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MB
- 2021-04-27 发布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
识点详细汇总
2
———————————————————————————————— 作者:
———————————————————————————————— 日期:
3
鲁科版化学复习
第一章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
比较。
2、钠是银白色的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强烈的
腐蚀性,少量保存在煤油中,大量用石蜡密封。
3、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变成闪
亮的小银球,四处游动,放出热量。
反应原理: 2Na+2H2O=2NaOH +H 2↑
4、钠放置在空气中的实验现象:银白色的表面变暗
(被氧化生成白色氧化钠) ,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变潮
湿(生成氢氧化钠) ,再经过一段时间变成块状固体
(生成十水合碳酸钠) ,最后经风化变成白色粉末 (碳
酸钠)。
反应原理: 4Na+O 2=2Na2O,Na2O+H 2O=2NaOH ,
NaOH+CO 2+9H 2O=Na 2CO 3·10H 2O,
Na2CO 3·10H2O 风 化 Na2CO3+10H 2O
5、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反应原理: 2Na+O2 △ Na2O2
6、金属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4
反应原理: 2Na+2H2O=2NaOH +H 2↑,
2NaOH +CuSO 4=Na 2SO 4+Cu(OH) 2↓
7、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用作呼
吸面具和潜水艇氧气来源。
反应原理: 2Na 2O2+2H2O=4NaOH+O2↑,
2Na 2O2+2CO 2=2Na 2CO3+O2
(补充:铁跟水蒸气反应 3Fe+4H2O 高温 Fe 3O4+9H 2)
8、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预
测物质的性质,试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
9、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有强烈
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有毒,吸入过多会使人窒
息,密度比水大,易液化,能溶于水( 1 体积水溶解
2 体积氯气) ,保存在钢罐中, 氯气泄露要逆风往高处
跑,把肥皂水弄在毛巾上捂住口鼻。
10、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烧红的铁丝放入
氯气中生成红棕色的烟,其水溶液是黄色。
反应原理: 2Fe+3CI 2
点燃 2FeCI 3
1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在氯气中安
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
水,所以在瓶口有白雾形成。
反应原理: H2+CI 2
点燃 2HCI
5
12、铜与氯气的反应现象:生成蓝绿色的烟,由于氯
气的原因实际看到的是棕黄色的烟,其水溶液是蓝
色。
反应原理: Cu+CI 2
点燃 CuCI 2
13、实验室制氯气: MnO 2+4HCI( 浓 )=MnCI 2+CI 2↑+
H2O
14、氯气溶于水并和水反应: CI2+H2O=HCI+HCIO
次氯酸 (HCIO) 能使有色物质褪色还能杀菌, 所以它具
有漂白和消毒作用,但是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2HCIO 光照 2HCI +O 2↑
15、氯气通入水中,水变成黄绿色,所形成的氯水的
成分有 H2O,CI2,HCI ,HCIO
新制氯水: H 2O,CI2,HCIO ,H+,CI -,CIO -,OH -
久置氯水: H 2O,H+,CI -,OH -
16、氯气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用于尾气处理:
CI2+2NaOH=NaCIO+NaCI+H 2O
17、漂白粉 (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的制取:
2Ca(OH) 2+2CI 2=Ca(CIO) 2+CaCI 2+2H 2O
18、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Ca(CIO) 2+CO 2+H 2O=CaCO 3↓+2HCIO
(补充: SO 2+CI2+2H 2O=H 2SO 4+3HCI ,
6
2KI+CI 2=2KCI+I 2,2P+3CI 2
点燃 2PCI 3(无色液态 ),
PCI 3+CI 2
点燃 PCI 5(白色固态 ))
19、物质的量 (n) 是一种物理量, 单位是摩尔, 简称摩,
符号为 mol 。把物质的宏观量与微观粒子数量联系起
来。
1mol= 含有 6.02 ×10 23 个粒子的任何一种粒子集合
(瓶子里有 1mol O 2 意思是说瓶子里有 6.02 ×1023 个
O2 分子 ,2 ×6.02 ×1023 个 O 原子)
20、阿伏伽德罗常数 (NA):6.02 ×1023mol -1,物质的
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 (NA)与微观粒子数 (N)的关系:
n= NA
N
21、摩尔质量 (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
量,单位为 g·mol -1。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
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O2 的相对分
子质量是 32,所以它的摩尔质量是 32g·mol -1)
物质的量 (n) 、物质的质量 (m) 与物质的摩尔质量 (M)
的关系:
n= M
m
22、气体摩尔体积 (Vm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
7
质的量的气体所具有的体积,单位为 L·mol -1。
标准状况 (简写为 STP,指温度为 0℃、压强为 101KPa
的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 22.4L ·mol -1。
物质的量 (n) 、气体的体积 (V)与气体摩尔体积 (Vm)的
关系:
n= Vm
V
23、物质的量浓度 (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
质的量,单位为 mol ·L -1。
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B )、溶液的体积 (V)与溶质的物质
的量浓度 (c B)的关系:
nB= cB×V
24、配置精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要用到容量瓶;溶
液的稀释遵循的原则: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
c(浓 ) ×V(浓 )=c(稀 ) ×V(稀 )
25、学习完物质的量之后我们可以知道:
1mol CO 2 含有 1mol C 和 2mol O
2H2+O 2
点燃 2H2O 这个反应可以理解为 2mol H 2
和 1mol O 2 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2mol
H2O
8
第二章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
成物质——单质,绝大多数都能与其他种类的元素组
成物质——化合物;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
一种是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 ,一种是化合
态(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
2、物质的分类
溶液:微粒直径小于 1nm,表现出透明、均匀、稳定
混合物 浊液:微粒直径大于 100nm,表现为浑浊、不稳定
胶体:微粒直径介于 1~100nm 之间
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
化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氧化物,酸,碱,盐
3、氧化物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O 2,SO2 等)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aO,Na2O 等)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
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 (AI 2O3 等)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也不能
