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 MB
- 2021-04-26 发布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内政局
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李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斗争性质
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1840
年鸦片战争
以前
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清朝缺乏主权观念
(
如领土、司法、关税等
)
,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9
世纪
60
至
80
年代
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背景
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
太平天国运动和列强侵略
)
的严峻形势
②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出现
内容
①
军事工业的创办: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工业
②
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是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上出现的困难,这些工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失败
原因
①
根本原因:仅仅引进先进的生产力
(
机器
)
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
具体原因:洋人对技术的封锁;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缺乏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评价
这是一场清朝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进行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达到
“
富国强兵
”
的目的,但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产生及初步发展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和洋务工业的刺激与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特点
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地区、行业分布不均衡
(
大多在沿海,多是轻工业
)
;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缺少手工工场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评价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
师夷
长技
”
思想
其思想来源于鸦片战争当中的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的目的很鲜明,即抵抗外来侵略,主张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中体
西用
”
思想
其思想提出者是洋务派,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旧的纲常礼教,口号是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当然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早期
维新
思想
其成员大部分来源于洋务派。洋务运动后期,其弊端日渐暴露,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
“
师夷长技
”
和
“
中体西用
”
的思想,另一方面超越了
“
中体西用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此强大中国,但其思想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第二次高潮
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
“
中体西用
”
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第三次高潮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
(
自然科学
)
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
……
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