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1 KB
- 2021-04-26 发布
2020年春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
1.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 “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C.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D.孔子主张“诚信”
2.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 B.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C.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 D.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3.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清朝人关以后,共进行科考112次,钦点状元114名,除顺治九年、十二年科考分满汉两榜出现过两名满族状元外,其余112名状元均非满人。清政府“满不点元”的做法反映了
A.满族的教育水平远低于汉族 B.清政府不愿接受汉族文化
C.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 D.清政府着力调和满汉关系
5.“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
A.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B.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C.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 D.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6.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自耕农、佃农比例变化统计表
年份
自耕农
半自耕农、佃农
1905
26%
74%
1914
11.7%
88.3%
1924
8.3%
91.7%
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A.揭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B.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
C.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D.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果
7.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 B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C.李鸿章因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后人诟病 D.康有为推孔子是为“西学”传播铺路
8.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9. 布克哈特说:“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此时已经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道德危机中间,就是最好的人也逃脱不掉。”
这说明了当时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走向衰落 B.全盘接收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弊端
C.人文思想使个人主义过渡泛滥 D.对基督教义的信仰出现了空前危机
10.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11.“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对宋教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旧的破坏”借指太平天国起义 B.“新的建设”特指民族工业发展
C.“铁血的精神”要求发动广大民众 D.“政治的见解”意为宪政的理念
12.有美国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就美国而言是指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B.独裁暴政与自由民主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实施结果与美国截然相反的原因。(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一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表二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标题
主要内容
备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从表中提取与“法律的本质”或“价值取向”等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王位觊觎者相互争执,从而使君主制复辟终成南柯一梦之际,教会更是被保守派誉为旧制度的最后堡垒。既然如此,在新的政体下,教育大权难道还能再由教会控制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于是,身为教育部长的费里从1879年开始对教育实行改革。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鞭。与此同时,他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改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教育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8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8分)
2020年春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CBDD 6-10:CDACC 11-12:BD
13.(1)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提名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评述: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该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资产阶级革命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
14.示例一:
论题: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论证:《法经》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改革形成的,它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目的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有诸多“逾制”罪名的规定,体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
《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它建立在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上,目的是维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要反映贵族的意志,也必然要反映一些平民在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
结论:《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相同之处,即在实质上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国情不同,决定了利益的差异。
示例二:
论题:经济基础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法制价值取向。
论证:由于二者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对于公法与私法(或刑法与民商法)内容的比重安排不同。《法经》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更注重于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维护,公法的比重远大于私法;《十二铜表法》由于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上,私法的比重远大于公法。
结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法经》侧重于对犯罪者的定罪量刑(或镇压与制裁),《十二铜表法》侧重于对公民财产关系的调节。
15.(1)1875年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天主教势力强大,教会控制思想和教育;培育爱国精神的需要;防止君主派复辟帝制。
(2)教育受法律保护;教育内容义务、免费、世俗化;重视师范教育。有利于打击天主教会势力;有利于推动法国教育世俗化;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体制;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16.(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7.(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