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4.00 KB
- 2021-04-27 发布
题型 4 图示图解类解题模板练
[解题模板概述] 该类试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
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多是通过图形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或是以图形的方式展示
生物原理、过程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解题思维模板如下:
审题图·获信息 理知识·找联系 深思考·定答案
要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
小块,看清图中每一个过程,
识别各部分名称,挖掘隐含信
息,寻找突破口。
理清图解涉及知识点,思
考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相同与不同等,找到
本质上的联系。
针对设问,反思图像和题干信
息,充分运用所学生物学的基
本原理或概念准确作答。
(2014·重庆,9 节选)棉花幼铃(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
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课题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图 1 步骤进行实验,
激素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与呼吸强度)。
激素处理 ――→24 h 用放射性物质喂饲叶片 位于第四果枝节主茎上 30 min ――→24 h
测定该叶片和幼铃等的放射性强度
图 1
图 2
注:数字分别为叶片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占全株总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
由实验结果推断,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__________组。B 组幼铃放射性强度百分比最低,
说明 B 组叶片的光合产物________________。为优化实验设计,增设了 D 组(激素处理叶片),
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正确使用该激素
可改善光合产物调配,减少棉铃脱落。
思维导表
审题图
·
获信息
(1)棉花幼铃为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
(2)图 1 和 2 所示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
配的影响。
(3)由图 1 可知,用放射性物质喂饲叶片,然后要测定叶片和幼铃等
的放射性强度。
(4)由图 2 可知,图中的数据为叶片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占总放射性
强度的百分比,A、B、C 三组处理方式的区别为 A 未处理、B 激素处
理整个植株、C 只处理幼铃。
(5)A、B、C 三组中幼铃和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相对大小关系:幼铃为 C
>A>B;叶片为 B>A>C。
理知识
·
找联系
(1)写出产物是葡萄糖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并标出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
(2)幼铃中葡萄糖主要是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输入。
深思考
·
定答案
(1)由 A 组和 C 组对照可说明该激素能够促进光合产物输入到幼铃中,
由 B 组和 C 组对照可说明该激素能够抑制光合产物输出叶片。
(2)所以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 C 组,若增设 D 组(激素处理叶片),
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 C>A>B>D。
答案 C 输出减少 C>A>B>D
解析 由题干可知,幼铃脱落是光合产物不足导致的,对比 A、B、C 三组,发现 C 组幼铃中
有机物占百分比最高,因此幼铃脱落显著减少。B 组中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较高,说
明有机物占百分比较多,即光合产物输出减少。由图中数据可知,激素可抑制叶片中有机物
的输出,有利于幼铃中有机物的输入,则 D 组用激素处理叶片,导致叶片中有机物输出明显
减少,且小于 B 组,则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 C>A>B>D。
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功能蛋白 A 的合成过程。科研人员发现某些细胞内的功能蛋白 A 的分子
量变小,经测序发现,这些异常的功能蛋白 A 分子前端氨基酸序列是正常的,但某个谷氨酸
及之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全部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GAA、GAG,终
止密码子 UAA、UAG、UGA)( )
A.过程①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解旋酶和 RNA 聚合酶
B.活化的蛋白激酶 A 进入细胞核与 RNA 运出细胞核均穿过两层生物膜
C.推测靶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上相应位置的碱基 C→A,从而导致功能蛋白 A 相关序列丢失
D.靶基因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 A 进入细胞核直接使靶基因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
蛋白质
答案 C
解析 功能蛋白 A 的合成是在基因调控下进行的,分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过程①代表转录,
需要细胞质提供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 RNA 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 mRNA。不需要解旋酶,
A 错误;活化的蛋白激酶 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RNA 运出细胞核也是通过核孔,均不穿过生
物膜,B 错误;由谷氨酸的密码子 GAA、GAG,对比终止密码子 UAA、UAG、UGA 可推测,在功
能蛋白 A 基因上发生碱基变化 C→A(或 CTT→ATT,或 CTC→ATC),从谷氨酸之后所有的氨基
酸序列丢失,C 正确;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 A 激活基因调控蛋白并使其
磷酸化,进一步使靶基因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D 错误。
2.如图 1 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图像、图 2 为 DNA 转录过程图示。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
确的是( )
A.图 1 中③和④时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核 DNA 分子数相同、染色体组数不同
B.图 1 的③⑤时期细胞核中 DNA 分子数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相同
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图 2 所示过程的只有图 1 所示的①时期
D.从图 2 过程可知,DNA 分子上不同的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可能是不同的
答案 B
3.如图表示用韭菜宿根进行的相关对照实验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色素时,要加入 SiO2 和 CaCO3 进行充分研磨
B.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
C.实验结果①可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
D.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
答案 B
解析 SiO2 使研磨充分,CaCO3 能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所以提取色素时,要加入 SiO2
和 CaCO3 进行充分研磨,A 正确;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
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B 错误;实验结果①中共有的色素
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分别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说明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C 正确;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
