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2021-04-27 发布
[A 组·基础达标练]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
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解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
变,如人体血浆 pH 维持在 7.35~7.45,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血糖维持在 0.8~1.2 g/L 等。
答案:C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剧烈活动后,血浆的 pH 会基本维持在 7.35~7.45
B.正常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变化不超过 1 ℃,始终接近 37 ℃
C.血液检查的生化指标会因人而异,只要不超过参考值范围即正常
D.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一昼夜当中是恒定不变的
解析: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运动员剧烈活动后,虽然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的 pH
仍会基本维持在 7.35~7.45,A 正确;正常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7 ℃,在一日内的变化不超过
1 ℃,B 正确;不同的人血液的各项生化指标是不同的,是动态变化的,只要均在参考值范围
内即可,C 正确;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在一昼夜当中是动态变化的,D 错误。
答案:D
3.导致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细胞的代谢活动
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
解析:外界环境因素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导致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
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细胞代谢也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D
4.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包括线粒体基质 pH 的相对稳定
B.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保持在最适值不变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所以内环境稳态不包括线粒体基质 pH 的相对稳定;内
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等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正常
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在正常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5.下列选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的是( )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 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A 项是指稳态的调节,但表述不完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共同调节
下实现的,B 项是指稳态的调节过程,D 项是稳态的重要意义。C 正确。
答案:C
6.下列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循环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运动系统 ⑥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⑥
解析:内环境稳态中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
系统,间接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免疫
调节)。
答案:A
7.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糖尿病
B.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细胞代谢紊乱
D.渗透压下降
解析:人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
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C
8.第二届“武汉国际马拉松赛”在大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赛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直接排出体外
B.有运动员因淋雨而赛后感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C.雨水可以直接通过皮肤渗入人体内环境,给缺水的运动员及时补充水分
D.一个高素质的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不变
解析: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A 错误;有运动员因淋雨而赛后感
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B 正确;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C 错误;一个高素质的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
不变,D 错误。
答案:B
9.如图所示为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所组成的,是细胞赖以生存的________环境,其
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的实现直接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完成。
(2)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 个 人 长 时 间 发 高 烧 , 会 引 起 全 身 乏 力 、 食 欲 不 振 等 症 状 。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明短语表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____________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
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所组成的,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需要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多个器官和
系统协调活动来完成。(2)内环境渗透压稳态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3)酶的催化
需要适宜的温度,人长时间发高烧,体温过高使体内酶的活性下降,新陈代谢减慢,会引起
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5)贝尔纳推
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
调节、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
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液体 成分和理化性质 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 (2)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
功能 (3)体温过高,使体内酶的活性下降,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
接进行物质交换 (5)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10.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
引起机体血液 pH 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 pH 难以恢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 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___________作
用 的 物 质 , 以 利 于 奶 牛 内 环 境 的 pH 维 持 在 正 常 水 平 。 机 体 的 内 环 境 是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血浆、________、________。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调节。
解析:(1)pH 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失活;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
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 pH 的稳定。内环境是由细胞外
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受到惊吓时,激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
同时激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1)超过了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能力 缓冲 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组织液 淋
巴 (2)神经和体液
[B 组·能力提升练]
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B.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C.剧烈运动后,人体体温略有升高
D.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解析: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出现中暑症状,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 不符合题意;血液
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持续兴奋,导致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 不符合题意;剧烈运动
后,人的体温略有升高,但是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变动,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 符合题意;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说明体温失调,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 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
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这些幸存者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
速进入血浆而出现心肾功能衰竭导致不幸死亡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浆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生命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遇难者心肾功能衰竭是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的
解析:由题意可知,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浆使内环境稳态失衡,因此在移
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以恢复内环境
的稳态,A 正确;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已经遭到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B 正确;缺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 正确;肌肉释放的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进入血浆
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 错误。
答案:D
13.由于轻微创伤,某人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外溢,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C.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解析:“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
增多,A 正确;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外溢,使局部组织液增多,能够解释水肿,
不能解释青紫,B 错误;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增多,不会减少,C 错误;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不会使局部组织液增多,D 错误。
答案:A
14.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
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 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解析: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
之就越弱。乙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
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调节能力其次;
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浓度为 0.5 mol/L)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平
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
答案:A
15.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探究血浆 pH 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
支、Na2CO3 溶液、乳酸、pH 试纸。
二、实验流程步骤
步骤 A 组 B 组
①
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 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
?
等量缓
冲溶液
等量
血浆
?
等量缓
冲溶液
等量
血浆
② 滴加等量的 Na2CO3 溶液 ?
预测结果 ? ?
结论 ? ?
(1)步骤①中向 A 组和 B 组的 1 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 B 组 3 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
(3)预测结果:
A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
则。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
答案:(1)等量蒸馏水 (2)等量的乳酸 (3)1 号试管 pH 明显上升,2、3 号试管 pH 变化不
明显 1 号试管 pH 明显下降,2、3 号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人工
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
缓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