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15 KB
- 2021-04-27 发布
2018 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
24.周代分封制是“本大面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窒,大夫有贰宗,士有
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
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
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
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试题。从材料中可知周代分封制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的隶属关系,突出王权至上、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A、C、D 选项虽然也与分封制有关,但
是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5.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
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
久。这将会导致( )
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
C.有效保护非耕地
D.田庄经济产生
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
看,加剧了土地兼并。A 项错在并没有出现大量的自耕农,C 项并没有保护非耕地,反而是
破坏了非耕地,D 田庄经济产生应该在东汉。
答案:B
26.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
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符合
材料的是( )
A.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文入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解析:本题属于具有发散性的试题。程朱理学虽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都有较大影响。选项中的各类艺术成就的出现从时间和特点来看,A
项是明清时期特点是异彩纷呈,B 项是元朝时期特点是最求意趣,C 项是唐朝时期服饰的华
丽夸张都与材料的主旨相悖。
答案:D
27.在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
的权力,缺乏独立性及对监督权本身的制约。材料表明了( )
A.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实际效能有限
B.中国古代监督权力处于权力的核心
C.中国古代监督权力没有受到制约
D.中国古代监督权的耿能混淆不清
解析: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本身缺乏独立性和受制约说明其实际效能有限和不完善。
答案:A
28.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现代化从某种
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现代化: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晚期政府限制私人投资工商企业
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
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材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可知
指的是洋务运动,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 A 项错误;由材料“部分
区域的现代化”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早期近代企业多由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等地方官员举办,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而非自然经济的解体,故 C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9.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
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
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本题属于思维发散型试题。该题重点讲述李大钊在 1917 年俄国革命后的社会认知。
A 选项中的一九一七革命是指十月革命,B、C 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答案:D
30.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
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土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
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
答案:A
31.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是
现代农业则可以,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这主要得益于(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本题属于思维发散型试题。材料指出重视农业的重要性,农村改革使得农民生产能力
得到解放,粮食的超速增长,重点在于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答案:A
32.根据表格,可知我国( )
2005-2015 年我国原油生产与消费情况(单位:百万吨)
年份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原油生产 18135.29 18631.82 18498.96 20287.55 20991.90 21474.20
原油消费 30010.34 34369.78 38820.33 45413.05 49004.38 54450.21
A.石油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B.能源结构单一化问题亟待解决
C.对外开放导致石油工业面临困境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本题重点在于通过表格中原油生产和消费数据的比率,得出结论消费增长大于生产,
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要日渐与世界原油市场联系紧密。
答案:D
33.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与“本色已费”、
“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此材料强调罗马法( )
①从事实层面讲借贷
②从权利层面讲借贷
③保护私有财产
④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通过对题干材料分析可知,通过在罗马法中借与贷之间的关系规定,得出结论“以原
物还主”,指权利借贷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得出事实层面借贷。
答案:A
34.2017 年 8 月 4 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
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
满,特朗普于 8 月 2 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
举( )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使总统无权否决该法案
C.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
解析:材料中参众两院对总统提案的否决,体现了宪法赋予国会的权利,在三权分立的体制
中,彼此相互制约平衡。
答案:C
35.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
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
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解析: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
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育吸取了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养料,并受到当时新文化的滋润,
人文主义教育家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
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要求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的教育理想进
行教育革新。意大利最早的人丈主义教育思想家 P.P.韦杰里乌斯,早在 15 世纪前夕就根据古
代丈献撰写了《论绅士风度和自由教育》,要求实施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
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到 16 世纪,不但所有关于教育方面的主要古典著作都已为人文主义
学者所熟悉,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还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有些人丈
主义教育家主持的学校除教育王公贵族和富商子弟外,也收容个别平民子弟,为近代欧洲资
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开创了端倪,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
一一(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1916
年至 192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
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教育独立。所
谓教育独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党,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宗教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
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一主张对于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一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新教育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对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并阐述其教育思想的影响。(15 分)
解析:
本题分为两个设问。第(1)题分析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和当时的社
会状况,总结教育的特点。第(2)题以对我国新文化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介绍,比
较两则材料,找到二者的联系,从教育的目标、理念、方式等方面入手,主要考查考生对西
方近代教育和中国近代教育的联系与共通之处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答案:
(1)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人文主义);教育内容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养料;培养目标发生改
变(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昌险家);教育理念革新,强调人的身心
健康;教育对象范围扩大。(10 分,每点 2 分)
(2)继承与借鉴:理念——符合自由人价值的教育;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完全人格的人,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式——教育独立
