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00 KB
- 2021-04-26 发布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课前自主预习
1.动滑轮和定滑轮
定义:使用滑轮工作时,根据滑轮的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成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类。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动滑轮的轴与重物一起移动。
实质: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支点O在动滑轮的边缘上。定滑轮相当于一个 等臂 杠杆,支点是定滑轮的轴,力臂就是定滑轮的半径。
作用: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 力的方向 。使用定滑轮不 省力 ,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2.滑轮组
定义: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
特点:滑轮组既可以 省力 ,又可改变 力的方向 。
省力情况: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绳子自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几分之一 ,即F=(n为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如果考虑动滑轮自重,则F=(G+G动)。
知识要点基础练
7
知识点1 动滑轮和定滑轮
1.如图所示,A装置是 定 滑轮,使用它的目的是 改变力的方向 。
2.如图所示,重为10 N的动滑轮右侧的绳子固定,左侧绳上悬挂重为50 N的物体A,在拉力F作用下将物体A匀速提起,绳重和摩擦均不计,则F= 110 N,动滑轮的这种使用方法的好处是 省距离 (选填“省力”或“省距离”)。
3.若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沿不同方向将一桶泥沙提到高处(不计摩擦),那么工人所用的拉力中 (D)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4.如图所示,动滑轮重10 N,重物重90 N,忽略绳重及摩擦,用拉力F匀速提起重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拉力F的大小等于45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0 N
7
B.拉力F的大小等于50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 N
C.若重物被提高1 m,则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为0.5 m
D.动滑轮的优点是能够省力,动滑轮半径越大越省力
知识点2 滑轮组
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200 N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则拉绳子的动力为 100 N;实际测得绳端的拉力为110 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动滑轮重为 20 N。
6.下列关于使用滑轮组的优点的论述,较全面的是 (C)
A.一定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一定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有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D.肯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与否要具体分析
7.如图所示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G,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绕法。
7
答案:如图所示
综合能力提升练
8.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乙 ,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用F1、F2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 > F2(选填“>”“<”或“=”)。
9.如图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已知每个滑轮重10 N,物体重G=100 N,为了使整个装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静止,则需要施加的力F= 190 N。
10.如图,工人利用滑轮组将500 N的重物匀速向上提升到2 m高的平台上,则他所用的拉力为 250 N,绳子自由端向下移动的距离为 4 m(不计绳重、动滑轮重及摩擦)。
7
11.如图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大的是 (C)
1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60 N的物体。不计绳重及摩擦,则图中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D)
A.25 N B.30 N
C.35 N D.40 N
13.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 N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动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人将绳子拉过1 m,物体也上升1 m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 N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14.同一物体沿水平地面被匀速拉动,如图所示,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不计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则 (A)
7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15.在探究使用滑轮组的实验中,小明在记录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时丢失了一些数据(不计摩擦和动滑轮自重)。
实验
钩码重G/N
拉力F/N
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a
4
2
2
b
8
4
2
c
6
2
3
(1)请你帮助他填上表格中横线上丢失的内容;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F、G、n的关系为F= G 。
16.如图所示,用20 N的拉力可以使一重为50 N的物体匀速上升,现用同样的滑轮组拉着重为200 N的物体匀速上升0.1 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G动;
7
(2)拉力F的大小;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解:(1)由图可知,n=3
不计绳重和摩擦,由F=(G+G动)可得动滑轮的重力
G动=3F'-G'=3×20 N-50 N=10 N
(2)拉着重为200 N的物体时的拉力
F=(G+G动)=×(200 N+10 N)=70 N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3h=3×0.1 m=0.3 m
7
相关文档
- 2020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二滑轮2021-04-25 22:40:397页
- 中考科学滑轮和滑轮组知识点总结2021-04-25 19:11:504页
- 中考物理一轮专题教案:滑轮12021-04-22 20:57:312页
- 八年级下物理课件八年级物理下册122021-04-21 21:35:3820页
- 中考物理杠杆滑轮试题比较全2021-04-21 16:50:5459页
- 八年级全物理课件第二节 滑轮及其2021-04-21 01:04:1549页
- 2020九年级物理上册滑轮2021-04-20 13:36:437页
- 轻松假期与提升2020年八年级物理142021-04-20 02:14:277页
- 中考物理真题汇编——滑轮组的综合2021-04-19 22:01:1729页
- 初中滑轮等中考物理机械效率计算题2021-04-17 10:37:012页