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0 KB
- 2021-04-27 发布
- 1 -
11 远行希腊
人生是由无数个昨天、今天和明天组成的。昨天永远是昨天,今
天终究要成为昨天,明天也要变成今天,抓住了今天,你就抓住了明
天,抓住了未来。如果总是哭泣过去,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昨天。摔
倒了,再爬起来,人生不就是这样一次次艰辛的跋涉,一次次壮丽的
出海吗?努力下去,前面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了把它忘在脑
后,明天就从零开始。
美
字
体
只 有 唤 起 美 的 愿 望 , 才 能 获 得 美 !
赏美文
崇尚自由的舞者
她是一个没有上过一天舞蹈学校的舞蹈大师。这个从 6 岁起就在家
中举办舞蹈班的女人,天生拥有为舞蹈而生的思想。她出生在芭蕾舞盛
行的年代,却痛恨芭蕾舞的严格定律,认为那样的和谐是不自然的,做
作的。当她看到学舞蹈的孩子们在暗无天日的练功房里,像照数学坐标
一样地磨炼自己的身体时,她发誓要培养真正的舞蹈人才。她丢弃了足
- 2 -
尖鞋,扔掉束胸衣,赤着脚到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去跳舞。她就是“现
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上帝不但赐予了邓肯灵慧的艺术细胞、敏锐的感受力,让她生来就
与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息息相通,而且还在她的血液里注入了浓烈的反抗
因子和冒险属性——桀骜不驯、狂热坚韧,来保证她在这个世界上的特
立独行,以保证自己始终是一个宇宙而不是一颗行星。她的一生之所以
有意义,全在于她的拒绝和反对:“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从来就没有什么
圣诞老人。”“谁想评论我,就让他说去吧!但是如果要评论,首先还是
去责怪自然和上帝吧!是上帝让人们觉得这一时刻比宇宙中我们所知道
的和所经历的更有价值,更让人渴望。”
单薄的邓肯在内心中孕育着巨大的力量。她坚决抵抗着芭蕾舞的冲
击,用自己的舞蹈作为革命的武器,反对社会的僵化和虚伪。她的舞蹈
是发自内心的,她的舞蹈是诗歌、是音乐、是自然、是生命本身——真
正的舞蹈是一种恬静的表现,它受制于内心情感的深层节奏……
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梦幻般理想的艺术家,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始
终坚信自己的梦想,相信明天会更好。不问结果,只是勇往直前。敢于
和当时的社会规范及传统礼教对抗,需要何等勇气!邓肯燃烧自己,亲
身示范摒弃沉重的过去,如此个性也为她的一生铺陈出跌宕不羁的精彩
际遇,种种行径和际遇,就是一件新女性自觉和现代舞蹈交织而成的艺
术品。
追求个性张扬的邓肯不能满足芭蕾舞中的那些压制,她创造的舞
蹈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这种领悟与执着正如圣
- 3 -
母玛利亚接受神的意旨时那份有些迷茫但决然承担的坚信。
[写作运用]适合“灵感”“个性”“追求”“成功”等话题。
示例:
追求个性张扬的邓肯如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一样,自然不能满
足于芭蕾舞中的那些压制,邓肯创造的这种全新
舞蹈就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对于自由的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
舞步应似流水般的流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每个人
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要成为你自己,就必须找到你的
与众不同的长处,并尽全力发展它。邓肯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任何一位成功者固然可以向你昭示他们如何成功,却无法代替你
追求成功。唯有你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设计成功、追求成功,才可能得
到属于你的那份成功。人要走自己的路,就必然面临层层阻力。面对
错误,要勇于说“不”,绝不妥协与屈服。早年就相当独立而叛逆的
邓肯,对于虚伪的社会道德的规范一概嗤之以鼻。无论多少人士批评
她,都无损她在舞蹈艺术上的贡献,在舞蹈史上,她绝对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
一个人最可怕的事,莫过于当自己行将告别人生时,突然惊觉:
天哪,我怎么一直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谁也不会比你更懂得自己。
尤其不会比你更懂得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既然生命属于你,你就应该
对它负责。而对生命负责,首先就应该对心灵负责。只有那些最能听
从自己心灵呼唤的人,才会活得快乐,并具有追求成功的最大动力。
从邓肯身上我感到即使有机会很快接近另一位巨人那样的水平,
也宁可当第一的自己,而不当巨人第二,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占一
席。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倘若力争成为真正的“自己”还不
能超过前人,也就不会产生如邓肯这样的人了。
- 4 -
——《活出自己》
一、语言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
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 ,用自己的健康
来偿还。
②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
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
魔”, 。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
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
己。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解析: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玩火
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邓肯不但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蜕变,更是成就了一个时代的
舞蹈神话,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部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女性回忆录。
B.她就像古时候的亚马孙女战士一样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雄
- 5 -
赳赳、气昂昂地打破了传统芭蕾,让舞蹈回归自然和自由,成为世界
现代舞蹈的奠基人。
C.邓肯的一生都在经历着舞神与爱神的碰撞,或者爱情激活了艺
术,或者艺术毁灭了爱情。
D.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
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