(9 分,每点 3 分)
影响: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6 分,
每点 2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大国的崛起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这些“硬”指标,而且表现为思想文化的“软”因素。这
时,制定正确的文化战略就应该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刚刚过去的 500 年时
间里,大国争霸,新老交替,人类世界的发展速度从“爬行”迅速进入到“飞行”,其思想
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经济上贫穷,政治上分裂的国家都不可能崛
起,发展壮大。同样,任何一个充斥着文盲,丈化贫乏,落后的国家,也不可能崛起。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从正反两个角度任选其一
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论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提炼论题。例如:文化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思想文化在大
国崛起中地位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促进大
国的崛起等。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2 分)
阐述:
正:从英法美的崛起看。1500 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和工业规模的开展;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产生、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
发展完善。英法美等国正是在实现了科技革命、制度创新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具备了这些
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条件之后,他们才较早地获得了通向崛起之路的历史机遇。(8 分,
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反: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崛起夭折的国家看。西班牙、葡萄牙虽然在占据了中央集权
的优势下开辟了新航路,但由于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思想文化的相对落后和缺乏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支撑最终崛起失败;荷兰虽然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海外贸易优势,但是
由于缺乏工业发展和军事的优势导致崛起失败。(8 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总结: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们要努力为自己寻找
到精神和价值的支撑,建构继承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世界,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崛
起。(2 分)
示例二:
论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2 分)
阐述:
正面:在英国成为大国中,英语通过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其语言的影响力不可小看,
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而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则开启了
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则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正是在
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使英国在世界舞台上驰骋近两个世纪。(8 分,其它答案合理也
可酌情给分)
反面:近代中国文化的落后,世界文化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中国备受侵略和宰割。15
世纪时,葡萄牙、西班牙凭借自己的海洋大发现,率先进入大国行业,但很快就被荷兰、英
国取而代之。而当后发国家德国、日本想取代这些老牌大国以不义之举侵害他国之时,无一
例外遭遇失败,而且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葡萄牙、西班牙靠殖民掠夺,建立起巨大财富,
但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它自身没有可以长久支撑的先进文化,也并没有给人类
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影响。(8 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总结:文化实力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国家的基因和崛
起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外部力量的崛起,一定是它内部力量的外延,内部力量的强大正是
来源于它的文化力量,文化实力影响国家地位和崛起的进程。
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重拾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2 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 年)是辽朝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
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
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
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把穆宗朝以来胁
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
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一一摘编程少文《辽史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10 分)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总结和概括,切记不要用材料中的原话,应对原
文进行提炼和概括。
答案:
(1)措施:重新编制部族;实行科举取士;推进法制汉化;整顿吏治;改革赋税。
(2)意义: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
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
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46.【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孤立主义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实际上在解答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利
益?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维持欧洲均势为原则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英法沦
为二流国家,实力大为削弱,德意处于战败国地位,处境颇为尴尬,欧洲支配世界的时代终
结了。美国则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
系的力量中心。它已不需要任何的托词和掩饰,开始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
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
重点是谋求对整个世界的领导权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朕、东欧、中国等社会
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
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杨永红《当前美国孤立主义之探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至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全球谋求霸权的主要表
现。(9 分)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二战后国际关系,具体可以从经济、政治,主要是以
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入手。
答案:(15 分)
(1)原因:欧洲已失去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德国成为战败国,英法沦为二流国家;美国
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6 分)
(2)表现:对苏联实行冷战,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
北约集团;在亚洲实行热战,在中国导致国共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在美洲和欧洲与苏联展
开激烈争夺,出现古巴导弹危机和德国的分裂。(9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他对宋代官场之弊有深刻认识,疾呼当政者必须
以法令严惩贪赃枉法、蠹政害民的种种行为;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
他提出了旨在节财节用、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对策与改革方案。在对
待农工商关系的问题上,包拯突破了前人强本抑末的儒家传统观念,在重农的同时,主张发
展工商业;包拯主张对科举的改革实行弥封誉录考校举人之法。包拯在朝廷为官刚正不阿,
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
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包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
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一一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提出的改革建议。(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9 分)
解析:
综合人物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结合材料对政治家包拯进行分析。
答案:
(1)建议:以法治吏;节财节用、轻徭薄赋;农商并重;改革科举;(6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
(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9 分,
任答 3 点得 9 分)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7 15:11:1018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7 11:30:4044页
- 专题05 磁场(包含复合场)-2017年高2021-04-27 10:31:492页
- 历史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2021-04-27 10:01:0032页
- 高考真题与高考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2021-04-26 03:00:3134页
- 专题12 力学实验-2017年高考题和2021-04-26 00:22:037页
- 专题12 力学实验-2017年高考题和2021-04-25 17:52:3213页
- 语文高考模拟题含附加题2021-04-25 17:28:378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4-22 21:25:372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1 13:51:4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