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00 KB
- 2021-04-27 发布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 项错误。反
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B
项正确。即使有完整的反射弧,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肌肉麻醉
后不能完成反射,C 项错误。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不相同,反射是
功能,反射弧是结构,D 项错误。
答案:B
2.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
A.丙酮酸氧化分解
B.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解析: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
递质;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B
3.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
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
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答案:D
4.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 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
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基本相同
C.低 Na+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 Na+浓度高于膜
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C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
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 a 点,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 点受刺激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不能证明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电表①比电表②先发生偏转
解析:a 点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的负电位变为
正电位,A 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 a 点受刺激产
生的兴奋,能够先后通过电表①的右电极和左电极,但只能到达电表
②的左电极,不能到达右电极,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电表
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 项正确。根据电表①和②发生的偏
转方向和次数,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与在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 项错误。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
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借助神经递质才能完成,所以
电表②比电表①先发生偏转,D 项错误。
答案:B
6.下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
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请据
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甲 图乙 图丙
(1)甲图中 f 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填字
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 h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g 传到 h 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 h 传到 g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
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中________(填字母)点可产
生兴奋。
解析:(1)甲图中 f 为感受器,乙图为突触结构,可作为甲图中 d
的放大图。(2)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逆向传递。(3)兴奋在
同一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故刺激丙图中 b 点时,a、c、d、e 处均可
产生兴奋。
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 a、c、d、e
[A 级 基础巩固]
1.下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解析:②属于传入神经,若切断②处,则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
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 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
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
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B 项错误。传入神经元上兴奋
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
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C 项正确。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
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
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区在脑,D 项错误。
答案:C
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
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
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在脊髓,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在大脑,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解析:前者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后者
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B.兴奋在突触后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C.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 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
方向相同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在反射弧
中是以单向传导,A 项错误。兴奋在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来的化
学信号,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 项
错误。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 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膜
内为正电位,C 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
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 项错误。
答案:C
4.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
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
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解析:“植物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且能完成基本(低级)的反射,
呼吸、心跳中枢位于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人体的基本(低级)
反射活动。
答案:A
5.如图为膝跳反射的效应器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 a 为神经元的轴突,b 为突触后膜
B.图甲中神经递质受体受损可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换过程受
阻
C.图乙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持续刺激 b 膜
D.图乙中显示相关神经递质可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解析:突触小体应为“轴突”末端膨大形成,图为神经—肌肉接
头,b 为肌细胞膜,即突触后膜,故 A 项正确。若神经递质受体受损,
将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突触后膜上化学信号向电
信号的转化,B 项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迅速分解,C 项
错误。图乙显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可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由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推测该类神经递质一定为兴奋性神经
递质,D 项错误。
答案:A
6.(多选)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
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
下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 mV
B.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ABC
7.(多选)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K+的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 正确;
bc 段 Na+大量内流,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但
不消耗能量,B 错误;cd 段为恢复静息电位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
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 正确;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需
要达到阈值的刺激,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且不再随
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D 错误。
答案:AC
8.(多选)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骨髓的部
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④是传入神经,①是效应器
B.若抑制③处,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④处,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D.兴奋在③处的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答案:ABC
[B 级 能力训练]
9.图 1 的神经纤维上有 A、B、C 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
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 A、B 两点,若在 C 处给一强刺激,则电
流变化情况为图 2 中的( )
图 1
图 2
解析:C 点刺激传至 B 点时,该点膜外为负电位,A 点未兴奋,
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方向即由 A→B,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B 点兴
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向 A 处传导,传至 A 处时膜外变为负
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答案:C
10.青蛙后肢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缩回,下图为相关反射
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兴奋到达 a 时,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到正电位”,
原因是________。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会形成痛觉。
(2)肉毒毒素能阻断运动神经和肌肉之间信息传导过程,使肌肉松
弛。某实验小组用破坏了脑而脊髓完好无损的青蛙来探究信息传导阻
断机理的实验,实验前先刺激 b 处,看肌肉是否收缩,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 c 处注射微量肉毒毒素,再刺激 b 处,预测实验结果和相应
结论:如果 c 处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一类兴奋性神经),则说明肉毒毒
素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阻断信息的传导。如果 c 处能检测到乙酰胆
碱,但肌肉仍不收缩,则说明肉毒毒素能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阻断信息的传导。
解析:(1)正常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兴奋
到达 a 时,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到正电位”。
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2)实验前先刺激 b
处,看肌肉是否收缩的目的是检测传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
否正常。(3)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类兴奋性神经递质,c 表示
突触。如果 c 处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则说明肉毒毒素能通过抑制突
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来阻断信息的传导;乙酰胆碱可与突触
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因此,如果 c 处能检测到乙酰胆碱,但肌肉仍不收缩,则说明
肉毒毒素能通过与神经递质竞争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来阻断信息的
传导。
答案:(1)Na+内流 大脑皮层 (2)检测传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
息传导是否正常 (3)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与神经
递质竞争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
1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
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
“渐冻人”。如图是 ALS 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 为膜
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请回答:
(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_(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判断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过程与膜的________有关。
(3)据图分析,NMDA 的作用有________。
(4)ALS 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 Na+过
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
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导致
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结合后,促进 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下一个
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2)图中③过程表示突触
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将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与膜的
流动性有关。(3)题图显示,谷氨酸与 NMDA 结合后,促进 Na+内流,
可见 NMDA 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 Na+。(4)ALS 的发病机理
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引起 Na+过度内
流,而 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
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
解病症,结合 ALS 的发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
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
突触后膜 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使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
量减少。
答案:(1)兴奋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结合后,促进 Na
+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流动性 (3)
识别谷氨酸;运输 Na+ (4)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
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 Na+内流、促进突触前
膜回收谷氨酸
[C 级 拓展提升]
12.(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
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从而加强
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
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
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