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MB
- 2021-04-27 发布
科学家
主要贡献
伽利略
(
意大利
)
①
1638
年,论证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②
伽利略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③
伽利略在
1638
年出版的
《
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
一书中,运用
“
观察
→
假设
→
数学推理
”
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抛体运动
牛顿
(
英国
)
①
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牛顿力学;
②
1687
年,在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上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
科学家
主要贡献
开普勒
(
德国
)
17
世纪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卡文迪许
(
英国
)
1798
年,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G
库仑
(
法国
)
1785
年,库仑用自己发明的扭秤建立了静电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
密立根
(
美国
)
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
e
的数值,
e
=
1.60
×
10
-
19
C
富兰克林
(
美国
)
①
解释了摩擦起电的原因;
②
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科学家
主要贡献
欧姆
(
德国
)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焦耳
(
英国
)
①
与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定律;
②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
楞次
(
俄国
)
1834
年,提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
楞次定律
奥斯特
(
丹麦
)
1820
年,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产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洛伦兹
(
荷兰
)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
(
洛伦兹力
)
的观点
科学家
主要贡献
笛卡儿
(
法国
)
①
在
《
哲学原理
》
中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
②
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
“
动量守恒定律
”
安培
(
法国
)
①
发现了安培定则;
②
发现电流相互作用的规律;
③
提出分子电流假说
法拉第
(
英国
)
①
在
1821
年,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
“
电生磁
”
实验时,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最原始的电动机;
②
1831
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电气化时代;
③
提出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亨利
(
美国
)
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自感现象
理想模型法
为了便于进行物理研究或物理教学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客体或理想物理过程,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事物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
(
如质点、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等
)
、条件模型
(
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
)
和过程模型
(
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抛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恒定电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