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D 正确。
4.如图表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
传。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病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1 和Ⅰ3 的基因型相同
C.Ⅱ5 和Ⅱ9 的基因型不能完全确定
D.Ⅱ7 和Ⅱ8 生第二孩是健康女孩的概率为 33.3%
答案 D
解析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即伴 X 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子必病。”
可得甲、乙病都为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致病基因用 B、b 表示,甲
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致病基因用 A、a 表示,A 正确;可以推得Ⅰ1 的基因型为
BbXAXa,Ⅰ3 的基因型也是 BbXAXa,B 正确;Ⅱ5 的基因型为 B_XAXa,Ⅱ9 的基因型为 B_XaY,不能
完全确定,C 正确;Ⅱ7 的基因型是 2/3BbXAY 或者 1/3BBXAY,Ⅱ8 的基因型是 1/2bbXAXA 或者
1/2bbXAXa,生第二孩是健康女孩的概率为 66.7%,D 错误。
5.家蚕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已知控制卵色的 B 基因(黑色)对 b 基因(白色)为显性。雄性(ZZ)
家蚕利用饲料效率高,茧丝质量好,但是在卵期很难分辨雌雄,育种工作者经过如图过程获
得新品种丙,实现了通过卵色直接分辨雌雄。请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经①处理形成乙发生了染色体交叉互换
B.由乙发育的成熟个体能产生 2 种卵细胞
C.丙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全部为黑色
D.丙与 bb 雄蚕交配后所产白色卵发育为雄蚕
答案 D
解析 甲经①处理形成乙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的移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中的易位,不属于交叉互换,A 错误;由乙发育的成熟个体(b0ZWB)能产生 4 种卵细胞,包括:
bWB、0Z、bZ、0WB,B 错误;丙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一半黑色,一半白色,C 错误;丙(bbZWB)与
bbZZ 雄蚕交配后所产白色卵(bbZZ)发育为雄蚕,D 正确。
6.甲图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研究发现,当轴突 a 引起神经元 e 兴奋后,该兴奋在传导
中可被轴突 d 抑制,如图乙所示(●、○表示阴、阳离子);在轴突 a 兴奋前,先使轴突 b 兴
奋,则会引起神经元 e 的兴奋性降低,甚至不发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的____________中,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2)a 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 e 产生兴奋,此时 e 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
(3)d 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使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打开,引起阴离子内流,
从而出现抑制效应。在突触间隙中的部分递质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返回 d 内而再利用,
结构①是____________。
(4)在 a 兴奋之前,若 b 先兴奋,会导致 e 兴奋性降低。究其原因是 b 释放的神经递质 X 使 a
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增加/减少),导致________内流量减少。X 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
放神经递质,而对突触后膜无作用,其原因是 X 特异性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触小泡 胞吐 (2)由负变正 (3)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 (4)减少
钠离子 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解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的突触小泡中,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
隙。(2)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3)d 释放一种抑制
性神经递质,最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释放的递质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膜电位
仍为外正内负。在突触间隙中的部分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返回 d 内而再利用,图中结构
①是载体蛋白。(4)在 a 兴奋之前,若 b 先兴奋,会导致 e 兴奋性降低,可能是因为 b 释放的
神经递质 X 使 a 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 Na+内流量减少。X 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
递质,而对突触后膜无作用,是因为 X 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7.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
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____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人最多
能获得能量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 1/4 调整到 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 1 kg,
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
答案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负反馈(反馈) 自我
调节 (4)2.46×108 (5)2
解析 (1)由图甲可知,A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过
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 D、B。(2)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的
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
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9-1.3×108÷20%)×(20%)2
=2.46×108 (kJ)。(5)改变前:1 kg 蛇消耗草为 3/4÷(20%)3+1/4÷(20%)2=100(kg);改
变后:1 kg 蛇消耗草为 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
的 50 kg 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 50×20%×20%=2(kg)。
相关文档
- 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规范2021-04-27 22:17:5234页
-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Word2021-04-27 22:08:4413页
-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2021-04-27 22:03:1312页
- 商业资料高考生物易错题解题方法大2021-04-27 21:31:3614页
- 【生物】2021届 新高考生物 一轮复2021-04-27 21:15:3029页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2021-04-27 21:11:079页
- 高考生物课标人教版细胞的物质输入2021-04-27 21:08:1411页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2021-04-27 20:55:5738页
- 2017年度高考生物(专题六 生命活动2021-04-27 20:46:538页
- 通用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2021-04-27 20:32:2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