质量。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但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舞蹈神话,
更是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蜕变”。B 项搭配不当,应在“传统芭蕾”
之后加“的长期统治”。D 项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
能“加大”“质量”。
答案:C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
主要是单向性的, ,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规范
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
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
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
的官手工业。
A.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
品
B.即城市一般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而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
役
C.即乡村向城市缴纳贡赋、提供劳役,一般却较少从城市获得产
品
- 6 -
D.即乡村一般较少从城市获得产品,而向城市缴纳贡赋、提供劳
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陈述一致原则,排除
C、D;从文段可知,主要讲的是城市从乡村获得,而不是向乡村提供,
所以排除 B。
答案:A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本班语文老师发的一条短信,表达得体的一组
是( )
陈老师好!①我是高三(1)班的李华,我们班定于本周三下午②
在学校道德讲堂举行“城市文明,人人有责”主题班会活动,希望您
届时有幸参加③,盼复④。谢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时间不够具体,应具体到“几时”。③“有幸”用词不当。
答案:C
5.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
因此下降。针对汉字书写危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节目,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请你针对
这一现象,拟一条推广汉字书写的宣传语。
要求:主题鲜明,简明生动,不少于 10 个字,不多于 20 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一要
注意抓住主题“汉字书写”,二是要注意汉字书写背后的意义,三是要
注意语言的简明、生动,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书写美丽汉字,传播民族文化。
6.根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
- 7 -
“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
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可就近
联想与“弯月”相似的事物,如“残花”“飞絮”“晨霜”等。
答案:(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师昌绪:心无滞碍格自高
邢宇皓
“随遇而安。”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熟悉师昌绪的人都知道,
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对自己总
是轻描淡写,只因为,在他心中,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永远“是
用纳米尺来度量的”。
1948 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取得冶金博士学位,并在材料科学研
究方面崭露头角。1954 年,师昌绪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
- 8 -
稳定舒适的生活,渴望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时美国当局设置重重
障碍,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要求回国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不时
有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当局拘留和逮捕。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一颗迫
不及待为国效力的心。1955 年,师昌绪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未经离乱,就难以理解师昌绪对故土的牵挂,对民族强盛的渴望。
1937 年中秋前夜,少年师昌绪和家人在日本军机撕心裂肺的轰鸣
中,沿着泥泞道路开始了逃亡之旅。在满城火车站,南下的列车苦等
不至,一家人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家中老弱妇孺走不动的
留下,听天由命;日本人屠刀所向的青壮男子继续徒步南逃……
月圆之夜,竟是生离死别。这是几代中国人都曾经历过的家国之
痛。
翻秦岭、过潼关,千里跋涉报考西北工学院;远负笈、越重洋,
万里横渡求学北美,“科学”与“报国”的强烈信念,浸润着师昌绪年
轻的心,磨砺了他为中华民族振兴不惧难、不畏苦、不颓唐、不苟且
的坚韧性格,也造就了他不计私利、一心为公的坦荡胸襟。这也是他
卓然成家、始终受人敬仰的根本。
回国后,师昌绪转入高温合金这个高精尖领域,并带领他的团队,
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并建议将稀
土用于高温合金冶炼;提出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术”这项被
世界公认的原创性工作,在数十年之后为他赢得了国际大奖“实用材
料创新奖”……
1964 年,国家又将独立研究航空发动机“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的
任务摆在师昌绪面前。
师昌绪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
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相继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制成 M17 合金,
- 9 -
采用真空精密铸造技术突破叶片铸造工艺的难题,在实验室研制出了
我国第一片 9 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研发期间的传奇时刻——正当大家对
叶片中该采用什么样的型芯材料一筹莫展的时候,师昌绪却从一本过
期美国杂志上的石英管广告中恍然大悟……
在成就面前,师昌绪平淡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能团
结大家。”