9
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 (Na2O2 等)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但是碱性氧化
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
化物,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MnO 2 是
酸性氧化物, Na2O2 不是碱性 /酸性氧化物, NO,CO
不是酸性氧化物 )
5、分散系: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
散剂)里形成分散系,分散质微粒是分子或离子。
6、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现象: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
可以观察到光亮的通路,是由于交替中分散质微粒对
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
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加可溶性盐,
加热,搅拌,加相反电荷的溶液均能产生聚沉。
7、胶体带电(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 胶体能透过滤
纸,但是不能穿透半透膜(动物肠衣,半透膜,羊皮
纸,胶棉薄膜,玻璃纸) 。
8、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
物,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
化合物,蔗糖,乙醇等有机物以及非金属氧化物都是
非电解质。
10
9、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是能够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SO3,NH 3 溶于水能导电但是已经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所以属于非电解质,金属能导电但是金属是单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电解质不一定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不导电,但是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10、电离:溶于水或者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
离子的过程。
酸: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
碱: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
的化合物。
盐: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 (或铵离子 )和酸根阴离
子的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 HCI=H ++CI -,NaOH=Na ++OH -
1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如强酸,强碱和盐等;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
酸,弱碱等,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对于弱电解质来说,电离方程式中的“ =”要用
“?”代替。 (NH3·H2O?NH4
++OH-)
弱酸: HF,HCIO,H2S,H2CO3,H2SO3,H3PO4,
HCOOH,CH3COOH等
弱碱: NH3·H2O
11
12、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电
解质溶液之间发生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
的实质是离子反应。
① 生成了难溶的物质
② 生成了难电离的物质
③ 生成了挥发性的物质
④ 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13、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例如氢氧化钠和盐
酸的反应: OH- +H+=H2O (NaOH+HCI=NaCI+H2O)
1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出化学方程式: NaOH+HCI=NaCI+H2O
② 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
子符号表示而难溶水,易挥发和水仍用化学式表示:
H++CI- +Na++OH- =H2O+Na++CI-
③ 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的符号左右相
约去即得离子方程式: OH- +H+=H2O
④ 检查是否配平,电子电荷是否守恒
15、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的化学式
① 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水,沉淀,气
体
② 浓硫酸作为氧化剂时写分子形式
12
③ Ca(OH)2 若为澄清石灰水并且作为反应物时
写成离子形式,作为生成物时写化学式
16、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的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
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
或某些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统一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中。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
在 Zn+Cu2+=Zn2++Cu中, Zn 失去两个电子变成 Zn2+
化合价升高而 Cu2+
得到两个电子变成 Cu化合价降低。
18、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某种元素化合
价降低的反应物。常见氧化剂:氧气,氯气等活泼的
非金属单质;硝酸,浓硫酸等含有较高价态的含氧酸
以及高锰酸钾,氯酸钾,氯化铁等含有高价态元素的
盐。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某种元素化合
价升高的反应物。常见还原剂:碳单质,氢气等非金
属单质以及一些含有较低价态的氧化物和盐 ( 一氧化
碳,二氧化硫,硫酸亚铁等 )
13
18、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氧化产物,本身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生成还原产物,本身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19、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自然
界中可以以单质存在。铁的化合物包括:黑色的氧化
亚铁( FeO),红棕色的三氧化二铁( Fe2O3), 具有磁
性的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Fe3O4), 无色的硫化亚铁
(FeSO4), 黄色的氯化铁( FeCI3), 白色的氢氧化亚
铁(Fe(OH)2), 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Fe(OH)3)
20、Fe(OH)2 白色,不溶于水,不稳定,易被氧化,在
空气中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反应原理: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 2+O2+H2O=4Fe(OH)3
21、KSCN(硫氰酸钾 ) 溶液与 Fe3+
反应使溶液显血红
色。
反应原理: Fe3++3SCN- =Fe(SCN)3
铁单质具有还原性: Fe+2H+=Fe2++H2↑
Fe3+
具有氧化性: 2Fe3++Fe=3Fe2+
Fe2+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Fe2++Zn=Zn2++Fe,
14
2Fe2++CI2=2Fe3++2CI-
22、Fe2+和 Fe3+共存检测
① 加 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 证明有 Fe3+
② 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证明有 Fe2+
15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