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3 MB
- 2021-04-28 发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
1
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15·
权威预测
]
2015
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将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压线和风为主,以区域气候要素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形式为主。
01
教材基础夯实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图中
A
、
B
、
C
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
、
、
。
2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①
太阳辐射
②
地面辐射
③
大气逆辐射
④
太阳辐射能
⑤
地面
3
.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
和散射作用。
4
.
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_
实现的。
⑥
吸收
⑦
反射
⑧
大气逆辐射
[
巧学妙记
]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简单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图解如下:
1.
为什么说
“
高处不胜寒
”
?
提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2
.白天阴天时气温比较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这主要是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
1
.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
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差异。
2
.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
→
空气
运动
→
同一水平面上
差异
→
大气的
运动。
⑨
纬度
⑩
热量
⑪
垂直
⑫
气压
⑬
水平
[
易错易混
]
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有可能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2
.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⑭
水平气压梯度力
图示
⑮
水平
气压梯度力
⑯
等压线
⑰
低压
⑱
水平
气压梯度力
⑲
地转偏向力
⑳
平行
[
特别提醒
]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风向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有无而造成的。
3.
同一等压线图上,如何比较不同地点风力的大小?
提示: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02
核心要点研究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知识必备
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1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
大地暖
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
大气还
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技法点拨
1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地势高
→
大气稀薄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落实体验
1
.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
(1)
~
(2)
题。
(1)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
四川盆地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
解析
】
第
(1)
题,从图中可看出
①
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
是太阳辐射、
③
是地面辐射、
④
是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则大气削弱作用较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第
(2)
题,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地势较低,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即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
答案
】
(1)A
(2)D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应用
知识必备
1
.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
→
气流的垂直运动
(
上升或下沉
)
→
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
大气的水平运动
→
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2
.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
判断气压高低
判断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①
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
L
1
中,
P
A
′
>P
A
,
P
D
>
P
D
′
;在
L
2
中,
P
B
>
P
B
′
,
P
C
′
>P
C
。
②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
P
D
′
=
P
C
′
、
P
A
′
=
P
B
′
。
综上分析可知:
P
B
>P
A
>P
D
>P
C
。
(2)
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使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
“
高凸低凹
”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
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
近地面气压高低
→
根据温压关系,判读出气温高低
→
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
(
冬季的陆地
)
、白天的绿地
(
夜晚的裸地
)
、城市的郊区等。
(4)
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日较差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
近地面气压高低
→
判读出天气状况
(
低压多阴雨天气,高压多晴朗天气
)
→
日较差大小
(
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
)
。
3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
海陆风
形
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
山谷风
形
成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
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形
成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
“
城市热岛
”
,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力环流
影
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技法点拨
城郊温差越大,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差越大
(
而不是城市中心温度越高
)
,热力环流越强烈,热岛效应越明显。例如,从下图中可知等温线向低温弯曲最大处气温日较差最大,出现在前一日
22
时左右,城市热岛效应最明显,而不是出现在市中心温度最高
(21
℃
以上
)
的后一日
15
时左右。
落实体验
2
.
[2013·
山东基本能力,
58]
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
)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关知识。图中南北、东西虚线有相交点,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交叉点,故排除
C
和
D
选项;城市轮廓南北短东西长,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长短之分,水平距离较短的应为南北气温曲线,故选
A
。
【
答案
】
A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知识必备
1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
(
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2.
判断风力大小
(1)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
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
B
处风力大于
A
处。
(3)
不同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同,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
C
处风力大于
D
处。
技法点拨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
(
北半球
)
或向左
(
南半球
)
偏转
30°
~
4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
(
北半球
)
:
落实体验
3
.
[2013·
天津文综,
10]
2009
年
4
月
14
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回答下题。
4
月
14
日
20
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
单位:百帕
)
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解析
】
本题通过等压线分布图考查风暴潮的影响。材料中提到
“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
”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受低压系统控制并且为向岸风
(
偏南风
)
,
B
项正确。
【
答案
】
B
03
经典考题研究
例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典型例题
】
[2013·
北京文综,
5]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大气中
(
)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
①
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
②
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
③
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
④
在夜间减少
【
了解意图
】
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获取信息
】
[
提示
]
1.
紫外线 减少 红外线长波辐射 红外线长波辐射 红外线长波辐射
(
地面辐射
)
减少
2.
削弱
(
反射
)
减少 减少 增加 削弱 增强 较高 小
[
答案
]
B
例
2—
热力环流
【
典型例题
】
[2013·
浙江文综,
7]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
7
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下题。
有关拉萨
7
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
了解意图
】
本题主要考查降水日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读图及阐释地理原理的能力。
【
获取信息
】
[
提示
]
夜晚 白天 高 上升 下沉 少 降低 下沉 抬升 降水
[
答案
]
C
【
特别提醒
】
该地夜晚的降雨不是由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的,逆温层导致气流稳定,不易形成降水;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
要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山谷风是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谷地地区白天和夜晚的气流运动特征是学习中的难点,可以通过示意图的方式加深理解。“巴山夜雨”的成因与此类似。
例
3—
等压线与风
【
典型例题
】
[2013·
课标全国卷
Ⅰ
,
9]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
14
日
6
时的气压形势,
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
200
千米
/
天的速度东移。
读下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地
14
日
6
~
9
时的风向为
(
)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
了解意图
】
该题以气压系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和风向的判断能力。
【
获取信息
】
[
提示
]
150
75
东 东 偏南
[
答案
]
B
04
学科素能培优
规范审答系列
1——
关于地理选择题的审题指导
【
热考秀
】
[2013·
济南二模
]
下图为
1
月某日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
单位:
hPa
)
。
读图完成下题。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B
.此时,甲地天空中云量少于乙地
C
.甲乙两地都吹偏西风
D
.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
答案
]
A
【
角度说
】
1.
名师论审题
地理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考生要想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选择题至关重要。
(1)
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注意找出题干中的关键指导性词语。如
“
最多
”“
最佳
”“
最合适
”“
主要
”“
正确
”“
不正确
(
错误
)
”
等。
(2)
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
关于本题的审答
审题时要注意各选项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思维方法。
A
项涉及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判断该选项正误宜采用有关等压线疏密的比较法。
B
项涉及天气系统与云量的关系,云的形成等,宜采用原理分析法。
C
项涉及风的形成与力的关系,是对气压场中风形成原理的考查。
D
项涉及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应明确天气状况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05
随堂对点练习
06
限时规范特训
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 高考同期声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2021-04-27 14:04:2514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27 12:18:1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25 21:21:2146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5 16:37:5844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48:05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03: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