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师昌绪也曾经历观念的转变:先是以
阐释自然规律为主,注重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而后认识到只有解决生
产中的问题才有实用价值。
由此,师昌绪开始了被其称为“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为了
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的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
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乘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
一班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急需照顾的夫人。在几年的时间里,
他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李依依院士回忆说。1975 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
刚被“解放”,就毫不犹豫领命赴贵州 170 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至今
贵州厂里的相识者仍对师昌绪感念不已。
师昌绪不仅是卓越的材料学家,还是颇具远见的战略科学家。对
材料腐蚀数据的重视,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师先生充分认识到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他
不仅为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的成立立下大功,还几次挽救了
陷入困境的全国环境腐蚀试验网。事实上,在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工程
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印证。杭州湾跨海大桥、三峡工程
都参考了这些“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师昌绪对基础数据积累数十年的
- 10 -
执着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近二三十年来,他管的“闲事”难以计数——
他与冶金部军工办主任高良上书国务院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
的研发”;与五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调研,建议
加速我国支线飞机——今天大名鼎鼎的 ARJ-21——研发;力促大飞
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
“您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
“对自己,没什么。对国家,我希望能改进我们的科研体制,克
服急躁的心态,给创新型人才更多探索的空间。”老人如是说。
(本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2010 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
②师昌绪小时候有个外号叫“老院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
常用功,经常独自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待就是一天。
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一概不参与,是个标准的“书呆子”。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师昌绪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有对民族强盛的渴望,有爱国、
报国的愿望。
B.作者插叙了一段师昌绪在战乱中逃亡的经历,这段插叙融入了
抒情、描写、议论,使行文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师昌绪是世界公认的提出“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术”的原
创者。
D.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经常独自躲到家里一个僻静
的小院子看书,一待一整天。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从不参与,是个标准
- 11 -
的“书呆子”。
解析:没有议论。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昌绪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他对自己
总是轻描淡写,他认为,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微不足道。
B.师昌绪赴美留学,在科研方面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他放
弃有前途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阻挠,回到了祖
国。
C.师昌绪的科研生涯中总是充满了传奇时刻,如众人对空心涡轮
叶片采用什么型芯材料一筹莫展时,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
获得启示。
D.为解决问题,师昌绪早出晚归,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
厂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全力投
入到工作中。
解析:A 项“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说法欠妥。C 项“总是充
满了传奇时刻”表述绝对化,于文无据。D 项“师昌绪早出晚归,跑
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概括错误,早出晚归是在抚顺钢厂
时。
答案:B
9.师昌绪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有哪些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用功,青年时期艰辛、刻苦的国
内求学和赴美留学经历,为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知识基础。②不惧
- 12 -
难、不苟且,在科研工作中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专注投入,这是他
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③谦虚,不居功自傲,团结协作是他屡攻难关
的重要保障。④转变科学观念,注重科技推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
题的务实作风是他的科研成果产生实际价值的原因。⑤不计个人得失,
大公无私,在我国科学发展和规划方面,他高瞻远瞩,富有战略眼光,
这使他在晚年仍能取得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