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1-04-27 发布
2018 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翻译 教案(全国)
翻译时,注意 6 点,我们将其总结为“运用 6 字诀,防范 6 失误”。运用 6 字诀翻译语句,
并非是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了方便同学们更
好地掌握 6 字诀,我们特地把 6 字诀分开来详细讲解。
—————————————[6 字诀之(五) 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
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②转为蚊虻之声,孤犊
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而听。
(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①增补词语: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曲调)不合其耳也。
关键词语:为、伏、合
译文:
②增补词语:(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以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关键词语:为、即、奋耳、蹀躞
译文:
参考答案:①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
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②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
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失误防范 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范仲淹《滕待制宗谅墓志铭》)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与予同登进士第”承前省略了主语“滕宗谅”,“始从之游”也是承前
省略了主语“予”,在翻译时补上,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我来改正] (滕宗谅)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我)才和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
为人。
—————————————[6 字诀之(六) 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
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
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
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
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
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
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2014·安徽高考,改编)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
《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①及
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②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
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①变通词语:丁父忧、服阕
译文:
②变通词语:会、入觐、乃、引疾
译文:
解析:①“丁父忧”这里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父亲离世或父亲的丧事”;“服
阕”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服丧完毕”。②“入觐”运用了委婉的说法,应翻译为“入
朝朝见天子”,“引疾”应翻译为“托病辞官”。
参考答案:①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再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②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先生,(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出仕,
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
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
文章而闻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再出来做官,
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
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失误防范 该变不变,语意不畅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媪[注]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
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注] 媪:尊称,代指赵太后。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句中第二个“而”应该翻译成“却”,表示转折。“山陵崩”,古代用来比
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上面答案应该用意译的方式变通翻译。
[我来改正] 现在太后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
宝,却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