料信息,政府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及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挂钩,
说明是政府在积极推动“英语热”,并非国民的自觉行为,故 C 项错
误;1978 年以来中国学习英语的浪潮不断高涨,说明中国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3.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由上联、下联内容可知,二者强调科技、教育,横批应包
括上述内容,B 正确;A 片面;C、D 与上下联关系不大。
答案:B
14.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与下列选项相关的图
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
解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则入选图片相关史实应发
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A 项是在 1970 年,B 项是在 1971 年,
C 项是 1973 年,D 项是在 1983 年。
答案:D
15.流行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
的是( )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
C.上山下乡、样板戏——“大跃进”时期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希望工程是 1989 年才提出来的,所以不可能是新中国成立
初期,排除 A 选项;放卫星、赶英超美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所以排
除 B 选项;上山下乡和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特有的词汇,所以排除 C 选
项。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才在中国推广起
来,所以 D 选项正确。
答案: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
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
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 本土 农业、 传统教育和
和政论文章 文学 工业 忆苦思甜
篇数 15 13 9 4
材料二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
“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
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
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
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
《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
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文学和
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
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战略、三个面
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
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32021-04-27 21:09:0313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82021-04-26 02:07:0811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12021-04-26 01:45:5415页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我是什么》2021-04-25 15:14:233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92021-04-22 19:08:28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42021-04-21 18:51:56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2021-04-21 16:34:54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12021-04-21 14:37:49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32021-04-21 00:25:1011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572021-04-20 19:11: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